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家!港交所IPO節奏回到正軌

截至3月26日,港股今年以來共新上市36家公司,另有C-LINK SQ、MBV INTL兩家預計在27日上市。


具體來看,前兩月上市24家,其中1月上市22家。2月新上市公司數量少的原因眾所周知,在此不再贅述。


早在2月末,上述12家企業正式開啟招股,到中旬陸續上市,從數量來看,雖然不能與1月相比,但相較2月速度明顯加快,港股IPO開始擺脫疫情的影響、逐步迴歸正常節奏。不過,鑑於當前海外疫情形勢嚴峻、金融市場因此震盪並波及到港股,多少令人擔憂後續IPO是否會受到影響。作為金融資管行業媒體,財視中國對3月份港股上市情況進行了研究,並採訪了多位專家,希望能幫助業內外人士進一步瞭解當前的港股IPO情況。


“從目前的上市股票個數來看,IPO的節奏已經正常。”雷根基金總經理、投資總監李金龍在接受財視中國記者採訪時表示:“後續節奏主要看新公司上市前的審計等準備工作是否會由於影響疫情而延誤,但當前國內疫情控制較好,國內公司去港股上市的節奏不太會受到影響。”


細看新上市的12家公司,所屬行業可謂百花齊放,涵蓋物業管理、服裝、影視娛樂、基建等。不過,財視中國注意到若是再進一步透視,還是可以發現新股的一點點“偏向”。


物業管理:內地物業排隊赴港上市


3月已上市的12家企業中,興業物聯、燁星集團兩家均屬物業管理行業,前者認購倍數超過1400倍,後者更高達1948倍,晉身今年的新任“超購王”。


此外,23日弘陽集團旗下物業管理公司弘陽服務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一季度正榮服務、金融街物業、宋都物業、建業物業等物業管理公司亦在港交所等待排隊上市,華潤置地、朗詩地產等房企旗下的物業公司也計劃赴港IPO。顯然,“物業股”是港股市場3月乃至2020年全年的活躍股。


內地物業公司排隊赴港上市的熱潮並非始於今年:內地物業公司2014年就開始赴港上市,到2017年每年只有一兩家,但從2018年起節奏突然加快,當年數量為6家,去年達到9家。那麼,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內地物業會選擇赴港上市呢?


2017年至今香港上市物業公司

14家!港交所IPO節奏回到正軌

數據來源:雷根基金 截止日期:2020/3/26

這一來與物業公司的佈局有關。據業內人士介紹,物業公司自身希望在多種經營業務方面進行佈局,通過上市融資,物業公司既能獲得發展資金,還能打通其他的融資渠道,“上市”也是其所屬地產企業實現物業企業價值外顯的一種方式。二來則是源於地產市場的行情。合碩機構首席分析師郭毅告訴財視中國記者,很多一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已經由早期的剛需市場轉變為改善型市場,在這個階段,購房客群和市場會對物業公司在不動產增值過程中創造的價值有更多肯定。


內地物業公司選擇的上市地也包括A股,但更多是在港股上市。李金龍告訴財視中國:“物業行業擁有較長期且穩定的現金流,這類公司在港股及海外市場比較受歡迎,而在A股沒有太大的概念性炒作,因此未來有能力去香港上市的物業行業公司會優先選擇在香港上市。”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由於疫情危機,特殊的管理方式使得物業管理服務在政府和居民心中得以重新定位——由可有可無轉換為至關重要,而且疫情之下居民對物業公司的服務質量也更為敏感和重視,這樣的環境對物業板塊無疑是助推。


生物醫藥:2020年首家首日上漲近10%VS港股高破發率


在港股市場,生物醫藥板塊長期以來都是大熱點,2019年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的內地生物醫藥企業達到15家,從2019年最後一週至今,已有宏力醫療、康方生物科技等多家公司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其中永泰生物就於本月初第二次提交申請。但截至發稿,僅有諾誠健華在3月23日成功在港上市,上市首日股價上漲9.61%。


乍看有點出乎意料。李金龍解釋道:“一家公司從計劃上市到真正過會掛牌,本身就要經過一段較長的週期,而今年因為疫情,很多公司的上市節奏被拖慢。此外,這也可能是2月港股新上市標的不多的原因。”


疫情雖然拖慢了上市速度,但並未影響到生物醫藥的熱度,一定程度上還起到助推作用,在疫情初期,醫藥股是港股市場唯一的亮點。


當然,“生物醫藥”只是統稱,具體可以劃分為器械、服務、藥品等板塊,疫情對不同板塊的影響各異,例如“互聯網+醫療”就迎來發展契機,其龍頭公司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自疫情爆發以來整體呈上漲趨勢。目前,生物醫藥板塊仍保持著較高的活躍度,截至25日收盤,主板上市的多家公司也保持著不錯的漲幅。


下個月,港交所主板預計將迎來包括康蒂尼藥業在內的新生物醫藥公司。此外,根據公告,泰格醫藥擬申請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另一方面,上文提到諾誠健華上市首日上漲近10%(當日港股下跌),但不是所有新股都有如此好運:統計顯示,2020年至今新上市的36家公司中,16只股票首日收盤上漲,2只首日收盤持平發行價,剩餘18只首日收盤破發,破發率高達50%,其中跌幅最大的常達控股跌幅達到40%。


習慣了A股的投資者或許不太適應,但在市場化定價的機制下,新股破發是常態——可以參考科創板,開板至今已有多隻新股破發,未來隨著註冊制改革的範圍擴大,國內投資者將逐步適應破發。


此外,“50%”只是現階段的數據。財視中國記者調研了歷年情況發現,港股破發率大致穩定,通常維持在25%~30%(有時略高),今年不出意外也會維持在這個區間,因此,港股“打新”還需謹慎。


近期美股多次熔斷,港股受此影響亦有所震盪。雖然不會影響IPO破發,“但市場環境若是不好,IPO的價格也會下移,未來若美股仍有較大幅度的震盪,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港股上市企業的估值。”李金龍表示:“目前來看,與A股各指數同各自估值低點的距離相比,恆生指數距離自身估值的低點更近,從這個角度來講,港股的安全邊際更高,也意味著逢低佈局的較好時機。”


附:3月港股IPO一覽


14家!港交所IPO節奏回到正軌

數據來源:雷根基金 截止日期:2020/3/26




財視中國創立於2014年,是國內前沿的金融財經媒體。為社會菁英人士帶來實時深度的金融財經行業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