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從寒門學子到高中狀元,窮人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范進,明朝時期寒門學子,專注科舉34年。得到中舉消息後,因過於興奮,瞬間發瘋。作者吳敬梓搞了這個靶子,直擊人性貪慾,的確辛辣。面對誇張的形象,人們適度保持理智是必須的。

其實,科舉考試,是適應當時情況的,處於社會底層的一些人,通過十年寒窗苦讀,能夠獲得比較公平的待遇。

范進中舉:從寒門學子到高中狀元,窮人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范進中舉

那范進是怎麼產生的呢?作者吳敬梓,由於仕途不順,絕望之後,看透官場。可是,不能因為自己走不了這條路,就告訴所有人這是一條絕路。

就如同你手裡沒有好牌,就攪亂牌局,搞得大家都不能玩。如果吳敬梓高中狀元,相信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了范進。關於吳敬梓個人情況,限於篇幅,這裡不多講。

那麼,明朝時期,歷史上真實的情況,一個官員的進階之路,都有哪些途徑呢?

元末明初,經過多年戰爭,人才和庸才,都消失了很多。管理國家,朱元璋太缺人手了,在這個背景下,明朝採取了薦舉、學校、科舉三大措施,遴選國家行政幹部

范進中舉:從寒門學子到高中狀元,窮人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科舉考場

薦舉制:明初的人拉人

薦舉制,就是充分利用現有“人才”,如同現在的招聘,要求有經驗的熟練工。薦舉制讓三類人從此改變命運:

一類人是隱士,平時躲在深山老林裡說三道四,現在請你出山,把話放在桌面上;另一類就是那些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秀才、儒士;最後地主們的祖墳,也開始冒青煙,那年月,手裡能有大片土地的,都不是凡夫俗子。朱元璋把這些人都納入麾下。

當然,無論何時何地,都不乏有個性的人。朱元璋的邏輯就是:能幹,卻不幹,你想幹什麼?只能把你幹掉。比如:“蘇州人才姚潤、王謨被徵不至,皆誅而籍其家”。

范進中舉:從寒門學子到高中狀元,窮人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羅漸升點評:薦舉製為明初緩解了燃眉之急,老爺們大多來自底層,非常接地氣,擁有基層鍛鍊的經驗,但部分老爺文化偏低,過分依賴個人的直接經驗,視野不夠開闊,自然存在一些不足。

學校:明初官員的孵化器

能用的人才儘量用上,同時,自己花錢培養後備力量,也是必須的。相比較而言,明初的學校就有了優勢。中央級別的學校,叫國子監,地方上的叫府州縣學。

需要注意的是,地方上的學員,必須在國子監畢業後,才能當官。所以,明朝的國子監,就是國家幹部培養的高等學府。

范進中舉:從寒門學子到高中狀元,窮人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從這裡走出的畢業生,自帶耀眼光環,大部分人乾的都是挑大樑的活兒。當時,因為朱元璋的重視,學校成為“老爺”的主要生產基地。

科舉制:公開、公平、公正(僅限男性)

中國傳統意識,官,就是“管”。官人,就是“管人”。一場考試定終身,中國自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已有千年歷史,誕生之初就是用來選拔精英的。

因為朱元璋認為,有些小娃娃靠讀過幾本書,就開始參與政務,太缺少實踐經驗了。朱元璋在位的31年中,直到洪武十七年,才正式施行科舉制。

范進中舉:從寒門學子到高中狀元,窮人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科舉制就是過篩子,經過省級的鄉試(頭名為“解元”-舉人)、全國的會試(頭名為“會員”-貢士)、皇帝的殿試(頭名為“狀元”-進士)三層篩選,最後這些符合明朝要求的人,就都是人中龍鳳了。

俗語說的“連中三元”,就是解元、會員、狀元,絕對是奇才。小說中的范進,中的是舉人,考中了廣東省第七名,同樣也實現了鹹魚翻身。

藉機說一下“官吏”。古代官是官,吏是吏。杜甫有句”吏呼一何怒“,這裡的吏,是朝廷委派地方幹部自行招聘的辦事員,俗語“當差的”,並不是吃的國家飯碗。

唐伯虎,明朝最倒黴的才子之一,前期科考順風順水,大有捨我其誰的氣勢,早就瞄準了“狀元”。誰知不幸捲入了賄考案,唐伯虎被判罰永不得為官,貶為小吏。

范進中舉:從寒門學子到高中狀元,窮人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心高氣傲的唐伯虎怎能甘當小吏?一氣之下,人生逆轉,吟誦著”我笑他人看不穿“,開始笑傲江湖。現在高考作弊,取消考試資格,三年內禁考,作為一個大才子,唐伯虎被斷送的卻是整個人生。

明朝官員眾生相:請您對號入座

前面講了明朝人當官的渠道,那麼,明朝的官迷為什麼這麼多呢?看看明朝官員的制度就知道了:

當官之後:明朝官員是終身制,活到老,幹到老,沒有強制退休期限,一輩子的飯碗。

只要有一口氣在,就可永遠為官。古時歷朝歷代大都如此,沒有強制退休制度。所謂告老還鄉,純粹是看心情。究竟什麼時候算老?身體沒病,吃嘛嘛香,只要還能抗,就可以佔著官位。

范進中舉:從寒門學子到高中狀元,窮人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唐人賀知章給我們作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是實在幹不動了,才退位讓賢。古代死在工作崗位上的官員,大有人在,比如海瑞,73歲臨去世時還幹得熱火朝天。

當然也有人臉皮太厚,皇帝只要不勸退,就賴著不走,比如權臣嚴嵩。嘉靖皇帝的詢問,嚴嵩還得求助兒子嚴世藩,一大把年紀,眼花耳聾,還佔著內閣一個位子。典型的貪戀官位,官癮十足。

當官之前:科舉就像彩票,大門始終向你敞開,沒有年齡限制,堅持買吧,萬一要中了呢?

一次成功:紅袖添香夜讀書,為的是功名。18歲以前,古人一般已經成婚。根據考試時間安排,如果21歲考中進士,當然也有妻子的功勞。這樣的例子,明朝很多,明朝從來就不缺才子。

N次才成功:范進是個虛構人物,考了20多次,才成為秀才。54歲時,終於迎來他生命的曙光,中舉了。若說比慘,明朝歷史人物,大名鼎鼎的徐光啟,還有比他慘的?

范進中舉:從寒門學子到高中狀元,窮人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徐光啟在嘉靖四十一年出生,萬曆九年就中了秀才,然後教書娶妻。在漫長的15年之後才中舉人。又過了7年,終於考中進士。在崇禎三年(1630年),徐光啟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相當於部長級,副宰相)。

徐光啟在世71年,一人歷經嘉靖、萬曆、天啟、崇禎四朝。從秀才到進士,徐光啟用了23年時間。但這絲毫不影響他成為明代的著名科學家、政治家。能說徐大人迂腐嗎?只能說,

徐光啟不是一個特別會考試的明朝人,那怎麼辦?多考幾次唄!

從未成功:明朝的李時珍,14歲時應試就中了秀才。而後的鄉試(省級考試),連續三次都名落孫山,覺著愧對父母,愧對妻子,更愧對自己的愛好。

范進中舉:從寒門學子到高中狀元,窮人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心灰意冷之後,自認無緣仕途,毅然決然開始了行醫之路。

在世俗和興趣面前,李時珍選擇了興趣,但我們不能輕易評判,一張奏疏和一頁《本草綱目》究竟孰輕孰重。

無視科舉:因為祖上徐經和唐伯虎的賄考案,後來徐家的後人都不願為官,對科舉考試從來不會感冒。徐霞客的人生信條是:“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徐霞客強調路就在腳下。你要非問他為什麼而讀書,徐霞客會說:我們家絕不為科舉而讀書!

小結

范進的人生榜樣,就是同為舉人出身的張鄉紳。范進的岳父是殺豬的,這個胡屠戶的話最現實:“(張鄉紳家)一年就是無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銀子何足為奇!”對貪慾的追求,這也是明朝時期人們熱衷於科舉的原因。

范進中舉:從寒門學子到高中狀元,窮人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李時珍

徐光啟和徐霞客,一個為官,一個為民,都是明朝時期重要的科學家,這樣的人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因為正是他們的努力,才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遠方。

明朝的官:考不上,可以考一輩子;考上了,可以當一輩子。這種情況下,你要是發瘋,你說究竟是誰的事?

文\\羅漸升 圖\\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喜歡,請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