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倍受富豪追捧的名匠們,究竟有多厲害?

上一篇咱們講到明朝的奢侈之風。

雖然簡單提及了明朝中葉奢靡之風的事例,但我想在這篇再講一下細節。

很多朋友可能要吐槽了,“古人奢靡”這個話題早就讓人說爛了,翻遍與之相關的文章,無外乎鋪張浪費,手筆闊綽之流,一點兒也不稀罕。

明朝時,倍受富豪追捧的名匠們,究竟有多厲害?

所以今天咱們來聊點兒不一樣的,來聊聊明朝富人最熱衷的珍寶,以及這些珍寶究竟出自哪些工匠之手?

首先來說第一位,萬曆年間冠絕景德鎮的工匠——昊十九

此人姓昊,這個姓氏,十分少見。

明朝時,倍受富豪追捧的名匠們,究竟有多厲害?

昊十九

而比之更少見的,則是他的手藝。

萬曆年間的太僕少卿——李日華,曾如此不吝稱讚昊十九,說他是:

所制精瓷,妙絕人巧。嘗作卵幕杯,薄如雞卵之幕,瑩白可愛.一枚重半銖(二十銖為一兩)。又雜作宣、永二窯,俱逼真者。——《紫桃軒雜綴》

我覺得古人誇一個人技藝高超,真的是非常有創造力,竟然連“薄如雞卵之幕”這種十分形象的比喻都能想出來,從這五個字,大概能夠想象得到,昊十九所做的瓷瓶,其厚度,當得一絕。

而比之更絕的,則是他在“宣德”與“永宣”二窯製作的瓷器,簡直“俱逼真者”。

明朝時,倍受富豪追捧的名匠們,究竟有多厲害?

大明宣德青花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時期的“宣德,永宣”二窯,是明朝一等一的瓷窯,且當時每年的產量十分稀少,每製出一件青花瓷或五彩瓷,立馬就會成為炙手可熱的寶物,可謂件件都是稀世珍品,至今存世的更是少之又少,就連明朝人著名學者王士性都不吝稱讚:

本朝以宣、成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廣志繹》卷四

所以昊十九僅憑一人,就能在這兩座窯,乃至整個景德鎮聲名震震,足以可見他的技藝簡直登峰造極。

然而同樣與昊十九齊名的工匠,還有一人,名曰:

邱山

相信大家都見過“核雕”,就是在十分微小的桃核表面,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或畫作。

明朝時,倍受富豪追捧的名匠們,究竟有多厲害?

而這位邱山,正是與昊十九同時期的著名核雕名家,明末時期著名的散文家——陳貞慧,在親眼見識過邱山的核雕作品後,忍不住的稱讚道:

雕刻精工,所制胡桃墜,人物山水樹木,毫髮畢具。——《秋園雜佩》

毫髮畢具,寥寥四個字,幾乎是對一位核雕名家的最高評價,試想在不過指肚大小的桃核上,用刀尖微微雕刻出人的毛髮,且還要保證作品的整體性完整,這種技藝,我想已經無法用爐火純青來形容,簡直就是出神入化!

而上述兩位的作品,一經推出,便立馬受到達官顯貴們的熱烈追捧,甚至為此哄抬至天價。

當然從各方人物對這兩位的評價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這兩位名家幾乎就是“國手”般的存在,屬於超一流技藝大師,自然作品水平高,價格也高,然而越是這種出自名家的珍品,越能彰顯身份與地位,所以這兩位的作品,在萬曆年間也被權貴們視為彰顯地位的不二藏品。

明朝時,倍受富豪追捧的名匠們,究竟有多厲害?

然而在萬曆年間,除了個別的大師名匠外,另有一類群體,這類群體以製作各類器物的技藝精妙著稱,正是擅長製作珠寶器物的吳人。

如萬曆年間的大學者——袁宏道,曾著書讚頌吳人所作之物,稱:

近日小技著名者猶多,然皆吳人。瓦瓶如龔春、時大彬,價至二三千錢。 龔春尤稱難得,黃質而膩,光華若玉。銅爐稱胡四,蘇松人,有效鑄者皆能及。扇面稱何得之。錫器稱趙良璧,一瓶可直千錢,敲之作金石聲,一時好事家爭購之,如恐不及。其事皆始於吳中,狷子轉相售受以欺富人公子,動得重資浸淫至士大夫間,遂以成風,其器實精良,他工不及,其得名不虛也。千百年後,安知不與王吉諸人並傳矣。——《瓶花齋雜錄》節選

明朝時,倍受富豪追捧的名匠們,究竟有多厲害?

這段話是分成三段,分別誇讚了三個不同的人,開頭是說近年來以“小技者”聲名鵲起的名匠十分之多,卻皆是“吳人”。

如以製作瓦瓶聞名遐邇的龔春,時大彬等人,作品竟能高至兩三千錢。

其中龔春最是難得,製作的瓦瓶色澤細膩,光滑如玉。

明朝時,倍受富豪追捧的名匠們,究竟有多厲害?

而製作銅爐最厲害的,則人稱胡四,扇子的名家則叫做何得之,錫器則叫做趙良璧,作一尊瓶子可值千錢,敲之竟能聽到金石聲,一時間人人爭相搶購,如過江之鯽般前赴後繼,生怕落人於後買不到。

話鋒一轉,袁宏道又稱,的確,這些人的工藝之精良,是他人所不能及的,所以有這麼大的名氣,也著實不虛。

千百年後,也許真能像歷史名家王吉等人一樣,流傳千古。

(注:王吉,西漢時期著名大臣)

明朝時,倍受富豪追捧的名匠們,究竟有多厲害?

王吉

能得到袁宏道的稱讚與銘記,想必這些名匠在當時,早已經憑藉作品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但仔細推敲袁宏道老先生的整段話,雖然看似都在誇讚,其實他表達了一絲隱晦的批判。

原因正是在於開頭的“小技”二字。

因為上述引用只是節選,而袁宏道在整篇文章的開頭第一句話,卻是:

古今好尚不同,薄技小器,皆得著名。——《瓶花齋雜錄》

這句話實際上是有一定的貶義,因為在袁宏道看來,這些工匠再出名,也不過只是憑藉“薄技小器”,這說明他本人對當時的類似技藝,有一定了解,另外在整篇文章的末尾,袁宏道更是痛斥社會上跟風追逐的富人:

其事皆始於吳中,狷子轉相售受以欺富人公子,動得重資浸淫至士大夫間,遂以成風,然其器實精良他工不及,其得名不虛也,千百年後安知不與王吉諸人立傳哉。——《瓶花齋雜錄》

袁宏道直言不諱的說,這些工匠製作的器物,一經推出便被哄搶一空,這類事皆是發生於吳中地區,狡猾的商人爭相購買轉手再倒賣給不知深淺的富家公子,或令士大夫們動輒斥巨資購得以後日夜把玩,逐漸形成不好的風氣。

明朝時,倍受富豪追捧的名匠們,究竟有多厲害?

所以其實這整篇文章,袁宏道都是站在一個道德的制高點,批判當時的社會風氣,對於那些憑藉手藝名利雙收的工匠們,他不貶低,甚至十分欣賞,字裡行間也表達了對他們的認可,但對於那些為了牟取暴利,從而爭相倒賣的奸商,以及攀比跟風的富家公子,乃至朝中玩物喪志的士大夫們,袁宏道老先生是著實不待見。

所以僅從這一篇短短的文章中,我們也能由側面看出,當時的奢靡之風,儼然有一套成熟完整的產業鏈,或說是運作體系。

先是由名家制作的器物大賣,接著有專門賺取差價的中間商哄抬物價,其次是轉手以高價賣給不懂行情的富家公子,最後還會賣給捨得出高價也要把玩的朝中大臣們。

那麼這個過程中,究竟誰受益了呢?

我個人認為肯定是名家和商人,而最終那些自認買到名家作品的富家公子以及朝中大臣,就都成了甘願為“奢靡之風”掏銀子的小羊羔,羊毛可勁兒的被人薅。

明朝時,倍受富豪追捧的名匠們,究竟有多厲害?

從此過程中我們也能看出,明朝萬曆年間對於所謂“名家器物”的熱烈追捧,這反映出一種十分有趣,又十分矛盾的社會現實問題:

貧窮的時候,此類器物自然難以熱銷,人們可能連生存都是問題,更沒有閒情雅緻欣賞把玩。

而當富有以後呢,吃喝不愁,銀子不缺,就開始追逐精神上的滿足與享受,可是時間一久,卻會形成一種不好的社會風氣。

可是對比貧窮或者說生活艱難的時候,這種富足的生活,又是人人夢寐以求的。

所以我們才會說矛盾。

至於為何會矛盾,我想大概還是人的慾望無止境吧。

即使腰纏萬貫,但心裡的空虛,始終無法填滿,於是就出現了會使我們倍覺訝異的奢靡之風。

明朝時,倍受富豪追捧的名匠們,究竟有多厲害?

人們爭相購買名貴器物,彼此攀比,欣賞把玩,以此來豐富自身的精神享受,這本身其實也並沒錯,但若放大到社會這一整體來看,形成一股不好的風氣,倘若人人都崇尚奢靡,對於不同階級與不同層次的人來說,反而就不是好事了。

然而退一步來說,自古到今,又有哪些事真正能兩全呢?

我想大概是沒有的。

——————


明朝時,倍受富豪追捧的名匠們,究竟有多厲害?

——————

參考文獻:

《紫桃軒雜綴》:所制精瓷,妙絕人巧。嘗作卵幕杯,薄如雞卵之幕,瑩白可愛.一枚重半銖(二十銖為一兩)。又雜作宣、永二窯,俱逼真者。

《廣志繹》卷四:本朝以宣、成二窯為佳,宣窯以青花勝,成窯以五彩。

《秋園雜佩》:雕刻精工,所制胡桃墜,人物山水樹木,毫髮畢具。

《瓶花齋雜錄》:近日小技著名者猶多,然皆吳人。瓦瓶如龔春、時大彬,價至二三千錢。 龔春尤稱難得,黃質而膩,光華若玉。銅爐稱胡四,蘇松人,有效鑄者皆能及。扇面稱何得之。錫器稱趙良璧,一瓶可直千錢,敲之作金石聲,一時好事家爭購之,如恐不及。其事皆始於吳中,狷子轉相售受以欺富人公子,動得重資浸淫至士大夫間,遂以成風,其器實精良,他工不及,其得名不虛也。千百年後,安知不與王吉諸人並傳矣。

《瓶花齋雜錄》:古今好尚不同,薄技小器,皆得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