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德性,讀書越多,禍害越大嗎?

霜華秋葉


有才無德便是這樣

這樣的人憑藉高人一等的才能很容易地在社會中佔據一席之地,可以說是起點很高,為一般人所仰視和羨慕,可就拿最近許可馨事件來看,道德教育把關真的很重要。

這些人很有才能,自視甚高,從而滋生傲氣,總覺得自己了不起,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總把用一些小聰明矇騙別人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看成了不起的本事。

實質上是他們目光短淺,無論他們的手段多麼高明,始終還是小氣場,雖然能得一時名利,但也不會長久。

因為他們對於德行這一維度,修煉地太少,從而只能在一個小領域中洋洋得意,而且因為之前他們總愛耍手段,也為之後的命運埋下了禍端。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人不勝枚舉。

清朝的宰相和珅很有才能,深受乾隆帝賞識,但是品行不好,極其貪財,最終,一生所聚之財只是成全了嘉慶帝;

明朝最有名的太監魏忠賢也很能幹,但是品行極其惡劣,他仰仗天啟皇帝的寵幸陷害忠良,無所不為,曾經一度權力熏天,但是也只是持續了短短的天啟一朝,最後還是落得一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讀書是為了提高素質,可不是為了成為斯文敗類的途徑。


元小芥


作為一個老師,我非常贊成這個說法。

一個沒有德行的人,就沒有對生命、自然的敬畏,缺乏正確的信念,徒有知識和能力,卻不懂得怎樣更好的利用,一念之差,就可能對他人或者自己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

沒有德性的人,只會成為學識淵博的怪物

一個奧斯維辛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給老師寫了這樣一封信:“親愛的老師,我是一名納粹集中營中的倖存者,我親眼看到了人類不應當見到的情境: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婦女和嬰兒被受過高中或大學教育的士兵槍殺。看到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我的請求是:請你幫助學生成長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應當被用於創造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變態狂,受過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們孩子具有人性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其價值……”

歷史足以證明,沒有了德性,精深的知識只會造成更慘烈的禍害。

高材生犯罪屢見不鮮

北大的吳謝宇案、復旦大學林森投毒案、西安音樂學院藥家鑫案、雲南大學馬加爵案……

這些本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孩子,卻殺害了自己的母親、同學、師長,他們比一般的人讀書多,但卻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害人害己。

這些現實中的悲劇,都有德性教育的缺失有關。

“才勝德謂之小人”

北宋的文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過這樣的話:“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古人尚且知道,與其得到一個無德無才的人,我們也不願任用有才無德德人。

由此可見,倘若沒有德性,讀書越多、掌握的技能越精湛,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


我是“爾朵老師”,懂孩子、懂父母、更懂教育,期待您的關注,讓我們一起了解孩子,讀懂教育。


爾朵老師


人無德性,讀書越多,是不是危害越大,要看他讀的是什麼書。

第一,如果讀的是聖賢書,如我國古代的經典四書五經。這些都是教人做人的道理,讓人做個具有仁義禮智信的翩翩君子。如果讀的是這樣的書,也許會讓本來讓德性不好的人通過學習修行慢慢變好。

第二,如果讀的是類似於厚黑學之類教人為了成功,可以不擇手段,又黑又厚的去做人做事,那麼本來就德性不好,再加上讀的書不好,兩者相加這個人就真的有可能成為一個禍害社會的人。一般我們認為德性不好,能力弱一點,危害相對還小一點,就怕德行不好,能力還挺強,那這種人對社會的危害就真的很大。

第三,如果讀的是孫子兵法,鬼谷子之類的謀略之書,這樣的書好人讀之學到的是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壞人讀之想的是如何用陰謀詭計不擇手段損人利己。此類謀略書本質沒有好壞,就像一件武器在好人手裡,它是用來救人的,用在壞人手裡,它就成了殺人的武器。

總結:讀書越多,禍害是否越大?,關鍵還在於他看了什麼書,以及這個人的心術怎麼樣,正不正。就像王陽明先生的心學所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諸強新老師說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作為一個學習愛好者,對你的關於“人無德行,讀書越多,禍害越大?”這個問題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回答,希望對你有用。

(1)自古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德不配位。它是建立在我們表面的認識和根本性認識之間的差異這樣一個維度的視角。我的意思是說一些常見現象中的人類表現,事實上和其綜合素養之間的差異較大,我們不能被其表面矇蔽,而要學會從現象看本質,探究其另一面,或才更好的認識問題本身。

(2)德性,是一個人的底層邏輯。也叫作品性。當底層邏輯有問題,品性不正,做的事情越多,危害越大。比方說前幾年的幾個刑事案件,某研究生,投毒殺害室友;某名校畢業生參加非法組織,運用所學,犯下了莫大的罪行等。德性不正,做的事情都會以極端,偏激的方式進行。看問題,想問題都是較正常的邏輯不同,出發點大都是有危害的,所以,學的越多,掌握的技能越高,越利於其去做壞事兒。越是危害越大;

(3)回看人本身,時刻在變化。會因為情感,心理,訴求等方面的差異與不確定性帶來變化,這個變化可能是認知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不管是哪方面,都會給人本身帶去較大的影響。如果影響是負面的,那麼極端性會很容易發生。那麼讀書,學習,掌握的一些高深的技術,就會成為其做壞事的工具。譬如,一些軍事院校,或是曾經當過兵,參加過軍事培訓等的人,對於公安,軍隊等出動時會採取的一些方面的措施很熟悉,那麼如果這些人德性出現問題,就會對這方面有較強的反偵察能力,就會做出很大的危害,並且可以逃避偵查自己相關阻礙,給社會帶去莫大的威脅。人本身就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個體,對於很多時候的很多事兒是無法蓋棺定論的。所以,放德性出現問題,讀書越多,其危害性越大。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德性在讀書的過程中,尤其在對於讀書這件事兒的認識產生了更為偏激的表現。

(4)讀書,學習這件事兒的本身相對於人本身來講是一種改變,進化的方式。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我們知道,當人認真的,具有一定天分的,專注的入學習,研究和探索一些問題的時候,會更容易掌握很多技能,學識,價值觀,方法論。何況一些人天資聰穎,領悟能力更是超群。那麼如果這塊的一些人,在德性上出現問題,那麼會因為讀書越多,掌握的,理解的,等原因產生的作惡方式和手段更是危害極大。

最後,讀書,也就是教育本身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更是引導做人,在心性,品性自己世界觀等方面給予正確的指引。這就是因地而異。當然還有家庭,父母,朋友等方面的情感作用。相反,很多孤僻者,人格,性格有問題,沒及時予以糾正,控制的人,患有醫學問題的人沒有得到有效治療,因為基因變異,大腦異常,讀書越多,也會在不確定性中做出更多無法預測,意識到的危害的事情。

所以,以德服人,德行天下也就是這個理了。

謝謝


單輝


記得《傳奇皇帝朱元璋》這部電視劇裡講到這樣一件事:朱元璋想從楊憲、旺廣洋、胡惟庸三人中選一人為宰相,就此事諮詢劉伯溫的意見。劉伯溫說楊憲和旺廣洋兩人為相,雖不會把國家治理好,但也不會把國家治理壞。如果把國家比作馬車,宰相就是車伕,而胡惟庸是我見過最有才的人,但若為相則會把馬車給你拉翻。

後面的事也如劉伯溫所料。胡惟庸一出任宰相便開始籠絡朝野內外人士,貪贓枉法,甚至到最後圖謀造反,差點把大明給毀了。

一個人有才無德時危害會有多大。我們常說“流氓不可怕,可怕的是流氓有文化”。這些人一作惡起來,危害的可能是人類的性命。

就像這次爆發的疫情,西方各國的首腦不可謂是精英,可他們在面對疫情時最先考慮的做法是怎樣讓自己的政途更通暢,許多普通民眾因得不到及時救治而死。

最近很火的韓國N號房主謀趙博士,現年25歲,學信息通信專業,據說在校期間成績優異,是個學霸,曾作為學報編輯部編輯局長活動。可是做出來的事害慘了多少少女,可以看出人有多無德就可以有多壞。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不僅是社會、學校的事,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環節。


洋蔥粿


基本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人讀書越多,瞭解到的事物也會越多,意味著他的對世界的認知和能夠做出的影響也會越大,那麼在這個時候,他如果沒有德性,就很可能會做出傷害我們每個人的危險。

舉個例子,我曾經看過一個電影,電影的主題講了男主人公從小是一個智力很高的人,學習也是一級棒,但因為從小父母的離異,長期得不到關愛,使他內心逐漸黑化,走上了一條危害他人的道路,想著要如何去報復這個社會的不公,他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力和技能,去傷害任何一個他看不慣,不喜歡的人,由此中,他也得到了一種滿足的成就感,漸漸地,更加肆無忌憚擴大他的報復行為,這,其實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危險的,因為你不知道,你面前這個所謂的“知識分子”,懂得許多道理的人的內心到底是怎樣的,人無德性,就如身邊的一顆定時炸彈,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

從我的觀點來說,人無德性,讀書越多,禍害越大,這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警醒:該怎樣更好地培養一個人?是否需要注意人的身心健康的教育?

人無德性,無論是處在怎樣的社會環境中,無疑都會產生許多隱患,帶來許多危機,使身邊的人隨時保持一種高度警惕感,必然是我們自身安全考慮的需要。

所以我們在現代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必須應該要用一種恰當的方法,正確教育孩子,該怎樣做事情,富養他們的身心健康,促使人格的完善,做更多對世界有益的事情。


小小小小li呀


近代歷史上的人物,抗戰時期的汪精衛,周佛海,陳公博,殷汝耕,梁鴻志,朱筱庵,李士群,陳碧君等,哪一個不是滿腹經綸,可大義面前投敵叛國,成了敗邦賊子![發怒][發怒][發怒]


霜華秋葉


人分四品

有才有德是精品

無才有德是次品

無才無德是廢品

有才無德是危險品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明確一個前提,那就是這個人由於讀了很多的書,而變成了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基於這個前提這個問題才有討論的價值。

也有許多名人曾對這個問題下過結論

1、若一個人沒有德行,他們認為,那麼才能再高也難以實現,任何事務都不能交給這種有才無德的傢伙去辦。——喬納森·斯威夫特

2、有德無才者,其善多為小善,謂之平庸。無德無才者,其惡多為小惡,謂之猥瑣。有才有德者,其善多為大善,謂之高尚。有才無德者,其惡多為大惡,謂之邪惡。——周國平

3、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要是沒有道德,即使你身強體壯,絕頂聰明,你也只會助紂為虐,做一些危害社會的事。其實就是有才無德對社會危害大的意思。——蔡元培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乏有才無德之人,比如歷史上的幾大著名文人,他們作品是家喻戶曉,人品卻極為惡劣!

  第一個,崔顥(704—754)

  崔顥是唐朝大詩人,最為人稱道的是《黃鶴樓》,詩云:“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僅此半句詩,就成就千古絕唱!

  然而,崔顥雖然才高八斗,卻沒有讀書人的節操,不僅喜歡賭博飲酒,還相當好色,且始亂終棄。在京城長安漂的時候,娶妻要選擇貌美的姑娘,稍不滿意,就拋棄,前後共有四次之多。

  第二個,元稹(779—831)

  元稹是唐朝大詩人,流傳最廣的是兩部作品,其一是《離思五首》中的第四首,“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其二是唐小說《鶯鶯傳》,講述的是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聽過!

  然而,元稹是標準的始亂終棄!近代大學者陳寅格有評價:“綜其一生形跡,巧宦故不待言,而巧婚尤為可惡也。豈多情哉?實多詐而已矣......乘此社會不同之道德標準及習俗,並存雜用之時,自私自利”!

  第三個,宋之問(656—712)

  宋之問是唐朝初期的大詩人,他最出名的詩歌是《渡漢江》,其中有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其實,他還強盜了一首詩《代悲白頭翁》,其中一句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原來,後來這一首詩是他外甥劉希夷所寫,宋之問為了拿到這首詩的“獨家署名權”,於是就把外甥給殺了,非常殘忍。更為重要的是,此人後來做官過程中,趨炎附勢阿諛奉承,是一個人品地下的超級小人!

  第四個,李紳(772—846)

  李紳是唐朝詩人,後來官至宰相,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代表作為《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深刻描繪出農民勞作的艱辛,感嘆勞動果實來之不易。

  然而,李紳發跡之後,卻變成一個生活奢侈、人品低劣的官僚。野史中記載,李紳為官後“漸次豪奢”,一餐的耗費多達幾百貫。更讓人不齒的是,此人還愛耍權威,無情無義,為官不仁,對幫助過他的人,也冷漠對待!




船長168888


最基本的就是品德了,你想想兩個擁有所以能力的人,一個品德不正,擾民擾國,天天不幹正事打仗引起災害,一個努力鑽研如何改善生活條件,讓人民科技提高!

當然這只是隨便說說,一個小小的比喻。


全腦教育記憶導師


是這樣的,德育為基礎,以德為先……自古皆有之。讀書再多,德不匹位,到頭來一場空。現實的例子比比皆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