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從軍,反清護明
崇禎三年,餓殍遍地的陝北大地上,流浪著一個年僅十歲的男孩,出身貧苦無依無靠的他,在這片充滿天災人禍的土地上,只能依靠草根樹皮掙扎求生。在偶遇農民軍時,聰明伶俐的他為了生存進入軍營,因相貌不凡被張獻忠所欣賞而收為義子,開始了推翻明朝的流寇生涯。他因智勇雙全、戰功卓著,更是被大西軍將士譽為“萬人敵”,他就是——李定國。
1646年,已入關兩年的清軍,在豪格的率領下,與張獻忠的大西軍,對陣西充鳳凰山。此戰,李定國奮勇斬殺了古朗阿、巴揚阿等清軍將領。可張獻忠被清軍暗算,身中數箭殞命陣前,大西軍由此崩潰敗北。
張獻忠的戰死,導致大西軍危機四起。生死存亡之際,李定國聯手孫可望、劉文秀和艾能奇(此四人皆為張獻忠義子),領殘軍且戰且走,擺脫了窮追不捨的清軍,同時又強渡南明軍扼守的長江,南下進入了貴州。
與此同時,雲南黔國公沐氏的地盤,發生了叛亂。蒙自土司沙定州起兵,佔領了昆明,逼走了沐天波。大西軍藉機打著黔國公的旗號,出兵平定了叛亂,全面佔領了雲貴兩省。此後兩年,養精蓄銳建立起反清的根據地。
1649年,尚可喜、孔有德先後率清軍攻陷廣州和桂林,兵敗如山倒的永曆朝廷逃亡到南寧,走投無路的永曆帝被孫可望迎奉到貴州安龍,從此孫可望、李定國等人廢除了大西國號,舉起了反清復明的大旗。
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1652年,李定國率部進入湖南,一舉攻陷靖州、武岡等諸多州縣,開始了對清軍的絕地反擊。在基本佔據湖南全境後,高奏凱歌的李定國揮師南下,直取廣西全州。
被崇禎稱為叛臣"首惡"的定南王孔有德,慌忙親自領軍迎戰。清軍本打算固守地勢險要的交通要道嚴關,反被李定國摧枯拉朽的連破數陣,伴隨守軍“浮屍蔽江下”的潰敗慘況,孔有德狼狽逃回老巢桂林。
被圍四天後城破,孔有德揮刀殺妾,將自己連同多年掠奪的珍寶付之一炬,結束了自己可恥的一生。此後李定國坐鎮桂林,並派兵收復了廣西全境。
同年十一月,努爾哈赤之孫尼堪,率軍進犯湖南。早年尼堪曾跟隨豪格在四川與大西軍作戰,雙方可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
衡州城外,李定國定下誘敵深入之計,命沿途將士遇敵就跑,並於二十里外的密林處伏下重兵。驕橫的尼堪急於結束戰鬥,親自率軍追擊,一頭扎入密林的包圍圈中。
李定國趁機下令全軍出擊,南明軍萬箭齊發同清軍混戰一團。猝不及防的尼堪從馬上摔下,一身極華麗的親王裝扮,頓成戰場上最顯眼的目標,南明將士一擁而上,頃刻間連中數槍當場斃命。戰後,尼堪的首級被士兵割下拿去邀請,可謂是“東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購大王頭”。
經湘桂兩役後,清廷朝野震動,清軍更是躲進長沙不敢再戰,順治甚至都有了放棄西南八省與南明劃江而治的打算。
兄弟睨牆,獨木難支
一年之內連續擊敗清朝兩個王爺,又攻佔了五州一十九郡、闢地三千餘里,名噪一時的李定國,引來了嫉賢妒能的孫可望的忌憚之心。藉由劉文秀進攻川南失利一事,決定召回李定國,打算暗中奪取權他們的兵權。
李定國為了避免手足相殘的發生,主動離開湖南引兵東進,希望能聯合東南沿海的鄭成功部,合力收復廣東這一富裕之地,以改變南明財賦收入和物資補給的頹勢。
1654年3月,在鄭成功答應出兵支援後,李定國會同粵東義師數萬大軍,配備戰象、銃炮圍攻新會城。此戰歷時半年,明軍先後採用挖掘地道、重炮轟城、伐木填壕等戰術,皆被守城清軍所擊退。戰事就此僵持不下,雙方都在等待援軍的到來。
12月,彈盡糧絕以城內百姓為食的清軍,等來了自己的數萬援軍。而那一刻,傲嬌自滿又目光短淺的國姓爺,再次爽約。腹背受敵的李定國部,屍橫遍野軍隊全線崩潰。此後李定國再無東進之力,同時團結各部南明軍,中興南明的希望也徹底化為泡沫。
與此同時,孫可望策劃了“十八先生獄”,處死了永曆帝身邊的所有近臣,加快了篡權的步伐。1656年,始終提心吊膽的永曆帝,藉著李定國來龍安覲見的時機,移駕到雲南昆明。孫可望以此為藉口,起兵十四萬,進攻雲南,兄弟終於成仇。
曲靖三十里外的交水處,張獻忠的三個養子再度聚首(艾能奇早期入貴州時戰死)。李定國、劉文秀憑藉三萬不到的殘兵,卻奇蹟般獲勝。驕橫跋扈的孫可望眾叛親離,手下的原大西軍將士分分鐘陣前倒戈,投奔晉王李定國。走投無路的孫可望,率十餘親信投靠了洪承疇,並向清廷獻出了西南地區的佈防圖。
隨著聯合友軍收復廣東計劃的失敗,李定國明白,南明各軍不可能團結起來,一致抗清。而孫可望兄弟鬩牆、叛變投敵,更是使李定國心灰意冷。僅存的一個兄弟劉文秀,又英年早逝。獨掌朝政的李定國又不善內政,依靠雲南這一隅之地,永曆小朝廷越發的岌岌可危。
遺恨磨盤,青史無名
1658年,清軍分兵三路南下。大戰來襲時,永曆帝拒絕了李定國移駕湖南的建議,逃入緬甸被囚,後被緬甸王獻給了吳三桂。李定國則帶兵渡過怒江,在磨盤山組織了人生中最後一場戰役。
1659年2月,清軍會師昆明後,由吳三桂領軍,繼續追擊永曆帝。藉助磨盤山的狹窄山道,李定國帶領六千精銳南明軍,佈下了三道伏擊圈。前期事情的發展異常順利,沿著羊腸小道,吳三桂的數萬大軍魚貫而入。就在清軍將要進入伏擊圈時,南明軍再次出現了叛徒。
南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向吳三桂報告了伏兵的位置。精心的部署被打亂了,伏擊戰變成了肉搏戰,兩軍很快混戰一起。隨著時間的推移,擁有人數優勢的清軍,逐漸佔據了上風。戰至月上山頭,南明軍全殲了清軍的先頭部隊,陣斬了固山額真沙里布及十餘名都統。而這六千精銳也血染了漫山草木,茫茫夜色中李定國被迫領軍撤出了戰鬥。此戰,最然沒有達成李定國的戰略目標,可也迫使清軍停止不前。
1662年6月,勐臘。同清軍周旋了整整三年的李定國突染重疾,病榻上又收到了永曆帝被絞殺的消息,遭此打擊,悲痛欲絕的李定國,在彌留之際喊出了最後一句話:"任死荒郊,毋降也!",終年42歲。
縱觀整個南明史,他有反抗暴政、再造乾坤的功業 ;他更有"任死荒郊,毋降也!"的品格。卻因出身起義的農民軍,甚少被史書記載,而沒有得到應有的聲譽。他更是一個因為民族大義而以死護明的悲情英雄。
詩曰:
胡風南渡盡草偃,大義捐嫌王出滇。
一身轉戰千里路,隻手曾擎半壁天。
諸葛無命延漢祚,武穆何甘止朱仙。
板蕩羶腥忠貞顯,江山代代頌英賢。
凜凜孤忠志獨堅,手持一木欲撐天。
磨盤戰地人猶識,磷火常同日色鮮。
老草坡前草樹香,磨盤諸將墓堂堂。
殘碑讀罷呼雄鬼,生死都從李晉王。
閱讀更多 用戶80752119016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