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滅亡——十面網的奇效

作為一名出色的兩廣總督,咱們的熊文燦熊大人可謂是上知瞞天過海,下知偷奸耍滑(兩廣總督可是數得上號的肥差,沒幾把刷子可真幹不下來)送禮,請客,撈錢無一不精,巧了,唯獨不知軍事。

楊嗣昌楊尚書還真不知生的什麼慧眼,一眼就相中了熊大人這匹癩蛤蟆級別的“良馬”。由於崇禎皇帝的一個太監在兩廣時無意聽到熊文燦大人願意平定亂賊的豪言壯語(當然了,說了不做),所以崇禎也認為熊大人是個能臣。所以就大筆一揮,讓熊文燦接替了五省總理之職,成為了十面網中的陣眼。

明朝的滅亡——十面網的奇效

不對啊,如果熊文燦真的不知軍事,怎麼當上兩廣總督這樣一個半文半武的職位呢?

因為軍功。

早在熊文燦任福建巡撫時,鄭芝龍和“海上十八芝”(鄭芝龍是鄭成功他爸,十八芝是海盜)一起為害福建沿海之地,劫掠商船。為了剿滅這些強大的海盜,熊文燦三天兩頭地去找鄭芝龍,送禮、請客(鄭芝龍住在福建老家),終於將鄭芝龍招安(以致有官員彈劾熊文燦“求賊”),之後又請鄭芝龍去剿滅了不肯投降的海盜劉香,不費一兵一卒就平定了海亂。

厲害啊!論招撫的功夫,熊先生可謂天下無雙。可海賊不同流賊,海賊可以招撫,流賊只能剿。因為海賊可以做生意(明朝海外貿易掌握在海賊手裡),而流賊就靠造反吃飯

十面網密無漏洞的規劃,就缺了最重要的一個結——五省總理的軍事能力。

即使沒有軍事才能,無論如何,該去的還得去。熊文燦把心一橫,準備擔任五省總理,盡力執行楊尚書的策劃(盡力而已,幹不好也別怪)。

一到任,熊大人就開了一個會,一個沒有什麼乾貨的會,想把擔子交給手下的將軍們。左良玉先來聽了一次熊大人的訓導,立刻就明白了,新總理是個水貨,立馬帶兵走了——怕被坑。

完蛋了,剛到任,沒有軍事才華,沒有充足軍隊,最能打的將領也帶兵走了,熊文燦似乎被逼到了絕路。不過不要緊,熊總理還有一個壓箱底的法寶——招撫。

於是,他將招撫文書給了張獻忠、劉國能兩人。

明朝的滅亡——十面網的奇效

張獻忠一如既往地說需準備幾天,準備觀察一下形勢。熊大人急了,這明顯是不想招撫嘛。怎麼辦,幹不出政績估計崇禎可以立馬砍了他。還好,天無絕人之路,劉國能投降了!

作為實力排名第五的闖塌天,劉國能擁有五六萬精銳士卒,兵強馬壯。按理來說,他的投降是十分值得懷疑的,可他竟是真心投降!不但主動配合軍隊改編,還去書勸張獻忠投降,直至民軍再次勢大都從未造反。

動機很簡單,劉先生這位大反賊頭子竟是一位心存忠義之人!據說他曾經是個秀才,被民軍擄走,機緣巧合當了頭領(這運氣也沒誰了)。這次投降只是因為母親年邁,希望照顧母親。

不管怎麼說,熊總理手裡終於有了一張底牌,有底氣與民軍周旋。

熊總理高興了,張獻忠慌了。

明朝的滅亡——十面網的奇效

在楊尚書“四正六隅十面網”計劃的打擊之下,民軍勢力一再被大量削弱。明軍勢力一再加強。大部分民軍常打敗仗,“賊亂”陷入了低谷期。

張獻忠決定再次投降。

在手裡有了劉國能這張底牌後,熊總理說話硬氣了:想投降可以,得考慮考慮。

在衙門混過的張先生一聽就知道什麼意思了,準備了一大批古董送給了熊文燦才得以安全投降。

這是一個錯誤,張獻忠幹這類行當不知道多少次了,一般投降時間不會超過幾個月。在熊總理稀裡糊塗的同意下,明朝又一次失去了平定內亂的機會。不過當時看來形勢還真不錯,除了幾個投降後據地而守的頭領(如張獻忠佔著谷城)外,民軍或死或降或進入深山不知所蹤。

李自成呢?他接受了高闖王殘部後實力大進,他怎麼樣了?

領著十八個人逃命呢!

數十萬大軍都拼光了,只剩十八個人了。

長期以來,李自成一直在陝西與官軍周旋,如魚得水的亂竄,直到楊嗣昌出現。

李自成決定進入相對較富有的四川搶點軍需,順便避一下十面網的風頭。於是興沖沖地去了漢中,一頭撞上了堅硬的城牆。而已經很久沒有大規模活動的洪總督也派大軍追上來,準備配合漢中府把李自成包個餃子。李自成打了一仗,大敗。他立刻明白漢中不能呆了,前有堅城,後有追兵,幾近死局。他立刻分兵入蜀,連下劍州、梓潼等地。而洪兵則由於欠餉暫時停止了追擊。李闖王似乎找到了一條生路,只不過是似乎。

明朝的滅亡——十面網的奇效

這時四川方面立刻集結了六七萬大軍死守陣地,封死了李自成的前進之路。洪兵也迅速撲來,決定一舉殲滅李自成軍。三十六計走為上,李自成一口氣跑出了四川,數十萬大軍只有數萬出川,賠大了。不過上天根本沒給李闖王足夠的時間哀傷。孫傳庭又一口氣幹掉了在北方的大天王等部民軍,準備南下與洪承疇會合,聯手剿殺李自成。李自成只好逃入羌中(少數民族屬地)又撞上了早就準備好的曹變蛟(曹文詔之侄),一路打下來只剩了三千人左右。走投無路的闖王決定最後闖一把,試圖率軍再入四川。

開玩笑,幾十萬人都沒打進來,三千人能進來?!李自成部又在城固遭左光先伏擊,祁總管(李自成得力部下)投降,李自成只率劉宗敏等十八人逃出,鑽進深山。

這邊的剿匪大戲終於落幕了,明軍完勝。崇禎同志終於找回了自信,認為大明已經迎來了曙光,說再過十年天下必平。可惜,這是回光,迴光返照。

那個只剩下十八人的李自成是一個不容小覷的人,他下一次出山時將震驚天下。

接下來聊一聊明朝的財政問題。


財政問題

明朝的財政是一個極大的問題。

在明朝開國的時候,朱元璋為了讓大明江山萬年永固,定下了“重農輕商”的國策。

怎樣“重農輕商”呢?對農田徵重稅,商業徵輕稅。

商稅五十稅一,農稅三十稅一。而明末資本主義快速發展導致的稅收不平衡,使商人賺得多交稅少,農民賺的少交稅多。

明朝的滅亡——十面網的奇效

宋朝明顯是一個側重商稅的朝代,一般都是十稅一,所以南宋才可以以江南一隅之地維持龐大的歲貢與軍備開銷。可作為商業與宋朝不相上下的明朝,五十稅一的商稅顯然太低了。可就這麼低的稅,商人們也不願意交,大量商人勾結士紳家族、地方官員逃稅漏稅。官與商權錢結合成為利益同盟,如東林黨人主要代表江南士商,晉商在嘉靖到萬曆年間幾乎可以左右朝政。(嘉靖朝的吏部尚書楊博,萬曆朝首輔張四維都是晉商代表)。在這種情況下,稅收出現了巨大的問題,比如說鹽稅吧,按照龐大的鹽需求量,保守估計一年至少要收到一千萬兩白銀的稅,可一般收上來只有250萬兩左右。

問題一:瞞報土地

明太祖為了使士人安心讀書考科舉,不為溫飽奔波所累,規定不同級別的讀書人可免一定的田稅。這本是一項善政,可許多士紳鑽空子。一旦某家出了讀書人,許多同鄉農民就會舉家來投,將田產劃到士紳名下,每年象徵性的交一點兒地租,逃避三十稅一的農稅。

開國時近十億畝田地,到萬曆年間只剩下了7.1億畝,大部分都被瞞報侵吞。

為了開闢財源,萬曆初年,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徹查土地,打擊瞞報土地,為萬曆初年的國庫增額近四百萬兩白銀。不過,張居正死後,由於萬曆對他的恨以及朝廷的士族子弟出身的官員為了保住利益,攻擊一條鞭法,丈清田地,使這條法令終結。

問題二:礦稅徵收擾民

萬曆皇帝十分愛財,為了斂財,決定徵收礦稅。可千不該萬不該徵稅者是太監,而且是有干涉地方政務權力的太監。這群人為了斂財,花大價錢買各地的鎮守太監之職,到任後又瘋狂刮地皮,導致朝野一片怨言。

這群稅監收上錢財後只會交一部分給萬曆,導致皇帝無法滿足,繼續徵稅。這一稅制萬曆死後才被廢除。不過好歹給繼任皇帝攢下了一千多萬兩白銀,可是,這是內庫的錢,並非國庫所有。

內庫與國庫的區別還是挺大的,內庫是皇帝的私人錢袋,收入來源主要為皇店、皇莊。國庫是國家財產,一般情況下皇帝無法動用。同時,國庫很難從內庫拿到錢。

問題三:軍餉問題

明太祖創立衛所,設立軍屯,讓軍隊自己耕種。表面上看減輕了財政負擔,可這些軍隊世代務農早已沒有了打仗的能力,使朝廷不得不裁撤衛所,組建新軍,由朝廷發餉,由此給朝廷造成了巨大的軍餉負擔。而被裁撤了的衛所軍人也成為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明朝的滅亡——十面網的奇效

新軍軍餉問題,以及連年在遼東動兵,更是給明朝加上了一副重擔。

每年遼東軍餉高達百萬之數,還不包括各種物資、築城之費。國庫歲入不過四百萬兩,而每年支出高達五百萬兩,國庫無法負擔,甚至還要向各商號貸款。

問題四:官員貪汙

這也是所有朝代的通病了,只是明朝實在貪得厲害,幾乎雁過拔毛。估計與官員工資太低有關。朱元璋給的官俸僅夠餬口,而兩百年來的物價上漲,讓單靠俸祿,連活下去都難。只要貪了第一筆,就會接連不斷的貪下去。

國庫空虛,而官員各個卻富得流油。據說軍餉剛從戶部出庫,就要被兵部截下一半分掉,然後地方總督、巡撫、將軍一人抽一份,發下去就沒多少了。

除了剋扣軍餉、救災糧食之外,官員們還有許多財路,比如火耗與淋尖踢斛。說白了就是在百姓交稅時剋扣一些“損耗”。積少成多也是一大財源,更不要說收受賄賂、幫人瞞報土地,又使國家財源減少。

李自成打下北京時,搜出了七千萬兩白銀,五千萬兩來自各大臣,二千萬兩來自皇宮。可見官員貪汙之嚴重。

這就造成了明朝廷的嚴重缺錢,沒錢供養軍隊。可是仗還得打啊!只好加派餉,百姓又遇上荒年,沒錢,就又變成了流賊,軍隊又要去剿,又要派餉,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與其說明亡於流賊或滿清,倒不如說是亡於財政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