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些傳媒理論細思恐極嗎?

山東少兒童漾精彩


“娛樂至死”的傳媒理論對照目前的媒體發展現狀,細思恐極!雖然該理論出現於1985年,但是更像是對現在和未來的傳媒境況的一種隱喻。

產生背景

20世紀後半葉,電視媒體崛起,印刷媒體式微,甚至淡出普通大眾的視野,而作為新媒體的電視則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媒體的娛樂化傾向日益嚴重,並開始以自己的價值觀重新定義這個世界,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為此,1985年,美國著名的新聞傳播學家、批判家尼爾·波茲曼出版了《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批判在電視聲像逐漸取代文字語言的過程中所出現的過度娛樂化、泛娛樂化現象。

媒體進程

報紙作為一種大眾媒體,其實剛出世的時候並沒有那麼“大眾”,反而主要是精英報,針對的是社會精英。

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出現了以普通民眾為讀者對象的“廉價報紙”(亦即“大眾化”報紙),報紙才真正成為大眾媒體。但是,即便是這樣,報紙針對也只是那些識字、有基本理解力的人群。

電視和報紙不一樣,它幾乎對受眾不設限,只要你有眼睛,你有耳朵,就可以看電視,並看懂電視。他面對的是更大多數的群體,所以不會有晦澀難懂的信息,電視也承載不了太過複雜的內容。

主要觀點

“隨著印刷術退至我們文化的邊緣以及電視佔據了文化的中心,公眾話語的嚴肅性、明確性和價值都出現嚴重的退化。”

波茲曼認為,從口語到印刷媒體,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巨大的智力進步。

但是從印刷媒體到電視媒體,則是一種嚴重的智力災難。

電視的表達形式是聲像形式,需要直觀、有趣、簡潔連貫,對觀眾的沒有過高的要求。而且,為了進一步吸引觀眾,需要一些新鮮刺激的內容,會用奇聞異事和娛樂噱頭來吸引觀眾的眼球。

所以相對而言,電視媒體包括的信息量較低、偏於娛樂性、碎片化,使得觀眾在觀看時無需思考與邏輯,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的成為娛樂的附庸,大眾也日漸習慣於這種娛樂化的媒介方式,變成了一群娛樂至死的人。

現實映射

娛樂至死的觀念在電視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特別是在電視媒體高度發達、新聞相對自由的歐美,電視媒體娛樂化的趨向相當明顯,比如靠在電視上出賣隱私走紅的卡戴珊家族,就是電視媒體權力的具現,也是電視娛樂化高度發達的產物。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我們目前流行的抖音短視頻等短視頻則是比電視娛樂性更強、信息含量更低,更加碎片化的媒介形式。因此,娛樂至死,亦是對目前新媒體存在的危機的最好詮釋。

1、製作的娛樂化

新媒體條件下,人人都是自媒體。這個媒體沒有門檻,沒有邊界,導致了新媒體內容的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在此次的疫情中,新媒體的弊端更是顯露無遺,大量的未經核實的謠言經由自媒體廣為傳播,自媒體在這個過程中消費災難,娛樂災難,製作的娛樂化為娛樂至死埋下伏筆。

2、受眾的娛樂化

多年的媒體和技術發展,大眾已經沉迷並習慣於媒介和表達的簡單化、娛樂化,無需考慮太多,快樂至上,追逐新鮮的、刺激的,無問對錯。個人隱私可以娛樂化、新聞可以娛樂化、教育可以娛樂化、知識可以娛樂化,甚至災難也可以娛樂化,受眾的娛樂化讓製作的娛樂化更進一步。

很難想象娛樂化的極致是什麼,大概就是人類在娛樂中麻木的消亡吧。所以,娛樂至死不只是說說而已的口號,更是對我們媒體現狀的映射以及對媒體未來發展的預言。

我是小太陽,希望我的回答讓你滿意!


有職業操守的小太陽


先講近來興起的學派:建構主義。

很多理論都是直接在「身份」和「利益」默認的條件下進行分析的,但建構主義則直接對這前提條件進行了質疑,即近乎哲學般的「我是誰?我為什麼是我?」建構主義認為結構(社會)和單位(個人)相互作用,我們才有了身份,並開始追求符合這個身份的利益。同時個體又建構起了相應的社會形態。

舉個栗子,一個杭州人,肯定是想長三角的資源儘量多集中在杭州,要是超過上海成為長三角超一線城市,那肯定笑得合不攏腿(劃掉 嘴。但是如果他落戶在上海了(不考慮鄉愁等因素),從今往後他就是一個上海人了,那麼他自然會改變想法,覺得上海就要保持住長三角的強勢地位,不能讓杭州蘇州超過,這樣他作為上海人的利益就能最大化。

這個事例說明了,城市賦個人以市民的身份,個人進入了由市民組成的共同體(比如「上海人」),他的利益隨之誕生;反過來每個市民個體又一起建構了這個共同體。所謂「杭州人」、「上海人」並不是我們天生的身份,而是社會和個人互相建構的。

我再腦洞一下,舉第二個板栗。假如遇上喪屍末日,有10個人被要求躲在一家安全的避難所裡,一個月後救援才會到達,但裡面的食物只夠他們全體吃20天。在進入避難所之前,有人給他們每個人都發短信說:「自己能拿多少食物就拿多少食物,藏好,其他人要是吃完了看到你還有就會 把你的搶光」那麼可以想象避難所中的「社會秩序」,從第一天開始,大家就互相猜疑,心存戒心,到最後幾天甚至會互相廝殺,因為他們誰也不信任誰。

那如果當時那條短信說的是:「請務必和米娜桑好好相處喲ヽ(✿゚▽゚)ノ,因為大家都是好人的說,要是不夠吃了省著點,大家一定能撐到最後噠,絕對呆膠布~ヾ(≧O≦)〃」而且大家都接受了。 那麼結果就截然不同啦,這是個充滿了愛的「社會秩序」,大家互幫互助,一起吃大鍋飯,毫不擔心有人會為了多吃點而置大家於死地。

從建構主義的因果性解釋來講,這便是「文化選擇」,即「文化(共有的知識)」影響了行為體的行為。通俗點說,就是大家都這麼想,所以這個社會才是這樣子的。

下面算非主流學派,因此不具有廣泛性,各位看官權當開開眼。

後現代主義和批判理論屬於反思主義(Reflectivism)範式的範疇,又稱詮釋主義,是和理性主義(Rationalism)相對的一個派別,反思主義的本體論和建構主義同樣,強調觀念的重要性,也十分強調行為體和結構的互構性,但更加激進。讓我們感受下:

①理論參與了社會的建構。

我們一般都認為,科學理論嘛,肯定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不管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理論都能用來揭示事物間的因果關係,因此又稱為「因果解釋性理論」。然而反思主義不認同,而是覺得理論本身也在參與社會的建構。

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很多人都讀過,作者認為後冷戰時代,不同文明間(如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儒家文明等)的衝突將會取代意識形態的衝突。然而有人(如德國的哈拉爾德・米勒)認為,文明衝突論試圖使人們相信文明間的對抗是未來世界格局的「最本質狀態」。換言之,是作者這麼說了,大家覺得「嗯嗯嗯很有道理,看來世界真的是這樣子的」,於是世界就真的那麼發展了,發展之後反過來又讓大家覺得「哇這果然是真理」。

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最近很火,裡面也有類似的栗子:

  在19世紀中葉,卡爾·馬克思提出了卓越的經濟見解,並據以預言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衝突將日益激烈,無產階級必定會取得最後的勝利。馬克思當時十分肯定,革命將率先發端於工業革命的領頭國,例如英、法、美,接著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區。

  但馬克思忘了資本家也會讀書。・・・當人們採用了馬克思主義的判斷時,也就隨之改變了自己的行為。位於英法等國的資本家開始改善工人待遇,增強他們的民族意識,並讓工人參與政治。因此,當工人開始能在選舉中投票、工黨在一國又一國陸續取得權力時,資本家也就能夠繼續高枕無憂。於是,馬克思的預言未能實現。英美法等工業強國並未發生大規模共產主義革命,無產階級專政也未在這些國家登上歷史舞臺。

以上都很容易讓人感覺到,理論並不是一個完全客觀的存在,而是會影響社會發展的產物。作者將其稱之為「知識的悖論」。按這個邏輯反過來說,如果馬克思沒有去研究政治經濟學,沒有提出那麼多理論,可能社會的發展軌跡就全然不同了。也正是因為馬克思預言無產階級會爆發大規模革命,所以無產階級才會遵循著馬克思的理論去進行大規模革命。(說到這裡似乎有點像心理學上的「自證預言」了...)

②社會科學的本質其實是價值觀的輸出,企圖藉此固化現有秩序。

反思主義是反實證主義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不同,研究者本來就處在社會之中,而無法獨立於研究對象,因此不可能以第三者的視角來研究,理論必然會受其成長環境影響。反思主義中的批判理論還認為所有社會科學理論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讓現有的秩序合法化。也如後現代主義所說,「真理並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競爭的觀點」。

我們許多人都奉「落後就要捱打」為真理,認為必須大肆發展軍事和擴張,並引以中國悲慘的近代史作為佐證。但按照批判理論的說法,這不是真理,而是對外政策觀,也是價值觀的輸出。試想一下,不正是因為我們大家都相信落後就要捱打,世界才真的變成「落後就要捱打」嗎?總之,社會科學家提出理論將社會描述成獨立存在的事實並用「客觀真理」加以掩飾,將現有的秩序和權力關係作為給定的因素而不去加以質疑,其目的就是企圖使現有的秩序合法化。

因此批判理論的目的就是要批判各種主流知識體系,追求人類的真正解放。





樂哥帶你看世界


人生而平等只不過有些人更加平等

我們都知道媒體有強大的社會作用,今天就看看有哪些細思恐極的媒體理論

大眾傳播效果理論包括:萬能效果論;有限效果論;適度效果論;強大效果理論。

大眾傳播的社會效果理論包括:議程設置理論;知識溝理論;沉默的螺旋理論;涵化理論。

一 議程設置理論

大眾媒介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是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某些事實和意見,以及他們對議論的先後順序,新聞媒介提供給公眾的是他們的議程。

即無法決定你怎麼想,卻可以決定你想什麼,有些人以為自己多麼自由,真是可笑的事!

第一個角度稱作“認知模式”,大眾傳媒報道或不報道某個“議題”,會影響到公眾對該“議題”的感知。

第二個角度是“顯著性模式”,媒介對少數“議題”的突出強調,會引起公眾對這些議題的突出重視。

第三個角度是“優先順序模式”,一般認為,傳媒對一系列“議題”按照一定的優先順序所給予的不同程度的報道,會影響公眾對這些“議題”的重要性順序所做的判斷。

大眾傳播主要是通過這三種機制來設置議程的。從“感知”到“重視”再到為一系列議題按其重要程度排出 “優先順序”,這是一個影響和效果依次累積的過程,越往後效果越大,影響也越深刻。(揭示的是長期效果)二 涵化理論

第一,在現代社會,大眾傳媒提示的“象徵性現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發揮著巨大影響。由於大眾傳媒的某些傾向性,人們在以上中描繪的“主觀現實”與實際存在的客觀現實之間正在出現很大的偏離。同時,這種影響不是短期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教養”的過程,它在不知不覺當中制約著人們的現實觀。(比如某“白左”,或者潛意識的“白左”,文化侵略功不可沒)

第二,社會要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存在和發展下去,就需要社會成員對該社會有一種“共識”。大眾傳媒在形成現代社會的“共識”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三,大眾傳媒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識形態傾向,通過“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等形式傳達給受眾,從而潛移默化地形成人們的現實觀、社會觀。大眾傳媒的“教養效果”,主要表現在形成當代社會觀和現實觀的“主流”,而電視媒介在主流形成過程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我們之所以難以理解腦殘粉,追星族等人群,就在於沒有長期被洗腦。某些人認為“娘化”都快成為主流價值關之一的腦殘論點也基於此,他們的世界真真實)

第四,主流化與共鳴。當大量看電視導致不同社會群體的意見趨同化時,就會發生主流化的後果。當教養效果在人口的某一特定群體中非常突出時,就會發生共鳴。

第五,電視媒介在形成當代現實觀和社會意識的“主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是因為:①電視擁有最多的受眾,每天的接觸時間最長;②不需要接觸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識字能力;③電視把視聽覺手段結合在一起,擁有強烈的目擊感、現場感和衝擊力;④現代人從細看時代就與電話不知一起,很難把“電視中的世界”與現實世界加以區別;⑤電視廣泛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部分(包括兒童、低學歷者以及貧困階層)。電視的這些特點,使得它發揮著歷史上其他媒介所未曾有過的巨大威力。人們在電視中看到的場景同現實生活中遇到 的場景有重合時,會大大提高(第一課真是GOOD)

第六,“教養”是一個“雙向吸引”過程。“主流化”作用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影響,而且其效果也是因為傳播的內容而異。三 知識假溝(希望大家可以知曉)

“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二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大眾傳播的信息傳達活動無論對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還是社會經濟地位低者都會帶來知識量的增加,但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速度大大快於後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結果是兩者之間的“知識溝”不斷變寬,差距不斷擴大。

①“接觸溝” 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的統計報告》,截止2017年12月全國網民數量是7.72億,人口占比55.8%,有些人以為現代人離開手機活不下去,但是全國接近一半的人根本沒上過網

②“使用溝” 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能更有效的利用信息,比如某些人利用國家政策大賺一筆,而一些人卻投入進“龐氏騙局中”。又比如前些日子倒下的錢寶,典型的投資不當(體現在傳播技能、知識儲備、社會交往)

③“興趣溝” 關注科技,財經,創業和關注“某特朗普”,睡覺空調影響倆者之間存在差異;喜歡看公開課,TED等和一天刷抖音快手,看番看劇的人在使用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更不說能翻牆看國外的科研信息,前沿動態,經濟信息,即使你讓一般人看他也會看不懂。

④“資本溝” 從一到一百萬和一億到倆億之間的難度完全不在一個量級,它包含QUAN利,錢財,人際關係等普通人一輩子也難以到達的程度。四 沉默的螺旋

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理論是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於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

但在當下的網絡傳媒中又有些新的變化,“反沉默的螺旋”“輿論背反”的出現就很有意思

沉默的螺旋不僅不是普遍規律,而且在意識形態衝突的社會完全失效,代替沉默螺旋的則是輿論背反模式

"沉默螺旋"強調大眾傳播的社會影響:傳媒上即便是少數人的意見也會被人們當做"多數意見"來認知,引起"沉默螺旋"的始動,繼而激起人們在判斷和行動上產生連鎖反應。


山東少兒童漾精彩


人生而平等只不過有些人更加平等,我們都知道媒體有強大作用、今天就看看有哪些細思恐極的媒體理論。大眾傳播效果理論包括:萬能效果論;有限效果論;遲度效果論;強大效果論。大眾傳播的社會效果理論包括:議程設置理論;知識溝理論;沉默的螺旋理論;涵化理論。只要理解、懂了就不會覺得有恐極



小菜葉


你好!題主的這個問題問得不是太完整,至於有沒有傳媒理論細思極恐?答主持客觀態度,因為細思極恐,明顯是針對不同的個體所產生的不同的思考,好比如說一個報導“現在社會上考駕照的人特別多,相比過往10年每年都是以倍數在增長”有人看了感覺正常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國家正在強大~!有人卻“細思極恐”倍數增長這含水量很大呀!同樣的事情兩個相反的思考,所以回應題主的內容,心是正的自必不會“細思極恐”持客觀態度思考問題即可!


探索一切的小王子


戈貝爾的理論去看看


老王說新聞手冊


感謝提問,其實有很多細思極恐的傳播理論,只不過不能廣泛傳播。

今天聊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老爺子伯爾赫斯 弗雷德裡克 斯金納。1904年生於美國是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創始人。

有一句名言:

“絕對服從造就極端自由,人類根本沒有所謂的自由意志!”

著作《超越自由與尊嚴》。斯金納老爺子認為,人的絕對自由是不存在的,任何人都無時無刻不處於環境的各種控制之中,其行為既要受到各種刺激的制約,也要受到各種行為後果的影響。簡單說來,就是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刺激物強化著。所謂的美德,不過是被正強化的結果;我們不敢犯罪,不是因為我們生來善良,而是我們害怕懲罰!有一篇書評甚至這樣評價《超越自由與尊嚴》:“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以馴服狗的方式馴服人類。”

斯金納老爺子後來甚至構建出了一個烏托邦——瓦爾登湖第二(Walden Two)——是一個自治的、自足的小社會,是一個以“行為工程學(behavioral engineering)”建構的人類社群,以正強化原理控制人類的行為。他認為,理想社會的管理者不應該是政治人物,而是宅心仁厚且掌握各種實質與精神獎賞的行為學家。

斯金納老爺子的學術觀點或許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韙了,他把人類一直珍視的美德與自由意志貶低的一文不值。但是,這些都給我的三觀帶來了極大的衝擊,也引領我去思考一些頗具哲思的終極問題。雖然後世對於斯金納有褒有貶,有人說他是偉大的行為主義先驅,有人說他是“機械唯物論者”,但是在我的眼裡看來,斯金納是一個敢於“直面慘淡人生”的“真人”,且無愧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


一刻熱點


當人類腦洞大開的時候,不免會考慮一些高深莫測的問題,想著想著,就覺得好可怕!



秋月圓


傳媒有時是一個讓人細思極恐的行業,有時會在某一瞬間因自己知不全而心生恐懼,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懷疑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