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段位父母,都做到了這4點

高段位父母,都做到了這4點

用愛感化

去年,姐姐的兒子迷上了網絡遊戲,整天逃學上網,無心向學,老師多次勸導他也不聽。

姐夫雖然心急如焚,但經過多次思考後決定:用愛去感化兒子。

當兒子的司機,每天早上先送兒子去學校後再去上班,下午一下班就去接孩子。每天來回四趟,無論天多冷,雨多大,姐夫始終堅持著。在生活上當兒子的夥伴,一到雙休日,姐夫推掉一切應酬,陪他散心、逛街、上書店,買給他最喜歡的衣服、最喜歡看的書,為他做最合口味的菜。

有時候姐夫還會帶他去釣魚,使他體會到通過勞動獲得食物的艱辛。在學習上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姐夫經常在家陪著孩子看書,適時地跟他談理想,談學習,嚴慈相濟。

功夫不負有心人,兒子感悟到了父親的關愛,遠離了網絡,變得勤奮好學。

高段位父母,都做到了這4點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首先意味著奉獻,意味著把自己心靈的力量獻給孩子,為孩子創造幸福。”

愛是孩子們不可缺少的東西,猶如生活之需陽光。愛育是培養孩子不可缺少的教育,猶如維生素之於生命。

魯迅說:“教育植根於愛。”

愛能激智,愛能發辭,愛能怡情,愛能育德。愛對孩子發展產生的全方位的功能是無可非議的。

高段位父母,都做到了這4點

合而不離

小男孩被母親扔在高速路上,暴曬6個小時。警察撥通媽媽的電話,媽媽的聲音卻是冰冷的:“這個孩子成績太差,要他有什麼用?我不想要了,坐牢也不要了,你們送走吧!

聽了媽媽的聲音,孩子大哭對著電話央求媽媽:“媽媽,你不要丟下我,我下次保證考100分……”

聽到孩子這樣,媽媽才動搖了,開車過來把孩子接回家。

克魯普斯卡婭說過:“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根基。”

父母不要丟棄孩子或是試圖把孩子送出去“深造”。

精明強幹、堅忍不拔的惠普前任女掌門卡莉,曾兩度榮登《財富》“最有權威的女企業家”榜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卡莉從小就受父母影響,學到的堅強、博學和熱愛生活,並受益一生。

在童年的卡莉心中,父母一直都是她最崇敬的人。他們熱愛生活,教卡莉做人的道理,使卡莉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

卡莉的父親是聯邦法院的法官,母親是一位藝術家。卡莉童年時代隨父母遊歷了不少國家,不僅開拓了眼界,更培養了思考問題的廣度和深度,這對她成為一個有勇氣、有魄力、自信並熱愛生活的人也不無影響。

高段位父母,都做到了這4點

陶行知說:“要孩子做的事,父母躬親共做;要孩子學的知識,父母躬親共學;要孩子守的規則,父母躬親共守。”

陸世儀說過:“教子功夫:第一在起家,第二在擇師。”

教育,是關心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孩子的心靈。

細心地觀察孩子,從孩子的一舉一動和隻言片語中去發現孩子的潛力,離不開父母的朝夕相伴。

高段位父母,都做到了這4點

理而不管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只有一個兒子,名叫約翰。洛克菲勒儘管那麼有錢,卻從小教育兒子生活要節儉。

約翰從父親手裡接過家產以後,繼承了父親嚴格教育子女的家規。約翰有五子一女,在入學以前,約翰從不給孩子零用錢,孩子上學以後,才給他們少量的零用錢。

約翰認為,富裕家庭的女子比普通人家的女子更容易受物質的誘惑。因此,他為了使洛氏家庭不斷髮達,自小嚴格要求孩子懂得每一分錢來之不易,絕不容許輕易浪費。

高段位父母,都做到了這4點

賽珍珠說:“教育的意旨並非知識的累積、點滴的管教,而是幫助孩子發育心智上的能力、鎖定人格上的標準。”

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也是如此。約瑟夫曾擔任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和駐英大使,是美國最大的五大企業家之一。

他給每個孩子存了1000萬美元的委託金,但是他決不允許金錢腐蝕孩子,不許孩子談論錢,尤其不允許在餐桌上談論錢。

肯尼迪成為總統以後,曾回憶起他在10歲時的一件往事,那時他向父親遞交了一份申請,請求父親將他的零用錢從每週4角提高到6角,但是父親斷然拒絕了他。

真正的教育不是管教,而且向孩子傳授對待事情的態度,激發他們對於美好事物受到鼓舞和欽佩的情感,以及對於邪惡事物的反應和堅決的態度。

正如葉芝所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且點燃一把火。”

教育的本質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而不是傳授本領或管教,這離不開父母仔細拿捏。

高段位父母,都做到了這4點

求同存異

豐子愷育有七個子女,他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在生活中,豐子愷和孩子們在一起則內心充滿歡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飯,唱小曲逗孩子,畫畫引孩子笑,和孩子們特別親近。

有一次,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瞻瞻擒了滿滿的兩手回來。

到家時,卻熟睡在父親肩頭,手裡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感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

除了讓孩子在愛的空氣中自由成長,豐子愷更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

1947年,步入知天命之年的他,與子女“約法”,強調最多的便是“獨立”。其中一條寫道:“大學畢業後,子女各自獨立生活,並無供養父母之義務,父母亦更無供給子女之義務。同時,子女獨立後,要與父母分居,雙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屬鄰誼性質,絕非義務”。

高段位父母,都做到了這4點

陶行知說過:“對孩子要因材施教,這和種花木一樣,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

你的皮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裡可能有牛頓,你的譏笑中可能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不要等坐了火輪、點了電燈、學了微積分,才發現你的孩子也有這種潛能。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不能把孩子的精神世界罩在某一特定的價值觀下。如果我們總是力求使兒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專注到父母的侷限性觀念裡,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而且會使他覺得生命毫無意義。他不僅應該只是一個孩子,而且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要求和多元化願望的人。”

教育的根基上,差異是嫩綠的芽胚,上面生長出人類的思想、活動、行為、熱情、激情的大樹。

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他們一定會成為不同領域的佼佼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