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脾氣太犟,自己的情緒管理得又不好,該怎麼辦?

一點多一點


孩子脾氣太犟,除去先天因素之外,更多的是後天品質的培養,我認為要多讀書,是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共性的東西很多,我們通過讀相關的書籍可以借鑑好多成功的經驗,從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衝動。很多孩子的脾氣的形成都可以從他成長的過程中找到答案,我們成人可能無法理解,是因為我們認知上存在缺陷、存在盲區。

補就這種缺陷和盲區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借鑑別人的優秀經驗,那就是用閱讀來獲取。

如常見的通識教育《教育學》《心理學》,可以豐富我們的教育思想,不致陷入誤區;還有一些國學類經典,如《論語》《中庸》等,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國外的像《愛的教育》、《卡爾.威特的教育》……都可以讀,目的是開拓教育眼界,尋找成功的路徑。

只要你想解決家庭教育,相信你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馬語者2019


我們處在一個有史以來,家庭關係最緊張、親子關係最陌生的時代。

有多少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上,一言不合就發飆;隔三差五,我們也會聽到一些孩子因壓力大,離家出走的消息;更恐怖的是,一些家庭因言語過激導致人命事件的也時有發生,前不久上海17歲男孩跳橋自殺事件就是一個血淋淋的案例。

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下:

你與孩子的溝通中,是肯定的語句多,還是否定的多?

你們家是否經常用條件交換的方法與孩子溝通?如考試前3名,就允許玩ipad?

孩子不聽話時,你都是用吼叫或打罵的方式解決的嗎?

你跟孩子有未成兌現的承諾嗎?

.....

作為父母,我們想把最好的給予孩子,我們對孩子的愛與付出也是毋庸置疑的,但為什麼我們的很多家庭,最後卻把曾經的心頭肉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呢?

“我都是為你好”

卻成了孩子一生逃不脫的心魔

正面管教發起人,教育家、心理專家簡·尼爾森博士說: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感覺到痛苦、感覺到艱難、感覺到失望、傷心,一定是因為方法錯了。

可惜的是,很多家長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甚至振振有詞地說”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你好。“

真是這樣嘛?我們來分析一些父母的幾個教育方式,看看你的教育方法會帶來哪些影響:

1、“棒打出孝子”法

孩子不聽話,揍一頓就好了。你可知道,父母打孩子的時候,孩子分泌了特別多的腎上腺素,但孩子又不能還手打父母,所以只好憋著、渾身上下充滿了腎上腺素無法釋放,時間久了,孩子體內的腎上腺素水平,會比正常人高很多。

我們平常總是說,一個容易衝動的人,與體內積壓的腎上腺素有關。武漢有個人,因為一碗五塊錢的熱乾麵,老闆要六塊,拔刀殺人!冷靜下來想想,為了一塊錢殺人,至於嗎?為什麼呢?他的腎上腺素水平比一般人高,就是平常一點點積累起來,然後砰的一下炸開!

這就是打孩子的惡果。

2、恐嚇威脅”考不上大學就去要飯“

”你要是不好好學習,考不上大學,將來就只能上街要飯。“ 你有沒這樣恐嚇過孩子?

這樣也許孩子會去認真學習,考上好的大學,但這樣的孩子沒有安全感,恐嚇讓他害怕,他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是為了不討飯而學習。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工作生活總是擔心多慮、膽小害怕,即使對現狀不滿意,也不一定會去改變,害怕改變讓生活更糟糕,害怕糟糕的生活讓他去要飯。

這就是恐嚇威脅帶來的負面傷害。

3、“媽媽不要你了”冷暴力對待孩子

對一個孩子來講,最大的恐怖莫過於媽媽不理他,爸爸不要他,把他關在門外這種場景。

孩子不聽話,把他丟在大馬路上,任憑他哭喊著叫“媽媽,媽媽....”,而你躲在角落偷偷觀察;孩子叛逆跟你作對,火冒三丈的你有沒毀壞他的玩具、撕毀他的漫畫書、把他的東西扔掉.......

這種用冷暴力欺負、控制孩子,讓孩子認錯的方法,真的太恐怖了,也許你覺得這只是小事,但它卻可能是對孩子產生終身詛咒。

隨著他一天天長大,從外表看,這個人挺光鮮亮麗的,上大學、結婚生子都沒問題,但在他的潛意識裡,只要一遇到小時候被傷害的小事,都會特別敏感、甚至爆發出來。

你看,父母居然有這麼多的手法折磨孩子,我們對孩子的傷害,最終會進到他的潛意識中,終其一生,他會通過自己的婚姻、工作和他的孩子的互動,來彌補自己的缺陷。

嗨老師給您支招,從專業角度分析,讓您知道怎麼做。

一、傾聽、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有不良情緒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去傾聽孩子。傾聽不僅包括耳朵的聽,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聽。此時,放下手中的事情,認真聽孩子說。其實,許多人產生心事煩惱的時候,也很希望有人傾聽。當傾訴完後,自己內心就會好受很多。因此,家長平時做一個善於傾聽的人,這也是在給孩子做榜樣,引導他們做一個懂得傾聽的人。

喜怒哀樂都是天生的,情緒本不分好壞。當孩子生氣、委屈、悲傷時,沒有必要強迫他們壓抑,而是引導他們為情緒找到出口。比如,給他一個寬厚的擁抱平撫心情,然後試著理解他的感受:“你覺得小明這樣做太過分,很生氣,才推開他的,是嗎?”“你做了好事,反而被誤解,感到很委屈,爸爸理解你。”

這種反應是對孩子感受的認同,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消解情緒的作用,待孩子情緒平復,父母稍作引導,孩子自己就會有能量去分析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引導孩子用正確途徑發洩情緒

  當產生情緒時,有些孩子尖叫,摔東西撕本子,看什麼都不順眼,看什麼都礙事;有些孩子把情緒帶到無辜的人身上,尤其是最親的人;有些孩子會用自我傷害的方式來發洩;有的只是悶在心裡。

  這些方式都是不恰當的,家長應引導孩子認識到,任何情緒都是被允許的,但不是所有的行為都是被允許的,並有意識地引導他們以一種合適的方式宣洩自己的情緒。家長告訴孩子,他可以哭,也可以生氣,但是不能哭太久,對身體不好;生氣的時候可以打沙包、槌抱枕,但不要用打人的方式表達。

三、家長反思自身的行為

  當孩子採用一些不恰當的方式宣洩情緒時,家長要反思,孩子是不是模仿了家長的行為才會如此?家長有沒有把無名火發洩到孩子或愛人身上?家長有沒有采用有害健康的生悶氣的方式?有些媽媽對孩子比較好的時候溫柔溺愛,發起火來如魔夜叉,在孩子眼裡是一個可怕、變化莫測的母親。

  如果自己也有這樣的情況,就需要積極去調整和改善了,當父母內心平和了才會平和對待孩子,當父母學會合理髮洩自己的情緒,孩子自然也能夠從家長身上學會正確的處理情緒,健康成長。

四、教孩子用語言表達喜怒哀樂

  研究證明,語言發展較好的孩子,遇到的挫折感也比較少,因為他們懂得以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於是容易被滿足;而且當他們說出自己生氣難過的原因時,不僅有助於情緒宣洩,也能獲得他人的理解和安慰。因此,當孩子遭遇挫折、生氣、難過的時候,可以引導他們用語言而非肢體表達怒氣。

  作為家長也要儘量擠出時間和孩子談心,分享孩子的喜怒哀樂,在交談的過程中,耐心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在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表達對家長、學校、老師、同學等的不滿和意見等等,孩子在傾訴過後,會有一種發洩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鬆、舒暢。如此,他們在學習中會更努力,生活中也更自信。



嗨讀人生


孩子犟,自己情緒管理不好,自己是基本沒辦法處理的。

首先明白,孩子的問題不在孩子,一定是父母。孩子在0-7歲這個過程,會完全複製父母的人格特徵,並基本定型,如果父母是愛發脾氣的,還是肯定脾氣暴躁。

其次,脾氣好不好,不是道德問題,是人格問題。人格模式形成後決定了大腦的思維模式,遇事的條件反射模式,從而決定了所有的行為模式。所有這些會由潛意識控制(潛意識想如何人基本是難以覺察到的),潛意識的力量是意識的三萬倍,也就是說你意識層面主觀上想不發脾氣,客觀上幾乎是做不到的,因為這一切是由潛意識控制的。

最後,接納現實的前提下,要認知到最終解決問題的方向在於人格修煉。要思考和理解什麼是人格決定命運……


麒暹


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不要讓情緒左右你行為和言語。

在沒有控制好自己情緒時,不可以去管教孩子,那是不理智的。也沒效果的。孩子會更犟。

只有你心平氣和,放下100%耐心時,才去與孩子溝通。

犟的孩子是吃軟不吃硬的。

所以你首先要做到以柔克剛,用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扭轉孩子的情緒。

等孩子情緒得到改善,再慢慢去溝通去引導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