安史之亂如果沒有突厥軍的幫助,唐軍能否自己平定安史之亂?

白囟


安史之亂是爆發於唐朝的盛世之年,由安祿山、史思明以除掉楊國忠為名發動的一場叛亂,這場叛亂最終被平息,但也成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期間唐朝借用了回紇等少數民族的勢力一同平叛,為此還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那麼唐朝為何要借兵回紇平叛,憑藉自己的實力,唐軍能平定安史之亂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1.唐朝國力雄厚,兵精糧足。

安史之亂初期,安祿山率15萬精銳南下,一路勢如破竹,所向睥睨,很快就攻下了東都洛陽,兵臨潼關。其實之所以安史叛軍能進展這麼順利,是因為一直以來唐朝兵力外重內輕造成的,邊境藩鎮軍隊佔全國軍隊的大半,中央禁軍不但人數少,而且久疏戰陣,戰鬥力不如安史叛軍,所以即使朝廷派了當時的名將高仙芝和封常清也沒能扭轉敗局,洛陽陝郡接連丟失,唐軍退守潼關。不過好在此時高仙芝,封常清及時調整戰略,固守潼關等待援兵。由於潼關的地勢,安史叛軍一時難以攻克,局勢逐漸的穩定下來。但此時隨著西北邊軍主力東調,尤其是安西精銳加入到平叛戰爭中後,朝廷和叛軍實力的對比就發生了變化。郭子儀、李光弼等將率領朔方等鎮的軍隊一路北上直取叛軍老巢范陽,一時間,叛軍攻陷的河北諸郡被大部收復,形勢一片大好。

可是唐玄宗這時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聽信楊國忠的讒言,命令潼關守將哥舒翰出關迎擊叛軍。因為叛軍在潼關城下駐紮日久,早已熟悉周圍的環境,佈下重重埋伏,結果哥舒翰的20萬大軍一出關即遭到了叛軍的伏擊,最後逃回潼關的只剩下了八千人,叛將崔乾佑再攻潼關,唐軍不戰自亂,潼關被叛軍攻克,哥舒翰被俘。都城長安無險可守,唐玄宗西逃巴蜀,使得大好的局面葬送。郭子儀、李光弼等將不得不放棄收復的河北諸郡,迅速西進,與北上的太子李亨會師靈武,李亨登基,是為唐肅宗。不過隨著各方唐軍雲集靈武,形勢再次向有利於唐朝的方向發展。最終在香積寺之戰中,唐軍擊敗安史叛軍,收復長安。後來在唐朝各路大軍的打擊下,叛軍最後一名首領史朝義並兵敗自殺,叛亂平定。

2.安史叛軍內訌不斷,軍心不穩,導致實力受損。

從安祿山起兵到史朝義兵敗自殺,叛軍四易首領,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都是被自己的兒子或親近部下所殺,崔乾佑、蔡希德、尹子奇等一批安史猛將也在政變中相繼被殺,可見叛軍內部矛盾重重,互不信任,這也嚴重消耗了叛軍的實力,最後由於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人相繼叛降,史朝義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兵敗自殺。可以說安史叛軍內部的不團結是叛亂被平定的重要原因。

3.唐朝廷深得人心,士庶的擁護是平定安史之亂的關鍵。

顏杲卿死守常山,張巡,許遠死守睢陽......,可以說這些忠臣在不同時期為朝廷平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他們,安史之亂可能波及更廣,破壞更大,更難以平定。從這些實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唐朝當時的士族官員還是很擁護朝廷的。再看看馬嵬驛兵變時,百姓迎接唐玄宗,為唐玄宗獻食和杜甫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描繪的景象,可見百姓也是很擁護唐朝的,所以

唐朝深得人心,平定叛亂是大勢所趨。

4.唐朝借用回紇兵的目的並不是靠他們來平定叛亂,而是他們的力量來加快收復兩京的進程。

自從唐肅宗李亨登基以來,收復兩京都是他最熱切盼望的,因為收復兩京的政治意義巨大,兩京的收復可以振奮人心,使得當時急轉直下的形勢迅速扭轉,同時也能使唐軍迅速的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同時,李亨稱帝事先沒有得到玄宗的同意,只是後來通報給玄宗後得到了玄宗的默許。所以他急需收復兩京來作為自己的政治籌碼,以便使登基稱帝順理成章,所以他不惜向回紇首領許下了

攻取兩京,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的諾言,借兵回紇,導致收復兩京後回紇兵到處搶掠的慘劇。可以說,借兵回紇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唐朝平叛,但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無法衡量。

總之,雖然安史叛軍實力強大,但由於唐朝本身國力雄厚,朝廷深得人心,再加上安史叛軍內訌不斷,只要朝廷採取正確的策略,完全可以迅速平叛,像漢朝三月平定吳楚七國之亂那樣也不是不可能,完全沒有必要借兵回紇,導致兩京遭此慘劇,此舉可謂是昏聵之至!


閃電侯爵


唐肅宗李亨為了平定安史之亂,曾經向當時稱雄於漠北的回紇借兵.但李亨借兵的目的主要是儘早的收復長安和洛陽,而要徹底平定安史之亂,則還是要依靠大唐的軍隊.李亨為了向回紇借兵,許下了收復長安之時,回紇兵可以在長安肆意搶掠三天三夜.但唐軍在回紇兵的幫助下,收復長安以後,太子李豫因考慮到自己以後繼承帝位而影響自己在長安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從而影響自己的統治,所以跪在了回紇統帥葉護的面前,請他答應在收復洛陽以後再兌現當初的承諾,葉護只得下馬扶起李豫,答應了他的請求.當唐軍和回紇聯軍收復洛陽以後,在洛陽城內,大肆的燒殺搶掠,使洛陽百姓在經歷了安史之亂以後又蒙受了一次浩劫,昔日繁華的洛陽城在安史叛軍和回紇兵的先後蹂躪下,徹底的變為了一片廢墟.

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少數民族是()A.回紇B.突厥C.契丹D.吐蕃 - ... …… 最佳答案 - 由提問者2年前選出 李光弼(708~764):柳城(今遼寧朝陽)人,契丹族.自幼好學,善騎射.756年初,經郭子儀推薦為河東節度副使,率兵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先後攻破常山、九門、趙郡等地.五月,與郭子儀會師常山,乘敵疲...

平定“安史之亂”的兩個唐朝著名將領分別是誰? - 上學吧找答案 …… 回紇人. 漢文史料中“回紇”一詞來自古回紇文,回紇之名來源於部落韋紇、烏護.788年,回紇改名回鶻,取義為“迴旋輕捷如鶻”.回紇是鐵勒諸部的一支,韋紇居住在土剌河北,烏護居住在天山一帶.回鶻一度作為突厥汗國的臣屬.突厥...

百家講壇唐朝歷史是誰平定安史之亂_ …… 郭子儀(697-781),中唐名將,漢族,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

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名將是誰_ …… 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

在《唐朝邊疆各民族分佈圖》上填出下列政權(國家)的名稱的英文字母代碼A.文成公主遠嫁的地方B.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C.唐玄宗冊封為雲南王的少數民族首_ ……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隋唐之際,雲南蒼山洱海一帶分佈著六詔,唐朝時,南詔統一了六詔,唐玄宗封...


老李頭有話說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答案是必然可以的。

首先,安史之亂是反叛,註定得不到正義人士的支持,而且唐朝時期忠君愛國思想普遍。天下忠於唐王朝的軍隊一定會主動率軍勤王,天下正義之師也能聯手起來共同消滅叛軍,消滅叛軍只是時間得問題。

其次,大唐的國力猶在,國都長安雖被攻破,但皇帝還在,但開元盛世留下的國家力量還在,大唐的精兵猛將還有很多。如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人,手中都有精兵,且都主動加入平叛大軍。

再次,安史之亂畢竟是以地方反叛中央,後勤補給難免不足,無法和唐王朝的軍隊想比,老百姓更不會支持叛軍,所以,唐王朝有足夠的兵力和國力去獨自平叛,而突厥軍只是牽制了一部分叛軍,使唐軍主力可以最快速的消滅叛軍。

最後,叛軍內部不和,叛軍之所以叛亂都是利益驅使,一旦利益分配不均,就會內亂。安史之亂沒多久安祿山就被安慶緒所殺,而史思明又不聽安慶緒調動,內部四分五裂。相反唐軍團結一致,共同夾擊叛軍,所以必能消滅叛軍。

綜上所述,安史之亂即使沒有突厥人的幫助,但大唐仍有名將,精兵以及豐厚的國力,足可以自己平定叛亂。


華夏長河五千年


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也指安慶緒),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義),安史之亂是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結束,前後達7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沒有什麼積極意義。 安史之亂使唐朝由極盛轉為衰落,經濟、文化大大倒退。 原來是統一的國家,結果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五代時期的亂局就肇源於次。 原來是對外強盛的大唐,後來卻成了一個受回紇、契丹威脅的弱勢局面,西域、河西和長城以北的土地也丟失了。發展到五代,連燕雲十六州和安南也丟失了。


Cola小妞


先糾正一個錯誤,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不是突厥,而是回紇(後來改稱回鶻)。當時突厥作為一個部族已經徹底覆滅,殺死最後一個突厥可汗的正是回紇。

雖然唐軍在潼關慘敗,甚至連京師長安都淪陷敵手,但大唐立國百年根基深厚,只要能夠充分動員,潛力不是叛軍所能比擬。況且從安史叛軍劫掠財物大半送回老巢范陽可知,他們胸無大志,戰爭長期拖下去對朝廷是有利的。即使沒有回紇軍支援,唐朝也可以自力更生平定內亂。

當然,前提是一致對外不搞窩裡鬥。

安祿山並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樣,為顛覆大唐蓄謀已久,他的叛亂準備並不充分,如果不是內地武備鬆弛一觸即潰,他未必敢沐猴而冠稱帝建國。

當安祿山死於內亂,叛軍便失去了能夠總領全軍的核心——史思明雖然被視為新首領,但他並沒有足夠威信壓服一眾悍將,是乘安慶緒兵敗奪權的,而他自己很快也死於內亂。

既然叛軍諸將互不買賬,必然分裂瓦解,形成一個個較小的軍閥集團。唐軍只要持重緩進打持久戰,同時進行政治分化,爭取其中大部分反正,消滅少數頑固分子。這麼做雖然不能全殲叛軍留有後患,但也不是不能接受,歷史上唐朝就接受了叛將們歸降,取得名義上的勝利。

但是唐肅宗拖不起。

馬嵬坡事變後,李亨乘亂與父親分道揚鑣,轉道西北依靠朔方鎮自立為君,等於搶班奪權上臺。雖然後來唐玄宗出於大局考慮追認太子自立合法性,但父子心結深重無法相互信任,唐肅宗必須迅速奪回長安洛陽兩京,才能安定人心懾服潛在的野心家——比如被玄宗委任為揚州大都督的永王李璘。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需要經常能壓倒軍事現實。既然肅宗需要速勝,而自身軍事力量又還不足,尋求外部力量支援就是必然選擇。因此他才能說出,收復兩京後“土地歸大唐子女玉帛歸回紇”的混賬話。


真正鱷魚不哭


我個人覺得安史之亂的後期,如果沒有突厥軍隊的話,唐軍自己想要平定安史之亂困難程度應該是非常大的。

咎其原因是因為當時中央政府已經對各地節度使的控制力非常之差了,眾所周知,當時唐朝的地方,無論是政權還是軍權幾乎都是在節度使手上,皇帝對於這些節度使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除了郭子儀是非常有威望的統率之外,想在短時間內再把所有的軍事力量給動員起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因此可以說突厥的軍隊對於當時平定安史之亂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因為突厥軍隊是外邦軍隊,如果只是,唐軍自己撲滅了叛亂,不排除還會再出現新的,尾大不掉的節度使。



大餅貓


不會


南山湘鄂


安史之亂時即使沒有突厥、回紇出兵相助,唐軍也能平定安史之亂,只是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小龍女5505


不可以,唐朝逃入四川后,已經失去了在北方社會普遍動員的能力,關中區域的手工工業系統也被安祿山等破壞,所以不借住系統的集體力量,唐朝君臣很難取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