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收賬款的貓膩你知道幾成?

做過生意的朋友都知道,現在大多數的生意模式都是先拿貨賒賬,後銷售還錢,這是因為生意不好做,為了打開銷路增加競爭力,生產商就會先讓商家拿貨,進而促進產品銷售。


這種模式就產生了“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從另一方面看,如果一個企業是先拿錢後發貨,那說明這家企業就擁有相當的市場優勢,譬如茅臺。


不過應收賬款的陷阱因此也特別多。按照會計權責發生制原則,籤合同交了貨,哪怕沒收到錢,也要計入收入,產生利潤。所以就會有一些公司就會虛構合同把貨放出去,虛增了收入,但實際情況卻是根本不存在這筆生意。


還記得曾經家喻戶曉的長虹電視機嗎?45億應收款結果出現了37億的壞賬,直接導致了企業的衰落。


所以作者在書中就說,如果一家企業的應收賬款大幅增加,增長幅度超過了同期收入,但回款速度低於平均水平或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往往預示著,要麼是放寬賒銷力度,要麼就是提前確認收入甚至虛構利潤。


不管是那種情況,對於一家公司來說都不是好事。前者意味著發展到了瓶頸期,不得不放低姿態,有打價格戰的可能,後者則是這家公司人品有問題,投資者把錢交給它遲早會被算計。還有一種也需要警惕,就是應收賬款特別低的公司,你沒看錯。


那就是產品名不見經傳的公司,應收賬款也很低,但是市場競爭異常激烈,那就有很大可能在收入造假。


作者舉了當年轟動一時的藍田造假案。藍田股份賣水產品的年收入近20億元,但都是現款現貨,應收賬款只有百萬。分析人士提出質疑,為什麼這麼多錢不走銀行,反而要現金交易,不僅麻煩,而且不安全。


得到的回覆是,公司地處偏僻,要存錢需要到70公里外才有銀行網點。


分析人士又問,你們家這麼大的交易額,怎麼可能會沒有銀行分支機構在你家鎮上開設網點呢?20億的數額,別說是支行,就是分行也不足奇怪。面對這樣的質疑,公司自然無言以對。


再來說一下應收賬款的壞賬。按照常識,欠款拖欠越久,收回的可能性就越低。會計核算出於謹慎性考慮,每年都要計提壞賬,第一年沒收回,就要打九折,可要是第五年還沒還,那基本上就沒有要回來的可能了。


而壞賬就會直接影響資產和利潤。


但計提壞賬即使是出於謹慎性原則考量,但是卻被市場玩家變成操作利潤的工具,比如,今年業績虧損,就乾脆大量計提壞賬,讓報表一虧到底,股票也是一落千丈。但是隻要不是連續兩年虧損,就不會被“ST”,所以第一年趁股價低迷的時候抄底。


等第二年又將欠款收回,增加利潤釋放超預期業績,進而拉動股價抬升,高位拋售股票。


還是那句話,事出古怪必有妖,如果一家公司大幅計提壞賬準備,就要千萬小心了。


至於計提標準可以在附註裡找到。作者還提醒大家,報表裡的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都是計提過減值準備後的數據。


上市公司也不傻,它知道投資人也很小心應收賬款,所以有些就會以客戶的名義打進一筆錢來,衝抵了數額巨大或者是賬期過長的應收賬款,再把這筆錢通過其他應收款、預付款、購貨款的名義轉出,從而將與經營有關的應收款變成了無關的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或者存貨。說白了就是“拆了東牆補西牆”

因而如果突然有一筆大錢解決了應收賬款的問題,那就要非常小心了。


當然了,這樣的造假手段是非常低級的,很容易就被識破了。高級的造假,是將應收賬款收回,利用在建工程、無形資產、長期股權投資等活動將資金流出,然後通過光明正大的折舊、攤銷、減值完成毀屍滅跡。


▷ 下一期我們來講一下預付賬款的坑有多深。


  • 歡迎關注匪君的微信公眾號:匪君倚石,一個乾貨滿滿的 財經 公眾號,關注不走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