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市場中的“危”與“機”

院線市場中的“危”與“機”

不同的人均GDP階段,經濟、社會和政治都會自然地出現對應的現象和問題。通常來說,從落後國家到發達國家,也就是體現為人均GDP從1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這麼一個加速發展的過程。突破3000美元,整個社會將出現全新的變化,3000-5000美元之間,整個社會表現為城市化與工業化在加速,中產階級在興起,消費類型發生全新的變化。5000美元之後,產業結構開始走向高級化,橄欖型社會開始形成,整個社會進入多元化。

2010我國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步入中等偏上國家行列。國際上一般認為,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時,文化消費需求便開始大幅增長。眼下中國人均GDP已超9000美元,中國文化消費的高峰期已經來臨,如何推動文娛產業的供給側改革是下一個發展階段的關鍵命題。

從2012年至2018年,全國影院票房和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除了2016年外,全國影院消費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佔比亦呈現平緩上升趨勢。2018年全國電影票房為610億元,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80986.85億元,影院消費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0.16%,份額同比僅有小幅提升。一方面,國民整體消費水平不斷上升拉動了觀影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電影行業粗放式增長的高速增長時代告一段落,增速明顯放緩,行業的潛力亟待新的模式激活。

2019年上半年,全球電影市場整體表現冷清,北美票房約為56.2億美元,同比下降9.4%,中國影市表現也不容樂觀,半年度電影票房和觀影人次首次出現雙降。2019年H1電影總票房311.1億元,同比下降2.7%,觀影人次8.08億,同比下滑10.3%,人次縮水超九千萬,上座率及單座票房產出也持續下滑。

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擁有銀幕數60079塊,較2017年增加9303塊,同比增速18.3%,增速比2017年放緩了5個百分點。在2012年銀幕數僅有13118塊,短短几年時間,銀幕數增長了4倍有餘。整體看來,2018年我國電影銀幕終端仍維持較快擴張,穩居世界電影銀幕數量首位。

2019年上半年,有票房產出的影院數量達10771家,新開業影院722家,銀幕數量達64085塊,新增銀幕4584塊,影院和銀幕的新增速度均有所下滑。影投集中度持續下滑,市場競爭加劇。2019年上半年TOP5影投票房合計超84億元,佔總票房份額27.1%,呈繼續下滑之勢,影投市場競爭激烈。

整體來看,2018年我國電影銀幕終端仍維持較快擴張,銀幕數量增速(18.32%)高於票房收入增速(9.06%),國內票房與觀影人次增速明顯沒有跟上銀幕數量增幅,單銀幕票房產出繼續下滑。

整個電影市場票房增速的放緩加劇了影院市場的競爭,新增影院稀釋了存量影院的人流,導致影院運營壓力急劇加大。加之迫於行業租金和新建影院成本壓力,影院經營整體盈利能力面臨瓶頸,一系列問題使得2018年關閉影院數量較往年有所增長,影院迭代速度加快,影院行業洗牌已出現加速的態勢。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和資本的迴歸理性,2019年銀幕的增長空間有限,影院加速“洗牌”。

上一波靠城鎮院線擴張和互聯網票補紅利驅動的粗放式票房增長帶來的電影牛市已告一段落,而下一個十年,國產電影行業的結構化轉型升級勢在必行,以過去粗放式的影院下沉擴張驅動行業增長的邏輯受阻。票房增長並未跟上影院擴張速度,影院市場依舊是高度分散化的格局,影院經濟效益持續下滑,經營面臨巨大的考驗。

目前,中國觀影人次早已遠超美國,中國觀眾觀影習慣漸漸養成,但是觀眾觀影粘性仍與其他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據貓眼數據顯示,中國電影觀眾的觀影頻次正在提升,偶爾觀影者、經常觀影者佔比提升,極少觀影者佔比下降。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票房國家,人均觀影頻次低於前十國家中的其他9個國家,不及9國均值的一半,僅北美地區的1/3左右和韓國的1/4左右,由此可見國內觀影頻次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是未來行業尋求突破的重點方向。

與此同時,影院可以通過採取多元的經營和服務形式,充分開發影院的非票收入,實現“放映收入為主,賣品、廣告多業態並重”的多元化盈利模式,有效提高對市場風險的抵禦能力。對標海外電影海外市場,國內非票業務的佔比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非票房收入毛利高,可以有效減輕電影“大小年”的影響,有效平滑經營曲線,“影院+”將影院打造成多元化的線下社交場景,達到吸引人流的目的。

影院的平均上座率、單銀幕產出、單座收益、場均人次、場均收益等數據均創2014年以來最低值,大批影院陷入生存危機,多家文娛上市影企股價下跌,不少老牌影視公司的市值甚至縮水了一半以上。中國電影市場迎來了真正的拐點,過去的粗放式增長模式已經不能再有力驅動行業的快速前進,新增長模式將推動電影市場的結構化洗牌,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龍頭的抗風險能力凸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