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克俭地区”前世今生

【解锁沈阳老地名】

那天说好的要把皇姑沙子沟的下篇写完,今天就来了。皇姑区的历史其实不长,一九三几年才正式建区,之前还有什么北陵区、塔湾区的,皇姑屯最早也基本就是个村子,再往北,那基本建国后建的多一些。所以,沙子沟和亚克寿,才是最早皇姑的样子。之前说了亚明沙子沟,今天来说亚克寿,

亚克寿其实是仨地方,亚明+克俭+寿泉,亚明沙子沟上篇基本讲完了,今天咱来说说克俭,再下期讲寿泉。


沈阳“克俭地区”前世今生


克俭:铁路合围下的“三不管”地区

要说克俭哪,说来话长,这话得往前倒到1898年的时候,沙俄当时强建了中东铁路,还在沈阳这里建了一个“谋克敦”火车站,有的也称“盛京车站”。这个车站就在现在胜利北街铁路法院一带。谋克敦是满语,是沈阳最早的名称。这个车站后身,就是现在的克俭地区。


沈阳“克俭地区”前世今生


车站有了,当然需要大量的工人来做工,于是车站的后身就聚集了大量的筑路工人,开始还是暂住,后来就长住这里了。到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时候,修了新奉铁路,新民到奉天有了铁路,然后就有了当时的“沈阳站”(这段儿之前讲三洞桥的时候讲过了,想了解可以看下往期),这个沈阳站可不是现在的“沈阳站”,其实这个沈阳站就是现在的皇姑屯火车站,只是当时没有直通沈阳市内的火车,所以就将这站命名为“沈阳站”了,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日本人当时忌惮中国人,不让中国人把铁路修进奉天城,所以那时候的皇姑屯站就是奉天的火车站了,那时候的沈阳站叫“奉天驿”,但却只到满铁附属地,中国人在这下车,一个是没到沈阳,二个满铁附属地也不让中国人进哪。就这么个火车站,就体现出来屈辱。


沈阳“克俭地区”前世今生


咱还是说克俭,当时的皇姑屯火车站站前建了“窑地”,就是烧砖瓦的工场,周围也没人管理,所以乱八七糟的扔了不少东西,后来附近的人垃圾也往这倒,就形成了一个大垃圾厂。这就是克俭最初的样子。克俭这块地方呢,虽然不足0.6平方公里,却有四条铁路从此通过,铁路中间合围成了一个特殊的三角地区。往东,是和平西塔地区。往西是铁西,往北是亚明沙子沟属于皇姑,这块地方,由于被铁路合围,基本长期处于三区都不管的境地,当年说是贫民窟一点儿不为过,垃圾、污水遍地都是。

当年这里的居民,多是一些拣垃圾的人,在这里也都是搭个简易的窝棚就安顿下来了。后来从关里逃难过来的人也都定居在此,人越聚越多。虽然这里也有一些做小买卖的、打零工的,也都是肩挑背扛的工作居多,而克俭这片人员的主流,还是拾荒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这里被划归沈阳县第九区管辖,并且这个地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兴隆街。


沈阳“克俭地区”前世今生


兴隆街这个名字咋起的,说法不一。有的说,就是图个吉利,穷人盼兴隆嘛,而且据说是老百姓先叫起来的,后来才定的名。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是因为这块毗邻火车站,出现了新市街,规划的时候起了兴隆街这个名字。当时这个地区的人把街读成“该儿”,所以都把这个地方称作“兴隆该儿”,这块还正式有了管理机构——兴隆街公所。

后来1945年的时候日本投降,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归第五、六保甲管辖。后来1948沈阳解放,1949年3月的时候正式废除了保甲制并建立起民主政权——克俭街公所,克俭由此迎来的新生。

据久居这里的老人讲,说旧社会克俭是贫民窟一点不过份。克俭这片也曾经有过一条热闹的小道,这小道西起现在的珠江街靠近铁道的一个小路口,还分前街和后街。向东北弯弯曲曲的延着铁道能走到三洞桥,通过这条街经过奉天纱厂能到北市场,中间原来还有一个两洞桥,离现在的三洞桥不远,从这可以去到西塔,后来被封死了。克俭西边是珠江街,过了珠江街不远就是皇姑屯火车站了,还有奉天满毛(后来的沈阳第一毛纺厂,现在的北国之春小区)和窑地。


沈阳“克俭地区”前世今生


克俭地区的房子,基本以板房和土房为主,后来才逐渐有了砖房,克俭的房子布局根本没什么规划,基本属于野蛮生长型的,所以里面的路基本也随着房子走,拐弯胡同和半截子胡同特别多。最早的小楼是在三巷口,是个二层的小楼。最大的楼,在前街的东街,也是个二层楼,砖木结构青砖黑瓦起脊。据说是一家姓赵的人家盖半道没钱了,后来被街里一个外号叫“大花利”的人接手盖完的。这人据说是当年这一片的房东,自己住不说,还把很多房子往外出租。

克俭最有名的两个建筑,一个是宋公馆,一个是潘家大院。宋公馆,主人是同合义粮店的老板,他在第五巷南有一块地叫“南大地”,在这里盖起的同合义粮米加工厂,在第六巷又盖了几间房,其实在别的地方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当年的克俭那可是了不得的事儿了,所以克俭的人都管他住的这片房子叫作“宋公馆”。据老人们回忆,当年的宋公馆还是很气派的,院墙是水刷石的,大门涂的黑漆,进门是一道镶满白色和绿色瓷压的影壁。,院子时一棵大丁香树,绿荫遮住了半个院子,花开时节满院飘香。院内铺设红砖甬道,两侧栽满花草。正房五间,下房五间。

这个公馆当时就有锅炉房,能自行供暖。还有,外边看是一间房子一个门,其实里边各个房子是互通的,据说是为了防盗。


沈阳“克俭地区”前世今生


克俭第二个大宅,就是潘家大院了。这个房子是一个四合院的格局,主人是一个伪警尉,这个级别的官员在别的地方可能没什么,但在解放前的克俭几乎可以称霸一方了

。据说这个大院是潘家从一个姓马的车行老板手里买下来的,正房五间东二西三。


沈阳“克俭地区”前世今生


克俭的商业上,有几个所谓的老字号,有当时以东家张大林为首的聚福合、公聚合、庆顺合粮铺,当然还有后来宋家的同合义。在兴隆前街,有

梁国卿开的中医诊所,穆先生诊所,还有一个马先生西医诊所。药店有宝和堂药店,还有什么史家杂货铺、长盛祥粮店、高家牛羊肉店、常家包子、魏家豆腐脑、李家甜末、王家饸饹等等等等。虽然听起来还是挺闹的,但真的要说兴隆,还是谈不上。


沈阳“克俭地区”前世今生


其实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克俭地区还是沈阳最大的棚户区,生活条件依然不算很好。直到2000年左右,这里进行了大面积的棚户改造,克俭地区进行了大范围的拆迁,上百年的棚户区“三不管”几乎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高楼大厦。


沈阳“克俭地区”前世今生


现在你路过克俭这片的时候,好像还能回忆起当年的那片拐来拐去小巷里面挤挤压压的小平房,还有巷子里动不动就挤满人的露天自来水龙头,当然,还有立在当街的大公厕,那味道,大风天可以臭出很远。还有冬天,那里一大片一大片的街面的大冰包,一不小心就一路滑过去了,还有春天,这里的烂泥塘一样的小路……这些不堪回首的过去,都一去不复返了。克俭的今天,不但干净整洁,还有,这里还一个大片点绿的“克俭公园”,可以在这里给孩子讲故事:当年哪,这块啊,可老乱老埋汰了……问题是,孩子们是不是真的能脑补出当年的景像呢?


沈阳“克俭地区”前世今生


唯有那些在这里住过的“克俭老人儿”,心心念念:克俭无言,转身不见……


沈阳“克俭地区”前世今生


沈阳“克俭地区”前世今生

(未完待续)

就在这旮,读懂沈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