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沙苾:原來歷史上真有這樣的人物,阿史那的來源原來是這樣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名,“阿史那”這個姓氏是真實存在於歷史,而且大有來頭。

至於名兒,可能是當時父母也沒想到四千年後他的同音還有這樣一個特殊意義。也難怪阿史那要使用化名,正名沒人叫,單叫名又有點罵人,搞不好要動手。

總之阿史那沙苾因為這個姓名被各種嘲笑,但他的身份不容小覷,因為他的姓氏可不簡單,那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講一講歷史上“阿史那”氏的家族史。

阿史那,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突厥帝國的王族姓氏。在突厥語中的意思是為“高貴的狼”或“貴族狼”,也具有 “藍色” 之意,因此阿史那部也被稱為 “藍突厥”。藍色象徵對突厥的最高統治權,它並不是指其家族有藍色的眼睛,而是指草原最高天神 “長生天”,突厥語也讀作“騰格里”,就相當於漢人的“老天爺”。阿史那部被稱為“藍突厥”,這意味著阿史那部統治著突厥各部,阿史那部的統治者也就是“突厥王”,掌握著突厥最高領導權。講到這,節目開始阿史那壯士如此霸氣的喊出自己的名字,還有那為之自豪的表情,也不覺得奇怪了。畢竟人家出身“名門”,底氣足,就是驕傲!

阿史那沙苾:原來歷史上真有這樣的人物,阿史那的來源原來是這樣


一、起源

人們總喜歡追根朔源,就像你小時候會追問你媽說:“我從哪來”?當然得到的答案一般都是充話費送的。那“阿史那”來自於哪兒?關於這個問題,還衍生出一個傳說,那就是“母狼與刖足小兒”。

傳說當時的突厥始祖的部落與其他匈奴部落爭鬥不休,但最終突厥阿史那部無力對抗,被別的匈奴部落滅族。敵人殺紅了眼,見人就殺,片刻集卷完了整個部落,當所有人冷靜下來之後,已經屍橫遍野,血流成河。這時從角落裡發出簌簌的動靜,隊伍首領想手下抬了抬手,部下心領神會。走了過去,不一會從裡面拎出來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孩,看樣子已經被嚇壞了,抖成了篩子。也許是出於戲弄的想法,敵人把他的腳砍下來,之後放他離開了。從這可以看出:古時候遊牧部落原始化特徵還是很明顯,沒有得到文明的開化,往往手段殘忍。孩童離開之後,卻堅強的存活下來,最終一隻母狼收留了他,將他哺育長大,這狼母親還給他找了個狼妻子,一人一狼傾心,有了愛情的結晶。但事情被敵人得知,大概覺得這跨越種族的愛情不能夠接受,於是派人料理他們。將他殺害之後,本來打算把與他相配的母狼一併殺死,但人狼情未了,為了保住骨血,母狼拼命逃生了。身懷有孕的母狼於是逃到高昌國之北山,生下十男,子孫繁育,逐漸興盛,就是後來的阿史那突厥部。也正是由於這樣的緣由,突厥族對狼頂禮膜拜。並且在突厥民族英雄烏可斯町汗的傳說中,是蒼狼引導他們,狼進兵進、狼停兵駐,最終取得勝利。

面對這樣的記載,我們必須承認,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後面也反應著真正的史實:阿史那是匈奴之別種,具有塞種和匈奴血統,以及它發跡於"高昌西北"之山間牧場,這也是可取的史料。

阿史那沙苾:原來歷史上真有這樣的人物,阿史那的來源原來是這樣

阿史那雲


二、阿史那與唐朝的恩怨情仇

有關文獻記載顯示:“阿史那”一詞多與“唐”同時出現。這兩者在歷史上又演了怎樣的恩怨情仇?

阿史那氏第一任可汗伊利可汗率領突厥部眾滅柔然,建立了繼匈奴之後的第二個北方遊牧汗國。由於權力體系不完善,突厥分裂,阿史那氏的沙缽略可汗和達頭可汗分別建立了東突厥和西突厥,此後阿史那一族逐漸衰落。直至突厥滅亡,被回紇人趕出蒙古草原,一部分部落族人降於唐朝。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個高傲的漠北王族之中,竟有人為了大唐效命三代,貫穿了唐王朝的中前期歷史,成為了唐王朝無可爭辯的良將家族。

就比如唐初三大外族名將之一“阿史那社爾”。阿史那社爾是突厥王族,處羅可汗次子。先後征討高句麗、薛延陀的戰爭,屢立軍功。貞觀二十一年,社爾任昆丘道大總管,率領鐵勒、突厥部眾十萬人擊敗龜茲,並迫使于闐國王臣服。而唐太宗也對其信任之極,後升任阿史那社爾為右衛大將軍,加鎮軍大將軍。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為報唐太宗知遇之恩,阿史那社爾請求殉葬,然而唐太宗早有料及,留下遺言,不准許殉葬。六年後,阿史那·社爾去世,唐王朝贈輔國大將軍、幷州都督,諡曰元,陪葬昭陵。這個時期,君臣惺惺相惜,君臣和睦。

但接下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一方面是未歸順的“阿史那”突厥部落又開始蠢蠢欲動。

武周天授二年,突厥部阿史那環正式即位,又稱“默啜可汗”。自此,屢擾唐朝邊境,俘掠人口畜產。公元713年,李隆基登基時,唐朝政治動盪,默啜乘機開始有計劃的發動進攻。但第一次試探性的進攻受挫。當年秋天,默啜再次出手,調集大軍突然包圍了北庭都護府,都知道北庭都護府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加強對西突厥地區的管理而設立的,這是大唐釘在西域的一顆釘子。為了拔掉這顆眼中釘,默啜對這次作戰極其重視,特意派出了自己的兒子阿史那同俄帶隊。

不過,讓默啜沒想到的是,他的兒子就是個“愣頭青”,這次出兵,最終以一種相當無厘頭的方式結束。阿史那同俄一到地方就一頓猛攻,結果就颳了刮牆皮。好不容易累了,晚上要休息了,唐軍衝出來一頓折騰,第二天突厥士兵個個頂著黑眼圈,打著哈欠進攻。從秋天一直打到第二年春天,沒任何進展。更要命事發生了,阿史那同俄手握重兵打不下一座城,又羞又愧又憂愁,出去散心,一個警衛員也沒帶。走著走著,就想去瞅瞅城池根下有啥漏洞沒。沒曾想,不僅沒有,唐軍在城外還部署著巡邏部隊。這些人一看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往後看看,確實沒兵:“這就客氣了,半夜三更來送大禮,來吧,您老裡邊請”,於是阿史那同俄被“請”進了城內。主帥都沒了,還打什麼,至此,隨著突厥大軍撤圍,耗時半年之久的北庭保衛戰最終以唐軍獲勝而結束。

另一方面早已歸順的一支“阿史那”氏也“變質”了。

阿史那家族投奔唐朝之後,逐漸漢化改姓,由於家族各支敵對、分裂、廝殺,改為的姓氏也有所不同,已知的有史、李、闕、默等姓。唐後期爆發了以“史”氏為首的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阿史那沙苾:原來歷史上真有這樣的人物,阿史那的來源原來是這樣


“史”指的就是史思明。史思明本姓阿史那,名崒幹,本是少數民族突厥人,擔任唐地方藩鎮首領的重要職務。安祿山叛亂後自立為皇帝,卻因為太過寵愛自己的小兒子,使的大兒子安慶緒心生嫉妒。最終慘劇發生了,大兒子將安祿山殺害,繼任了皇位。史思明在這段時間一方面收攏安祿山的殘餘舊部,準備對安慶緒開始鬥爭;另一方面假意歸順李唐王朝,發展了自己的勢力。史思明最後反出唐朝,建立了大燕政權,稱帝。接下來史思明就有點吃相難看了。迫不及待地想要把李家從王位上揪下來,帶領自己的軍隊攻打長安,但長安幾朝都城,哪是說打就打的,打了半天就打下幾塊牆磚來,悻悻地離開了。長安打不下來,史思明便轉身去攻打洛陽。當時洛陽的守城將軍是李光弼,他知道自己不是史思明的對手,便丟下洛陽跑了,臨走還帶走了糧草,。當史思明進入洛陽之後,洛陽城那叫一個空,啥也沒有,求史思明的心理陰影面積。到手了的洛陽城,想要放棄但是心有不甘,便下令讓眾將士在城內安營紮寨,少許的將士前去尋找糧草。李光弼正在洛陽城外駐紮,設了一個大套,史思明手下人看著李光弼手裡的糧草兩眼放光,就直直鑽進去了。其他大將聽說自己的兄弟被抓,投降了唐朝,也跟著投降了。自此,史思明兵敗。史思明兵敗之後,性情也暴躁起來,他兒子也是害怕,就想學學其他人怎麼辦,一不小心就學了安慶緒,然後悲催的史思明就這樣死了,還是和自己的好兄弟安祿山一樣的命運,這兩兄弟在陰曹地府可有的嘮了。

自此,“阿史那”家族臣子與唐皇關係再也不復從前了。隨著突厥的勢力衰弱和民族大融合,“阿史那”這個姓氏漸漸很少被人提起了。。。。。。

看到這,大家都對“阿史那”家族史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了,這下有沒有覺得“阿史那沙苾”的形象高大上起來,貴族身份啊!原來編劇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有所依據的。但儘管如此,小編還是想最後給阿史那沙苾一個建議,要不還是使用化名吧,實在不行叫“阿史那”也行,大家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