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恨國黨”許可馨一事,看為什麼有些人一出國就更恨國?

我是心理小小師,與你一起走進心理百態!

有人說,有些人一出國就愛國;但也有些人,也許一到國外就更恨國。

從“恨國黨”許可馨一事,看為什麼有些人一出國就更恨國?

前有誇讚“美國連空氣都是香甜的”留學生楊舒平,後有最近大火的”恨國黨“許可馨。在全國共同對抗疫情期間,其不僅辱罵當時正在重症搶救的“李文亮”醫生,還稱中國人都是“賤骨頭”,“希望武漢一線的醫生都臨陣脫逃”,並坦言自己是“恨國黨”等等。許可馨到底是何出身?只知道她是中國藥科大學畢業,目前在美國讀研究生,自稱“能走到今天,一靠爸媽的錢和關係,二靠蘇州的平臺和資源,有幸出生在一個比世界上絕大多數地方都富裕的城市……”。從此言論中,我們不難看出其心理上充斥著滿滿的自豪感,自豪於父母的經濟和社會地位,自豪於自己出生在的蘇州這座城市。

從“恨國黨”許可馨一事,看為什麼有些人一出國就更恨國?

一個在國內“有錢有關係”,“有資源有平臺”,又有知識有學歷的國人,為何會在這樣的大是大非面前,如些詆譭祖國?從心理學角來說,所有的謾罵與詆譭可能都是其內心對生養自己的國家的極力否認和攻擊。否認自己在國內時的種種不如意,攻擊所謂的種種不合理,其目的是將自己的“不如意”都歸結為是國家和社會的問題,而不是自己的問題。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就是西漢時的中行說,因對漢文帝強迫自己護送公主去匈奴和親而對漢王朝懷恨在心,後來投靠匈奴,成為匈奴殘殺漢朝人民最重的幫兇。

從“恨國黨”許可馨一事,看為什麼有些人一出國就更恨國?

我們不知道她所不如意的是什麼?但有熟悉的人說“她在中學時就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這話也看得出她與周圍人群相處不睦和不如意。不過我很懷疑她所謂的“有錢有關係”是否是一種事實,因為從心理學上來說,一個人越是虛弱越是想要展示自己“強大”的一面,越是“無知”越是想要表明自己的“博學”(類似地,我們調侃了一個苗條的女子“長得胖”,她不會真的生氣,但是若對那些真正的胖女子說她應該減肥了,絕大多數都會耿耿於懷)。甚至當她拉上蘇州這座城市來“抬高”自己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其內心的自卑,自卑到需要靠一座城市來“抬高”自己的身份。這與國內某些人離開貧困的家鄉到富裕之地工作後,回去看不起家裡父老何其相似。

從“恨國黨”許可馨一事,看為什麼有些人一出國就更恨國?

其實,不管是對祖國和人民的詆譭還是對展示自己身份的自豪,在心理學上,都是一種明顯的自我防禦的手段。因為在國內的不如意或者感到的自卑,會讓自己感受的自尊受到了打擊,也會影響自己的社會歸屬感,從而讓感受到強烈的不安、焦慮、自卑等。為了消除這些感受,其一方面通過攻擊與否認讓自己逃避,另一方面通過對自己的粉飾進行自我美化。而歸屬感的缺乏,也會讓其努力尋找新的歸屬感,美國在此次疫情中,對中國傳遞了太多不好的聲音。此刻,其努力詆譭中國也正反應了想要努力認同美國,尋找新的歸屬感的表現。

從“恨國黨”許可馨一事,看為什麼有些人一出國就更恨國?

最後,不管是什麼原因,每個人都不可能一直順心如意,關鍵在我們在心理上如何看問題。能理性看問題,雖身為草民也能為國為家揮灑汗水;不能理性看問題,雖身居高位而時時謀變者也屢見不鮮,所以,在國內的不如意不應該成為在大是大非面前攻擊祖國的理由。猶記得電影《甲午大海戰》中的那句話: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揹負國家之未來,取盡洋人這科學。赴七萬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每每讀來,不禁潸然淚下……

我是心理小小師,關注我,每天學點心理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