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杯咖啡開始,品味上海的文化記憶

曾經巴黎、維也納、倫敦的咖啡館是作家、哲學家的會面地,代表了一種“文藝社交”,形成了“作家咖啡館”、“記者咖啡館”、“畫家咖啡館”、“心理學家咖啡館”。上海也有類似的海派文化基因。

在上海大都市中,一大批形單影隻的年輕人喜歡在咖啡館消磨時光。吸引中國人的往往不是咖啡口味,而是一個舒適、自由、充滿藝術感的文化環境。

從一杯咖啡開始,品味上海的文化記憶

上海普通市民對咖啡接受度之高,其他城市望塵莫及,比如常有頭髮花白的中老年人,點一杯30元左右的拿鐵,在咖啡館侃侃而談。上海市中心的咖啡店數量之多,幾乎遍佈每一個街角、每一條小路。用美食軟件搜索,上海大約有8000多家咖啡館,即使每個雙休日都逛一兩家,也跟不上擴張的速度。

只要幾個月不來上海,就有一批新店拔地而起。這裡有網紅店扎堆的小馬路,不經意間的街邊咖啡小站,與藝術、時尚等元素結合的商圈咖啡館,主打人工智能的新式咖啡,大隱隱於市的手作咖啡,烘焙匠人概念的咖啡……咖啡散落在這座包容萬物的城市裡。

許多人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上海的咖啡館如此之多,是因為近幾年來商業與經濟的發展。卻不知咖啡文化在這裡,其實早已埋下了種子。

清末民初,不論是繁榮年代還是動盪時期,這裡的人總愛手捧咖啡,聊聊閒天,從容而講究地過日子。尤其海派文人總在咖啡館停留,許多新思想新文學都誕生於此。

從一杯咖啡開始,品味上海的文化記憶

咖啡是舶來品,最初傳入中國時,必是先出現在新派人物聚集的上海。最早提供咖啡的是英國藥劑師J. Lewellyn在1853年於花園弄(今南京東路)1號開的老德記藥店。它雖叫藥店,但也經營糕點和洋食。這口感酸苦的奇妙棕色液體一開始被稱為“咳嗽藥水”,隨著西餐的推廣和普及,到後來竟成了時髦之物。

到了1946年時,上海已經開了近兩百家咖啡館。咖啡的調味方式隨地域產生變化,如意式濃縮、法式歐蕾、美式黑咖、港式鴛鴦、愛爾蘭咖啡酒、希臘法拉沛……而在上海,也衍生出了獨特的味道。

在沒有各種咖啡器具的年代,講究的上海人都曉得用最原始的方法煮咖啡:用紗布包著咖啡粉,放在鋼盅鍋子裡用開水煮。更地道些,還會再用濾紙過濾一遍煮好的咖啡,喝起來口感更純粹。一些人偏愛往咖啡里加煉乳,有點類似越南咖啡。還有加上一勺摜奶油的,,甚至也有人用麥乳精“調一調”,再配兩塊鹹蘇打餅乾。

老款的罐子舊貨市場還能淘到,那時的上海牌咖啡起於南京路的德勝咖啡館,在咖啡界,就像是可口可樂在可樂市場一樣獨佔鰲頭。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上海灘但凡有售咖啡的,全是出自上海咖啡廠。上咖廠甚至一度包攬了全國咖啡館、賓館的咖啡,成為了“國民記憶”。

從一杯咖啡開始,品味上海的文化記憶

自清末民初以來,經歷了各種改革與變遷,咖啡文化都不曾淡出過上海灘。即便是資源匱乏的年代,老上海人家裡的爐灶上,也仍然會煮著咖啡。

上世紀30年代出現了海派文學的概念,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新感覺派與鴛鴦蝴蝶派,都和咖啡有著相似之處——厚重的苦味焦慮,略微的酸澀憂傷,加之一點縹緲的甘甜後味。在咖啡香、爵士樂的環繞下,進行多元化的思想交流,在當時似乎變成了知識分子間的一套習俗。

咖啡館不僅僅作為靈感發源之地,更是成為了文學創作的背景。要問當年哪些作家寫過上海的咖啡館,可是數都數不完。田漢1921年創作的獨幕話劇《咖啡店之一夜》,是最早在新文學作品中抒發“咖啡館情調”的。其他還包括徐訐的《吉卜賽的誘惑》、林徽音的《花廳夫人》、溫梓川的《咖啡店的侍女》、張若谷的《咖啡座談》等。

從1942年到1948年,張愛玲住在上海常德路195號常德公寓的五樓,她常到樓下的咖啡館裡寫作。在這裡她寫下了《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和白玫瑰》等膾炙人口的作品。現在的千彩書坊咖啡館就成了張愛玲的粉絲們朝聖的地方。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千彩書坊即是咖啡在上海這個城市最契合的邂逅。

老克勒們喝咖啡的習慣大體也是在那個年代形成的。老上海人將喝咖啡看作中產階級以上的生活象徵,在他們看來,出門喝咖啡是件大事情,需要精心打扮一番,然後很隆重地走進咖啡館,慢慢地品味那絲絲縷縷的醇濃,十分講究情調。情調是委婉的東西,不能直接,不能亮堂,得有那麼點端起的架子,是必須有些做作的,所以關係到光線、聲音和氣味,而咖啡館為這種情調提供了可能。

從一杯咖啡開始,品味上海的文化記憶

1949年以後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由於種種原因,咖啡在上海很難搞到,但是老上海們仍然堅持著生活的味道。那時候弄點咖啡渣煮煮,也算是喝上咖啡了。有人弄到了咖啡,就先回家關嚴門窗,然後才敢煮上,等喝完味道漸漸散去再把門窗打開。在那段特殊的年代,咖啡雖然被扣上“資本主義”的帽子,卻依然在上海延綿未絕。

如今,咖啡於上海不再是一杯飲料,似乎上海就該像十里洋場的貴婦,著一襲雍容華貴的旗袍,用一把小匙調和出泛著奶香的苦味,調和出一種屬於新上海的獨特文化。作為全中國節奏最快的城市之一,上海似乎與咖啡文化源遠流長、生活氛圍休閒愜意的歐洲小鎮有著天壤之別。上海的節奏太快,好咖啡卻往往需細啜慢品。然而,上海街頭咖啡店裡卻常可見三五好友捧杯低語閒聊,或獨自靜坐窗前卡座,時而低頭翻書,時而憑窗凝思。上海的“快”和咖啡的“慢”,就這樣融於一杯杯淡淡的香氣之中。

從一杯咖啡開始,品味上海的文化記憶

當你與上海相遇在某個暮春初夏的時節,恬靜的午後,踩著一地柔暖的陽光,循著淡淡的咖啡香氣,便可在一幢鮮花綠草圍繞的老洋房前駐足,欣賞著老藤椅上那些人愜意的表情,伴著一卷未了的情緣,再加上鄧麗君柔婉的歌聲,這樣的氛圍讓人不知不覺就想坐下來喝杯咖啡、吃盞下午茶。

穿越時光,不變的是咖啡嫋嫋的香氣,歷史與現代便在這香氣中被連結在一起。看完以後是不是很嚮往在魔都的咖啡館裡,倚靠沙發,擁抱夕陽,喝上一杯咖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