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要求≠延遲滿足,這個經典育兒理論我們可能用錯了

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往往在想,是不是需要適當拒絕其要求,甚至不理TA,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

我們都知道“延遲滿足”這個詞,延遲滿足是家長用來培養孩子自控力的方法,但對其含義卻有著不同的理解甚至誤用。

拒絕要求≠延遲滿足,這個經典育兒理論我們可能用錯了


經典的棉花糖實驗

缺乏嚴謹性

“延遲滿足”即“delay gratification”,直譯就是“推遲的滿足感”:孩子想要一樣東西,大人並不第一時間滿足。通過適當方法,讓孩子等待之後再得到且依然很有滿足感,這就是延遲滿足的過程。

這個概念,是伴隨著一個家喻戶曉的棉花糖實驗出現的。

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幼兒園找來十名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小房間裡。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選擇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到研究人員回來之後得到兩倍的棉花糖。

實驗結果是隻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夠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再吃棉花糖。而後續的跟蹤研究則證明了,這部分的孩子能夠有更好的自我管控能力,並且能夠在今後的人生之中獲得更大的成功。

雖然不能否認的是這個實驗的確有一定的正確性,但從現在的眼光來看,並不具備嚴謹性。

首先,實驗的樣本數據太少。一般來說全國性的實驗結論,需要超過一千個樣本。僅僅是十名兒童(有說法是六百多名)的樣本總數就得到了一個結論,未免有些斷章取義。

其次,實驗結論過於武斷。每個孩子成長的先天條件和後天環境都不同,試驗者僅僅通過一場實驗來斷定自控力強弱,缺少科學性。

況且沒人能準確定論,那些被判斷為自控力更好的孩子,他們在成人後取得的成功,有多少是依賴於那幾分鐘所展現出來的“自控力”,而有多少是由於整體教育的影響呢?

總是被延遲

孩子容易不幸福

拒絕要求≠延遲滿足,這個經典育兒理論我們可能用錯了


如果我們一味追求讓孩子延遲而忘了滿足,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弊端:

首先,當孩子有合理要求時,家長如果每次都提出條件,就會讓孩子在做出決策的時候變得優柔寡斷。每當有合理慾望的時候,他們就會想到,父母又要讓他做出什麼交換呢?

這會讓孩子變得瞻前顧後、優柔寡斷和沒有信心。更嚴重的,還會導致做事沒有勁頭,進而成為一個沒有興趣愛好甚至無所事事的人。

比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媽媽以收拾房間一個星期來做交換,而孩子只願意為此付出一天勞動,媽媽不同意。

多次如此之後,孩子可能就不再提出要求,因為他覺得要求都要通過非等價交換來獲得。

拒絕要求≠延遲滿足,這個經典育兒理論我們可能用錯了


其次,當孩子的合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反而需要延遲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變得更加貪婪。

家長們是否遇到過這樣一種情況:當小小的想法得不到滿足,孩子就會變本加厲。合理慾望受到不正確延遲的打擊,慾望的反彈將會無限的膨脹,最後超出家長控制。

慾望經常受壓抑的孩子,很可能會脫離家庭去外界尋找滿足,容易被人利用或者誘惑。

這兩年出現的大學生賣腎買手機,甚至裸貸事件,都有可能與此有關。

另外,孩子幼時慾望滿足缺失較嚴重,即使成年後得以填補,他們也很難再感到快樂。因為從教育心理學理論來看,孩子幸福感的定型期就在3—6歲,這個時期的不幸福,會影響成年後的心理。

拒絕要求≠延遲滿足,這個經典育兒理論我們可能用錯了


什麼時候該“延遲”

什麼時候該“滿足”

從人類歷史角度來說看,延遲滿足本來就存在於基因中:為了得到更多糧食,就需要一定時期的忍飢挨餓,用一定量的糧食當成種子,換取來年的收穫。

可見延遲滿足並不需要刻意培養,後天引導時逐漸讓孩子明白正確的延遲帶來的好處,就足夠了。我們提倡家長在教育過程中使用享受當下和延遲滿足並舉的方法,才能讓孩子的人生道路走得順暢。具體包括以下:

1、正視合理需求

當孩子提出合理要求時,需要家長進行正面積極的回應並儘量滿足。萬萬不可吊著孩子胃口,以為自己這是在進行自控力的訓練。

如果孩子只是想父母抱抱,對於這樣的精神需求如不做及時和適當的回應,可是會傷害親子關係的,也並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我們需要跳出“滿不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的小問題,更全面地看待自控力培養。

2、給予足夠自我選擇權

當需要使用延遲滿足的教育方法時,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自願選擇延遲的過程,切不可在孩子做出選擇的時候加入大人主觀情緒。

當孩子想要一個小玩具的時候,家長大可以通過讓其做點小家務,如自己清洗小襪子等,來進行延遲滿足訓練。

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不想通過勞動來獲得,家長千萬不能通過語氣表情等表現出不悅,更不能出言譏諷或訓斥,而是應該溫和地告訴孩子,萬事都要通過努力和勞動獲得的道理。

如果孩子還是拒絕,那大可不必滿足要求。這樣一來彼此也能夠達到雙贏,真正利用延遲教育的方法達到最良好的引導效果。

拒絕要求≠延遲滿足,這個經典育兒理論我們可能用錯了


李安在《飲食男女》裡說:“人生好比做菜,不能等萬事俱備才下鍋。”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是一樣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延遲了才能滿足,延遲滿足理論的出發點是更好的滿足,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更懂得取捨,更有自控能力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