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徐姑姑一樣,對食物充滿敬畏之心

男人什麼時候最帥?

掏錢包的時候最帥!

有沒有比掏錢包更帥的高光時刻?

有!是穿上圍裙給愛人做飯的時候。確切地說,是給老婆/女朋友做飯的時候,給別的女人做飯,那叫渣男。

最近在追《安家》,超喜歡劇中一言不合就係上圍裙抄鍋做飯的徐姑姑。

像徐姑姑一樣,對食物充滿敬畏之心

我對劇中關於美食的劇情記憶猶新,徐姑姑嫌房似錦揉牛肉揉得不專心,房似錦嫌他矯情。買了現烤的鮮肉月餅,房似錦把塑料袋扎得太緊,沒有留通氣的口子,酥皮就軟了。直到接近尾聲,他抱著吉他向房似錦告白,除了《想把我唱給你聽》的老歌,我印象更深的是這句話:

一路走來,到現在,我才發現時間才是這個世界上,最準確的計量單位,比如說:一塊做好的牛排,只能存放二十四小時;一隻魚子罐頭在開封之後,只能冷藏一週;一塊西班牙火腿,在全密封的狀態下,也只能存放一年;

而每次看到房似錦狼吞虎嚥,我都覺得她在糟蹋食物。

引用一句徐姑姑對房似錦說的話:“我們要對食物有敬畏之心。”

像徐姑姑一樣,對食物充滿敬畏之心

1

無論看書還是看片,印象最深的都是關於吃

小時候看《瓦崗英雄》,除了愛死了小將羅成,最難以忘懷的是這麼一節,賽白猿侯君基裝病讓傻英雄羅士信揹著他趕路,他卻在羅士信背上大口偷吃大餅醬肉……我的天吶,現在想起來,我鼻子瞬間進來一股醬香肉和著焦香大餅的香味。

《穆斯林的葬禮》看得我莫名其妙的,看完之後我連一個名字都記不起來了,只記住了裡面奶媽拌的牛肉餃子餡,現在想起來還似乎能聞到香味。

還有在一個雪天,男主在東來順吃銅火鍋,羊肉在鍋裡一涮兩涮三涮,只能涮三下,就蘸料吃,這樣羊肉才不會涮老。

講究。

後來我吃火鍋,有空的時候,也這麼涮。果然去都丟進去再撈出來吃嫩很多。有次去東來順,也這麼涮著找了找感覺。

《紅樓夢》裡好吃的最多,看的時候要細細品味,很多東西沒見過,腦補一番才繼續往下讀。

金庸小說裡吃的也講究,黃蓉點菜的時候光報菜名就能把人報餓了。黃蓉做的菜也辦了不少大事。比如那頓想起來就流口水的叫化雞,換來洪七公教郭靖武功。

《白鹿原》裡的面和饃伴隨著主人公的日常,最要命的是郭舉人喜歡吃的泡棗,後來每次吃棗都會想起田小娥。這也算是美食記憶的副作用。


2

為了食物,我們可以跟人吵架

我小時候是個挑食的孩子,不吃除雞肉和魚肉之外的其他所有肉,很多菜也不吃。長大之後我才發現,不是我挑食,是我媽做飯太湊合。做飯只圖省事,所有的菜幾乎只有一個做法,蔥姜熗鍋,加菜炒幾下,然後加水燉。用有些人的話講,這叫“洗鍋水”。

我為了吃,跟我媽吵過不少架:我喜歡圓饅頭她只做方饅頭,我愛小餃子她包的餃子像包子,我洗菜一根一根仔細洗,她嫌我洗菜像繡花……後來我長大一些後,除夕包餃子拒絕他們插手,我一的操辦全程。

我包的餃子,大小適中,皮又圓又薄,餡兒也調得油潤。

我家做飯最好吃的是我小舅媽,我還記得她傳授給我媽的秘訣:熱饅頭,用手掰的比用刀切的好吃,餃子餡用刀剁的比絞肉機絞的好吃,切小肉丁比又比刀剁好吃……我媽聽過就過了,而我記在心裡,後來自己做飯的時候嚴格遵守,不怕麻煩,果然味美不一樣。

要說做飯,應該是有天賦的。好多人做了一輩子飯,也只不過是把飯做熟而已。

而有些人,在最困難的年月也可以把有限的食材弄出很多花樣。小學的時候在鄰村上學,中午要帶飯,有兩個同學的午飯讓我特別羨慕。

一個是我同村的男同學,他的飯盒裡就像現在的日式便當,裡面整整齊齊裝了兩片饅頭、兩塊魚、半個鹹鴨蛋、一些青菜,有時候還有煎餃、排骨等,色香味俱全。

另一個是鄰村的女同學,她家裡挺困難的,不會像上面的男同學那樣天天有魚有肉,但是她媽媽會做各種花樣麵食,今天韭菜盒子,後天餡餅,今天是鹹的,明天是甜的,常常一個星期不重樣。

而我們大多數同學就是包子、炒麵等,單調到無以復加。

我們家可能是有美食的基因,據說我的老爺爺發家致富就是靠廚藝,他在東北給逃亡的白俄貴族當廚師,賺了不少錢。

我爺爺和我爸,都喜歡做飯,真做起來也特別好吃。記憶猶新的是兩個場景,有一年,我爺爺從新疆回來了,他在新疆大伯二伯那邊呆了幾年,學會了很多新疆美食的做法。那一次,他要給我們做拉條子,我還記得他像耍雜技的一樣,把面越抻越細,還繞到脖子上……此舉被我媽嫌棄+嘲笑了很久,“脖子上的汗都拉到面裡去了,怎麼吃?”

然而,拉條子圓潤爽滑Q彈嚼起來有韌勁兒的口感卻足夠驚豔,直到多年後我在新疆餐廳吃到比較正宗的拉條子,還會想起我爺爺聚精會神抻面的樣子。

像徐姑姑一樣,對食物充滿敬畏之心

我爸有一次為了做一盤好吃的醬牛肉,買來食譜,對照食譜嚴格操作,在北方農村的煤爐子上,一晚上起來多次,調整火候,小火慢燉,第二天終於出爐了完美的醬牛肉。

如今,我爺爺家這邊的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經常在朋友圈裡和家人群裡秀廚藝,新疆、廣東、山東還有西式美食,被我們常玩常新。

3

吃貨們都有一隻狗鼻子

喜歡吃的人,大概是味覺和嗅覺都比常人發達。調好餃子餡兒,老公讓我像婆婆一樣用筷子挑一點兒餡兒用嘴嘗一嘗鹹淡怎麼樣,我說生餡怎麼可以用嘴嘗,用鼻子一聞不就知道鹹還是淡了嗎?

我老公覺得不可思議,鹽怎麼可能聞出味道?

我也奇怪,鹽本身聞不出味道,可是跟肉和菜在一起,味道很明顯啊。怎麼會有人聞不出。

後來看《小豬佩奇大電影》上面的媽媽也是聞不出餃子餡的味道,要靠奶奶的聞餡“神功”。

像徐姑姑一樣,對食物充滿敬畏之心

有一次,我們回河南老家過年,帶回來老公最愛的鍋盔,吃不完的放在冰箱慢慢吃。有一天,老公烤好了端到餐桌,我說不能吃了,壞了。

他說沒壞啊,我說我聞到黴味了。他不相信,說沒有聞到,也沒有看到有黴點。我確定有黴味,仔細查看,看到鍋盔邊上有一個黴點。餘下的鍋盔全扔了。

這種鼻子靈的特異功能在別處也有用處,比如孩子小的時候隔著尿褲拉了尿了,別人聞不到,我能聞到,趕緊換。比如樓道里有煙霧的味道,我比煙霧警報器還靈,趕緊讓物管查看,有一次是樓下鄰居忘記關火糊了鍋,有一次是有鄰居家拜神燒紙。

我鼻子最靈的時候,是懷孕的時候,我走在街上,不用扭頭看,光聞味兒就能知道現在正路過哪家餐廳,哪個地鐵站,是的,每個地下廣場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不同品牌的純淨水和礦泉水味道也不一樣。

可惜,這項特異功能在生完孩子後立馬消失。


4

吃貨總會嗅到彼此

人以群分,茫茫人海中,吃貨們總能嗅到彼此的味道,好(四聲)吃的人總會相遇。

我從中學開始住校,一年四季只有白菜蘿蔔的學校食堂讓我一直思考“到底活著是為了吃飯,還是吃飯是為了活著”?

高中的時候,吃飯僅僅是為了活著,毫無樂趣可言。高中半軍事化管理,一個周只能出去一次,我的鐵姐妹人長得小巧玲瓏非常漂亮苗條,誰知這傢伙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

經常帶我去外面的市場吃好吃的,什麼炒麵、孜然肉片、麻辣串、烤肉等等,有一次我倆工作日的中午不想在學校吃午飯,偷著溜出去吃麻辣串,路上偶遇班主任下班回家,我倆迅速轉過身靠牆站著,那時候全校都穿校服,僅靠背影認出我們不太容易,就這樣我倆靠著牆美美地享用完路邊攤的麻辣串,抹著滿嘴的油回宿舍。

在我青春餵了狗的高中三年,跟在閨蜜屁股後面淘美食給那灰暗的三年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本科和研究生在一個學校讀的,導致我對還不錯的學校食堂有了審美疲勞。再好吃的食物,連續吃上幾年,總會膩的。

為了吃的好點兒,我申請退了學校的宿舍,在學校家屬區租了老師的房子住。置辦了鍋碗瓢盆,開始各種折騰,從網上查食譜學著做。一起合租的室友超愛我做的菜,有些菜她在家都不愛吃,同樣的食材我做的比她媽媽做的好吃太多。

那時候一個已婚的師姐也在家屬區租房住。她結婚幾年,人又聰明,積累了好多生活經驗。我家和她家,成了我們學院研究生的聚點,經常有男生女生去市場採購食材過來下廚做飯。

不得不說,做飯最好吃的,還是男生。我跟著師兄師弟們學了不少廚藝妙招。那真是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

5

最愛上海“剩飯”

後來去上海工作,發現了美食的新大陸,上海本幫菜太甜,我並不感冒,但是上海的各種小吃極盡精緻之能事,在老家我不吃月餅不吃粽子不吃湯圓。因為餡不好吃。

在上海,第一次吃外酥裡嫩的鮮肉月餅,美味於懷疑人生。鮮肉月餅只能吃熱的,所以外地人一般吃不到。當我說起上海還有肉餡的月餅時,老家人的反應是,“那還怎麼吃?那不是胡吃嗎?”只有吃過的人才知道,鮮肉月餅有多美味。

像徐姑姑一樣,對食物充滿敬畏之心

上海的雲吞有大雲吞還有小云吞,皮薄餡大肉嫩湯鮮。復旦旁邊有一家南京湯包,我一個人能吃八籠。四川北路有家一魚多吃的店,魚肉、魚頭、魚丸、魚湯都鮮得銷魂。

美食家們都說,最簡單的食物最考驗大廚的功力。上海最簡單的食物可能要數蔥油拌麵和菜泡飯了。

蔥油拌麵是非常神奇的食物,只需幾條蔥絲、油、鹽、醬油和麵,就能變成一碗讓人不由想念的美味。

而被稱為“剩飯”的菜泡飯,則更有講究,用雞湯或高湯再次煮飯,裡面加各種肉、菜、海鮮等配菜,奢華的還有龍蝦泡飯和魚翅泡飯,起源可能是大戶人家困難時期清理庫存,蒐羅全家食材湊合成的一碗飯。

6

吃貨們的潔癖

從小被我媽吐槽幹活不利索,洗個菜像繡花。可是我一直堅持繡著。

某次我們一行人去山裡,同行的潮汕俏廚娘給我們做潮汕美食。到了目的地後,別人去玩皮划艇,我帶著小佛妹不能玩,民宿那邊出了點小狀況,於是第二天的晚餐改第一天,俏廚娘自己一個人忙不過來,只能讓我幫忙。

剛好小佛妹睡著了,我就跟她一起做潮汕擂茶。我看到她打開車後背箱時就驚呆了,裡面鍋碗瓢盆餐具食材包裝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到廚房後她戴上圍裙,紮上頭巾,一個文藝女青年,瞬間變身俏廚娘。

像徐姑姑一樣,對食物充滿敬畏之心

她搬出超大一大捆韭菜,非常客氣地問我可不可以幫她洗菜。我說:“可以,但是我洗韭菜特別特別慢,我要一根一根洗,來得及嗎?”

她說,沒關係,沒關係,你慢慢洗就好。

接下來,她在那裡忙著煮別的,我就在這裡一棵一棵繡韭菜花,繡得一絲不苟。

最後我們在湖光山色之間吃了一餐超級滿足的潮汕擂茶。

像徐姑姑一樣,對食物充滿敬畏之心

像徐姑姑一樣,對食物充滿敬畏之心

後來我們因為都熱愛美食,都喜歡同一個朋友,喜歡同一個歌手,還嫁了同款購物狂老公,越來越熟悉,也成了很好的朋友。

我偶爾帶全家去他家蹭飯,那是超五星級私廚的規格。有次她聊起那次山裡做飯,我幫她洗韭菜的時候的內心戲。她說:“當時我挺擔心的。因為我對食材要求很高,洗韭菜無論有多少都要一棵棵洗。給你的時候我擔心,你會不會洗得不乾淨,我還得重新洗,如果重新洗,又怕你不高興。結果你說你要一棵棵洗,洗得很慢。我就很開心。後來你洗的時候,我還偷偷觀察了一下,發現你洗得好認真,跟我一樣。我就放心做別的了。”

嘖嘖嘖,差點錯過一個好朋友。

聊起美食來,俏廚娘是非常講究的,從食材的源頭開始講究,基因和水土都要考慮在內,怪不得,這就是匠人精神啊。

像徐姑姑一樣,對食物充滿敬畏之心

後來還認識了北京的一個神仙姐姐,也是個嘴刁的美食家,每次看她做完飯發朋友圈,都餓得要命。有次去北京出差,我提前約定她時間,去她家吃了頓她親手做的飯。吃得異常滿足。她推薦給我的進口食材賣家和地方特產也都特別棒,跟著她吃了不少好東西。

像徐姑姑一樣,對食物充滿敬畏之心

7

廣州是個對食物有敬意的城市

自從來到廣州,很多以前不吃的東西,我都吃。因為廣州是一座對食物特別挑剔的城市,對食材極其講究,最講求原汁原味,又能通過各種烹飪方式讓各種食材發揮出他們的最優點。

像徐姑姑一樣,對食物充滿敬畏之心

粵菜、順德菜、潮汕菜、客家菜,各有特色。都讓人慾罷不能。我曾經專程為了吃,去汕頭去順德開啟美食之旅。潮汕的牛肉火鍋、滷水鵝肝,順德的拆魚羮、大盤魚、涼抖魚皮,客家的土豬湯、釀豆腐等,怎麼就那麼好吃?!

像徐姑姑一樣,對食物充滿敬畏之心

經常有外地的朋友來廣州,讓我推薦餐廳,我會在他們住處附近推薦好多家餐廳,我也會告訴他們,到了飯點兒,你看看哪家人多就去哪家,肯定錯不了。就算閉著眼睛找餐廳,也不會難吃,因為廣州人容不下任何一家不好吃的餐廳。每一家不好好做飯的餐廳在廣州活不過三個月。

像徐姑姑一樣,對食物充滿敬畏之心

有一期《圓桌派》,《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說,培養一個美食家要三代人。有挑剔的顧客的時候,才會有好的美食。中國北方人太隨和,太寬容,菜做的差點,也就那樣了。他去東北,朋友請吃飯,大家說去哪裡吃,意見非常一致。但是來廣州,說去哪裡吃,肯定有人反對,說那家哪道菜做得不好,哪家更好。說出另外一家,還有人繼續反對,推薦更好的。廣州人對食物特別挑剔。

陳曉卿說,你就覺得廣州人特別特別幸福,他們有太多的選擇。這就像一個少婦站在六櫃子衣服面前,琳琅滿目,她卻說“我沒衣服穿”那種幸福。所以說食在廣州。

像徐姑姑一樣,對食物充滿敬畏之心

我來廣州後,從一個天天關心國家大事的有志青年日漸墮落到為了一口好湯可以跑好幾個菜市場湊食材的人。

人生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對人是為了活著而吃飯,還是吃飯是為了活著這個終極命題也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那就是每一天、每一頓、每一口飯,都要認真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