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釀酒遺址都有哪些?

曌芃


中國白酒起源於元代,興盛於清代中葉。目前,在國內發現的大型釀酒作坊遺址中,江西李渡遺址的年代為元代、四川水井坊遺址的年代為明代、四川劍南春遺址的年代為清代,瀘州老窖古窖池群為明清時期,古井貢釀酒遺址為宋至清時期。


【瀘州老窖窖池群】

瀘州老窖窖池群分佈於瀘州市江陽區三星街營溝頭、瀘州市江陽區皂角巷、龍馬潭區小市(下大街、什字街、新街子、過江樓)及羅漢鎮等地。瀘州老窖公司現有生產性古窖池10084口,其中百年以上窖池1615口,連續使用時間最長、保護最完整的是1573國寶窖池群。瀘州老窖百年以上窖池群文物原真性價值明顯,自其建窖之始,均保持了原貌、位置、操作流程及工藝未變的“四未變”特點。瀘州老窖百年以上窖池群是中國至今仍然唯一持續釀造白酒的窖池群,其千餘口的規模和世界文化遺產的屬性使其“世界釀酒奇蹟之一”和“世界僅存的最大規模原生白酒窖池群”名副其實。瀘州老窖老窖池群作為“活文物”,已連續不間斷使用430餘年。


【水井坊遺址】

水井坊位於成都老東門大橋外,是一座元、明、清三代老燒坊遺址。1998年8月,四川全興股份有限公司改造麴酒生產車間時,發現了該遺址。1999年,多家考古、研究單位參與遺址考古發掘。考古發現有:蒸餾器基座、不同時代的酒窖8口、爐灶4座、灰坑4個、晾堂、灰溝、路基、木柱及柱礎、牆基等遺蹟,出土的陶瓷器具有碗、盤、缽、盆、杯、碟、勺、燈盞、罐、壺、缸、磚、瓦、瓦當、井圈等。其中以酒具最為豐富,種類有青花、白釉、青釉、醬釉、黑釉、粉彩瓷等品種。考古研究表明:水井坊是一處前店後坊的綜合性生產、經營場所。水井坊遺址中起源於元末明初、延續使用至今的古窖窖泥和古糟菌群,在保護性開發利用中成為了水井坊系列產品開發的重要生產資源和品牌基礎。


【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

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是一處規模宏大、佈局配套設施齊全、遺蹟保存較為完整、特色鮮明的清代釀酒作坊群。該遺址是由茶盤街、棋盤街兩側的多個清代作坊構成的“前店後坊”式格局的酒坊遺址,分佈面積約120000平方米。分佈面積大、作坊多,保存較好,全國罕見。劍南春酒坊遺址生產要素齊全,內容豐富。在已發掘出的遺蹟中,不僅有反映釀酒工藝全過程的生產設施,如水井、酒窖、爐灶、晾堂、水溝、盛酒坑、池子、糧倉(制曲晾房)等遺蹟,還有房屋建築基址以及大量瓷質酒具。同一遺址大麴窖、小曲窖均有發現,不同窖池生產著不同品種的酒類。這一考古發現,對研究傳統的白酒釀造工藝、傳統手工業格局與分佈情形,探討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它不僅豐富了我國城市工業考古的研究內容,同時也為名優白酒“劍南春”的釀造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劉伶醉燒鍋遺址】

劉伶醉古燒鍋遺址位於河北徐水縣劉伶醉酒廠第一釀造車間內。該遺址建於金元,已有800多年曆史,其中主要包括16個古發酵池、一口水井及部分挖掘出土的酒用陶器。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位於南昌市進賢縣李渡鎮江西李渡酒業有限公司內,又稱李渡無形堂元代燒酒作坊遺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約300平方米。發掘顯示該遺址的文化堆積可分為六個時期,從南宋、元、明、清延續至近代、現代,其中南宋層未發現釀酒遺蹟,其他各時期的釀酒遺蹟都非常豐富,有水井、爐灶、晾堂、酒窖、蒸餾設施、牆基、水溝、路面、灰坑和磚柱等。出土的遺物有石器、陶器、瓷器、木器、鐵器等,以陶瓷為主,其中酒器有73件。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元代酒窖的發現,證實了《本草綱目》的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創其法”,同時證明了中國至遲在元代已出現了固態發酵製作蒸餾酒。該遺址中明清時代的釀酒遺蹟顯示其白酒生產工藝屬小曲工藝,是中國首次發現使用小曲工藝的燒酒作坊遺址。到近代,開始改用大麴工藝生產。因此該遺址是研究燒酒釀造工藝的起源和演變的重要實物資料。


【古井貢釀酒遺址】

古井貢釀酒遺址位於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包括魏井、宋井、明清窖池、明清作坊遺址,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也是古井貢酒文化博覽園繼2008年成為中國白酒首家全國4A級旅遊景區之後又獲國家文保殊榮。


【茅臺釀酒工業遺址群】

茅臺釀酒工業遺址群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茅臺酒釀造體系的實物見證。該遺址位於仁懷市茅臺鎮國酒社區楊叉街,由10餘處實物構成,有一套完備的釀酒工業體系,佔地20餘畝。這些釀酒坊最初建於明代,曾因戰亂多次被毀,1862年在舊址恢復重建,包括糧倉、曲藥房、窖池、烤酒房等。


寶貝國學愛朗讀


目前國內經過科學考古發掘的釀酒作坊遺址,僅有四川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江西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四川綿竹城關鎮劍南春酒坊遺址。新發掘的濉溪明清釀酒作坊遺址為目前全國第四處經過科學考古發掘的釀酒遺址,也是安徽省首次科學考古發掘的釀酒作坊遺址


尚帥卿


川酒雲煙一直以來的說法,所以酒四川佔了大半壁江山。

第一 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

四川省綿竹市

“天益老號”酒坊始建於清康熙初年,陝西三元人朱煜定居綿竹,開辦大麴酒作坊,當時名為“朱氏酒坊”。歷經300多年的漫長髮展,到清末傳承至後代朱天益時,更名為“天益老號”,成為該時期綿竹最具實力的酒坊之一,是一處規模宏大,佈局配套設施齊全、遺蹟保存較為完整、特色鮮明的清代釀酒作坊群,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❷ 明代瀘州老窖窖池群

四川省瀘州市

“舒聚源”酒坊始建窖於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是瀘州第一家正式掛牌面市的大麴酒生產作坊,其創辦者舒承宗不僅繼承了當地原有的大麴酒生產工藝,還創立了“瀘州大麴老窖池群”,即當代被人們所共知的“1573國寶窖池群”。

瀘州老窖窖池群現有生產性古窖池10084口,其中百年以上窖池1615口,連續使用時間最長、保護最完整的是1573國寶窖池群。是行業規模大、品種多、保護完整、連續使用至今的“釀酒活態文物”。

❸明清時代沱牌泰安作坊遺址

四川省射洪市

2007年,沱牌公司因泰安作坊要進行車間改建工程,向文物部門申請文物調查勘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得到批准後進行了考古勘測發掘。考古發掘面積共500多平方米,經過近兩個月的考古發掘,發掘出大量明清時代的釀酒遺蹟、遺物。

其中包括6個窖池、1眼古沱泉水井、1個接酒坑、3處晾床和3個灰坑,以及酒坊地面建築的石柱基、踩踏面、石牆頭、排水溝等。

❹ 元明清三代水井坊遺址

四川省成都市

考古研究表明,水井坊是一處前店後坊的綜合性生產、經營場所,是元、明、清三代老燒坊遺址。水井坊遺址是1999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中國白酒第一坊”,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❺ 元明清三代李渡燒酒作坊遺址

江西省進賢縣

該遺址的文化堆積分為南宋、元、明、清、近代及現代等六個時期,其中南宋層未發現釀酒遺址,其他各時期的釀酒遺蹟均非常豐富,有水井、爐灶、晾堂、酒窖、蒸餾設施、牆基、水溝和磚柱等。

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瓷器、木器及鐵器等,以陶瓷為主,其中酒器73件。2002年李渡燒酒作坊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❻ 金元時代劉伶醉燒鍋遺址

河北省徐水縣

劉伶醉燒鍋遺址地表遺蹟由16個發酵池和一口青磚古井組成。發酵池共分兩排,每排8個,呈長方形,青磚壘砌。2001年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劉伶醉古燒鍋遺址被列入中國第一批白酒文化遺產名錄;2005年,國家文物局批准此遺址為首批“中國食品文化遺產”;2006年,國務院公佈劉伶醉古燒鍋遺址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同年,劉伶醉燒鍋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❼ 茅臺鎮古鎮酒業宋代官窯遺址群

貴州省仁懷市

1984年,仁懷縣(市)中樞區紫雲鄉向陽大隊新街生產隊支部書記蘭朝江雨後在自家責任田內發現沖刷出石缸、石窖等物,並就地回填恢復;2008年,蘭支書將其捐獻給古鎮酒業;2011年,古鎮酒業徵用該片區的田土,文物部門並對該窖池內的填土等物進行清理,發掘帶有神秘花紋的石質窖池一組、石質六角缸一個、石缸一個,並遷建木結構對該址進行保護。


劉敦傑


回答:在東北的吉林西部出土的遼金時期釀酒遺址。

江西李渡遺址年代為元代。

四川水井坊遺址年代為明代時期。

四川劍南春遺址為清代。

四川瀘州老窖為明清時期。

古井釀酒遺址為元清時期。

1996年瀘州老窖窖池群作為首個白酒行業遺址,入選第四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瀘州老窖還擁有規模最大的原生態老窖其數量達到10086口,是中國濃香型白酒的鼻祖與發源地。




碧海藍天193978532


第一處:四川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

水井街酒坊遺址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水井街南側,在府河與南河的交匯點以東,原為全興酒廠的麴酒生產車間。1999年考古發掘。年代為明清。

第二處:江西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位於江西南昌市進賢縣李渡鎮,遺址總面積約1600平方米。2002年考古發掘。酒坊遺址年代為元代。

第三處:四川綿竹城關鎮劍南春酒坊遺址

四川綿竹城關鎮劍南春酒坊遺址,最初是劍南春集團進行棋盤街兩側的平房拆遷工程,由於發現了歷史文物,迅即轉為“搶救式發掘”。2003年至2004年之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多次對酒坊遺址進行發掘。酒坊遺址年代為清代到民國時期。

第四處來啦

2018年9月底,在位於安徽省濉溪縣城關鎮北關沱河路北側的北苑風景棚戶區改造工程施工時,施工人員意外發現地下有磚石建築後,向當地文物部門報告,經勘察發現有疑似釀酒發酵池的遺蹟,推測這裡可能是一處古代釀酒作坊遺址。今年3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遺址考古發掘工作。




我心你聆


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瀘州老窖窖池群遺址,水井坊遺址,三個都在四川省。李渡燒酒作坊遺址,江西省。茅臺鎮古鎮宋代官窖遺址,在貴州省。


時光角落


川酒雲煙一直以來的說法,所以酒四川佔了大半壁江山。

第一 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

四川省綿竹市

“天益老號”酒坊始建於清康熙初年,陝西三元人朱煜定居綿竹,開辦大麴酒作坊,當時名為“朱氏酒坊”。歷經300多年的漫長髮展,到清末傳承至後代朱天益時,更名為“天益老號”,成為該時期綿竹最具實力的酒坊之一,是一處規模宏大,佈局配套設施齊全、遺蹟保存較為完整、特色鮮明的清代釀酒作坊群,被評為“200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❷ 明代瀘州老窖窖池群

四川省瀘州市

“舒聚源”酒坊始建窖於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是瀘州第一家正式掛牌面市的大麴酒生產作坊,其創辦者舒承宗不僅繼承了當地原有的大麴酒生產工藝,還創立了“瀘州大麴老窖池群”,即當代被人們所共知的“1573國寶窖池群”。

瀘州老窖窖池群現有生產性古窖池10084口,其中百年以上窖池1615口,連續使用時間最長、保護最完整的是1573國寶窖池群。是行業規模大、品種多、保護完整、連續使用至今的“釀酒活態文物”。

❸明清時代沱牌泰安作坊遺址

四川省射洪市

2007年,沱牌公司因泰安作坊要進行車間改建工程,向文物部門申請文物調查勘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得到批准後進行了考古勘測發掘。考古發掘面積共500多平方米,經過近兩個月的考古發掘,發掘出大量明清時代的釀酒遺蹟、遺物。

其中包括6個窖池、1眼古沱泉水井、1個接酒坑、3處晾床和3個灰坑,以及酒坊地面建築的石柱基、踩踏面、石牆頭、排水溝等。

❹ 元明清三代水井坊遺址

四川省成都市

考古研究表明,水井坊是一處前店後坊的綜合性生產、經營場所,是元、明、清三代老燒坊遺址。水井坊遺址是1999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中國白酒第一坊”,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❺ 元明清三代李渡燒酒作坊遺址

江西省進賢縣

該遺址的文化堆積分為南宋、元、明、清、近代及現代等六個時期,其中南宋層未發現釀酒遺址,其他各時期的釀酒遺蹟均非常豐富,有水井、爐灶、晾堂、酒窖、蒸餾設施、牆基、水溝和磚柱等。

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瓷器、木器及鐵器等,以陶瓷為主,其中酒器73件。2002年李渡燒酒作坊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❻ 金元時代劉伶醉燒鍋遺址

河北省徐水縣

劉伶醉燒鍋遺址地表遺蹟由16個發酵池和一口青磚古井組成。發酵池共分兩排,每排8個,呈長方形,青磚壘砌。2001年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劉伶醉古燒鍋遺址被列入中國第一批白酒文化遺產名錄;2005年,國家文物局批准此遺址為首批“中國食品文化遺產”;2006年,國務院公佈劉伶醉古燒鍋遺址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同年,劉伶醉燒鍋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❼ 茅臺鎮古鎮酒業宋代官窯遺址群

貴州省仁懷市

1984年,仁懷縣(市)中樞區紫雲鄉向陽大隊新街生產隊支部書記蘭朝江雨後在自家責任田內發現沖刷出石缸、石窖等物,並就地回填恢復;2008年,蘭支書將其捐獻給古鎮酒業;2011年,古鎮酒業徵用該片區的田土,文物部門並對該窖池內的填土等物進行清理,發掘帶有神秘花紋的石質窖池一組、石質六角缸一個、石缸一個,並遷建木結構對該址進行保護。


享受人生金山


中國最大的釀酒遺址——安徽濉溪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

每一處釀酒遺址,對中國酒文化的研究都有著重要價值,其中具有“最”字名號的遺址,意義更為重大。

這次,我們就來說說中國最大的釀酒遺址——安徽濉溪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


遺址,是人類活動的遺蹟,

是人類歷史演變的載體。

中華釀酒文明,

在經歷了滄桑的歷史變遷後,

留下了數不勝數的古蹟,

向人們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究竟有多大?先來看一組數據:發掘面積近2000平方米,清理面積已近3000平方米。什麼概念?一個濉溪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的分佈面積比已發掘的近十處釀酒遺址面積總和還要大。可見這一遺址的發現,帶給整個考古界乃至釀酒界的震動絕對是前所未有的,更是填補了華東地區古代釀酒遺存的空白。


2019年9月3日,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濉溪鎮沱河路北側明清時期釀酒作坊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一片繁忙景象。2018年9月底,當地棚戶區改造工程施工時,意外發現疑似釀酒發酵池遺蹟。今年3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啟動該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通過幾個月的清理發掘,共發現3個蒸餾灶,1個冷卻池,1處曲房,32個發酵池,16處房址,8條排水溝,共出土酒罈、酒杯、酒瓶等遺物600多件。考古專家通過對發掘區域與歷史地圖位置比對,判定發掘的是明代晚期、清代至民國時期的三個糟坊:祥源、大同聚和魁源。

該遺址是迄今國內發掘面積最大、全國唯一覆蓋蒸餾釀酒全流程設備、也是安徽省首次科學考古發掘的釀酒作坊遺址,遺址區測量面積為18000餘平方米,已發掘面積達3000平方米,比國內已發掘的四川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江西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四川綿竹城關鎮劍南春酒坊遺址等三處面積之和還要大,為全國第四處經過科學考古發掘的釀酒遺址,這一遺址的釀酒作坊要素十分完整,考古發掘意義重大,在全國也極為罕見,為研究當地釀酒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為中國酒文化代代傳承又奠定了一塊基石。


除了面積上是中國之最,這處遺址出土的釀酒製作工藝流程設施,保持最完整。
怎麼就敢如此斷定?這,就得回溯中國釀酒歷史了。

關於中國酒的歷史起源,人們普遍認同的有猿猴造酒、 儀狄造酒 、杜康造酒三種,然而,這三種都近乎於猜想、民間傳說和史書所載的故事。事實上,在對我國良渚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等遺址的考古發掘中,都發現了盛酒陶器,還出土了釀酒用的酒缸,這說明遠在儀狄、杜康時代以前的公元前5000到3000年,我國就有了酒。

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麴複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酒,但宋元以前,都是以低溫加熱處理的穀物發酵酒,不屬於蒸餾酒範疇,包括宋代的“蒸酒”,也是指對酒加熱以便於長期存放。直到元代所說的燒酒,才是蒸餾酒,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白酒。

中國白酒,起於元代,興盛於明清。據濉溪縣誌記載,元至正三年口子古鎮是溪溝入睢水之口,濉溪釀酒業成為中原酒業中心。明清時期,濉溪的釀造作坊發展至20餘家,到了民國初期,濉溪更是出現了72家酒坊爭雄的局面,當地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團城七十二,居中盡得法,千甕皆上品,甘美泉水佳。”這次濉溪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的發掘位置與文獻記載的釀酒作坊能夠一一對應,先期發掘的分別為祥源、大同聚和魁源三個糟坊。

▲ 大同聚坊和魁源坊遺址全貌 ( 圖片來源於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考古工作者分別清理出祥源、大同聚和魁源三個糟坊的遺存,主要有5個蒸餾灶,1個儲池,1處制曲房,1處曲池,3處晾堂,近40餘處發酵池,5口水井,10餘條排水溝,20餘處房址,3條道路,百餘個灰坑。是目前全國唯一覆蓋蒸餾釀酒全流程設備的釀酒作坊遺址,較全面地反映出皖北乃至北方蒸餾酒製作工藝發展的生態模式,足以證明濉溪釀酒工業的發達與繁榮,已達到一酒一城的規模。

昔日眾多的釀造作坊已經成為歷史遺蹟,好在距這一遺址群僅一路之隔的口子酒業老城車間裡尚存有一“同聚酒窖”,至今依然傳承著百年前的古法釀造技藝,歷史上更曾有“口子鎮酒香關山十萬裡,同聚糟坊獨佔七十二坊之巔“一說。


▲ 左圖-魁源坊內長圓形發酵池 右圖-儲水池及其排水溝 ( 圖片來源於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 大同聚雙蒸餾灶 ( 圖片來源於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 大同聚坊內發酵池 ( 圖片來源於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凡是遺址,定有文物。
如此意義重大的遺址,
又出土了什麼珍貴的文物呢?

這次濉溪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出土文物約600餘件,瓷片約1噸,數量之龐大、品類之豐富、品味之高端,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和學術意義。除了酒罈、酒杯、酒瓶、酒盞等釀酒、品酒相關的器皿外,也有反映生活用具的器物,包括青花瓷器、紫砂器、香水瓶、麻將等,折射出當時前衛的消費觀念和濉溪本地的生活品位和富裕程度。


▲ 左圖-黑釉酒瓶 右圖-酒罈 ( 圖片來源於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濉溪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作為十大考古候選項目,註定改變中國明清釀酒歷史價值認知版圖,再一次實證了口子窖的悠久歷史與文化價值。


口子窖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酒是人類生活中的主要飲料之一。中國製酒歷史源遠流長,品種繁多,名酒薈萃,享譽中外。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約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麴複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製黃酒。酒滲透於整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從文學藝術創作、文化娛樂到飲食烹飪、養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國人生活中都佔有重要的位置。

中國白酒特別是濃香型白酒的品質特別依賴窖池,因為窖池中的微生物存在時間越久,產生的香味物質就越迷人,所以越是高檔的白酒越需要年代越久的窖池發酵。國內目前也陸續發掘出了一些釀酒遺址,有些遺址大名鼎鼎,著名的白酒品牌國窖1573就是根據窖池的建造使用年代命名的。

下面是國家文物局已公佈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的五處中國白酒釀造古遺址,記錄了中國現存的五座釀酒遺址。

  1、瀘州老窖窖池群(四川省瀘州市)。瀘州老窖窖池群分佈於瀘州市江陽區三星街營溝頭、瀘州市江陽區皂角巷、龍馬潭區小市(下大街、什字街、新街子、過江樓)及羅漢鎮等地。瀘州老窖公司現有生產性古窖池10084口,其中百年以上窖池1615口,連續使用時間最長、保護最完整的是1573國寶窖池群。瀘州老窖百年以上窖池群文物原真性價值明顯,自其建窖之始,均保持了原貌、位置、操作流程及工藝未變的“四未變”特點。瀘州老窖百年以上窖池群是中國至今仍然唯一持續釀造白酒的窖池群,其千餘口的規模和世界文化遺產的屬性使其“世界釀酒奇蹟之一”和“世界僅存的最大規模原生白酒窖池群”名副其實。

  1996年,瀘州老窖窖池群作為中國傳統白酒的首個代表,成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國家文化部正式頒佈了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作為中國濃香型白酒的唯一代表名列其中;入選中國首批“中華老字號”認定名單。瀘州老窖老窖池群作為“活文物”,已連續不間斷使用430餘年。

  2、水井坊遺址(四川省成都市)。水井坊位於成都老東門大橋外,是一座元、明、清三代老燒坊遺址。1998年8月,四川全興股份有限公司改造麴酒生產車間時,發現了該遺址。1999年,多家考古、研究單位參與遺址考古發掘。考古發現有:蒸餾器基座、不同時代的酒窖8口、爐灶4座、灰坑4個、晾堂、灰溝、路基、木柱及柱礎、牆基等遺蹟,出土的陶瓷器具有碗、盤、缽、盆、杯、碟、勺、燈盞、罐、壺、缸、磚、瓦、瓦當、井圈等。其中以酒具最為豐富,種類有青花、白釉、青釉、醬釉、黑釉、粉彩瓷等品種。考古研究表明:水井坊是一處前店後坊的綜合性生產、經營場所。水井坊遺址是1999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中國白酒第一坊”,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不可複製的、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極高利用價值的“活文物”。水井坊遺址中起源於元末 明初、延續使用至今的古窖窖泥和古糟菌群,在保護性開發利用中成為了水井坊系列產品開發的重要生產資源和品牌基礎。

  3、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四川省綿竹市)。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是一處規模宏大,佈局配套設施齊全、遺蹟保存較為完整、特色鮮明的清代釀酒作坊群。該遺址是由茶盤街、棋盤街兩側的多個清代作坊構成的“前店後坊”式格局的酒坊遺址,分佈面積約120000平方米。分佈面積大、作坊多,保存較好,全國罕見。劍南春酒坊遺址生產要素齊全,內容豐富。在已發掘出的遺蹟中,不僅有反映釀酒工藝全過程的生產設施,如水井、酒窖、爐灶、晾堂、水溝、盛酒坑、池子、糧倉(制曲晾房)等遺蹟,還有房屋建築基址以及大量瓷質酒具。同一遺址大麴窖、小曲窖均有發現,不同窖池生產著不同品種的酒類。這一考古發現,對研究傳統的白酒釀造工藝、傳統手工業格局與分佈情形,探討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它不僅豐富了我國城市工業考古的研究內容,同時也為名優白酒“劍南春”的釀造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這些重要發現在我國近代城市工業考古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被評選為“200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根據國家文物局頒發的《全國重點文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編制要求》,四川省文物局、省建設廳牽頭組成專家評審組於2006年5月11日上午,在劍南春集團公司董事會會議室對劍南春天益老號酒坊遺址保護規劃進行了評審。

  4、劉伶醉燒鍋遺址(河北省徐水縣)。劉伶醉古燒鍋遺址位於河北徐水縣劉伶醉酒廠第一釀造車間內。該遺址建於金元,已有800多年曆史,其中主要包括16個古發酵池、一口水井及部分挖掘出土的酒用陶器。

  劉伶醉古燒鍋遺址2001年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10月,劉伶醉古燒鍋遺址被列入中國第一批白酒文化遺產名錄;2005年6月27日,國家文物局批准此遺址為首批“中國食品文化遺產”;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佈劉伶醉古燒鍋遺址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2006年12月15日,劉伶醉燒鍋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5、李渡燒酒作坊遺址(江西省進賢縣)。李渡燒酒作坊遺址位於南昌市進賢縣李渡鎮江西李渡酒業有限公司內,又稱李渡無形堂元代燒酒作坊遺址。2002年4月,原江西李渡酒廠被香港某公司收購,成立江西李渡酒業有限公司。同年6月,在改造老廠車間時在水泥路面下發現一個古井,隨即向相關文物部門報告。同年7月~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約300平方米。發掘顯示該遺址的文化堆積可分為六個時期,從南宋、元、明、清延續至近代、現代,其中南宋層未發現釀酒遺蹟,其他各時期的釀酒遺蹟都非常豐富,有水井、爐灶、晾堂、酒窖、蒸餾設施、牆基、水溝、路面、灰坑和磚柱等。出土的遺物有石器、陶器、瓷器、木器、鐵器等,以陶瓷為主,其中酒器有73件。2002年李渡燒酒作坊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渡燒酒作坊遺址元代酒窖的發現,證實了《本草綱目》的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創其法”,同時證明了中國至遲在元代已出現了固態發酵製作蒸餾酒。該遺址中明清時代的釀酒遺蹟顯示其白酒生產工藝屬小曲工藝,是中國首次發現使用小曲工藝的燒酒作坊遺址。到近代,開始改用大麴工藝生產。因此該遺址是研究燒酒釀造工藝的起源和演變的重要實物資料。

除了這五處著名遺址,還有幾處遺址也很有名,分別是

位於安徽省濉溪縣的長豐街明清釀酒作坊群遺址系迄今為止我國所發掘分佈面積最廣、發掘面積最大的釀造設施考古發現。時代跨度是明代晚期、清代中期直到民國時期。這一發現填補了華東地區古代釀酒遺存空白,對研究釀酒工藝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價值和學術意義。

沱牌公司因泰安作坊要進行車間改建工程,2007年向文物部門申請文物調查勘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得到批准後進行了考古勘測發掘。考古發掘面積共500多平方米,經過近兩個月的考古發掘,發掘出大量明清時代的釀酒遺蹟、遺物。其中包括6個窖池、1眼古沱泉水井、1個接酒坑、3處晾床和3個灰坑,以及酒坊地面建築的石柱基、踩踏面、石牆頭、排水溝等。

1996年6月9日, 在錦州凌川釀酒總廠的搬遷過程中,施工的工人在清理工地時,無意中發掘出一個大型木質容器。從容器破損的部位,人們見到裡面盛滿了淡黃色的液體,同時還聞到從中散發出的濃濃酒香。經過酒廠老師傅認定,這是多年前老酒廠用於儲酒的木酒海,是個實實在在的寶貝玩意兒。聽說酒廠裡挖出了寶貝,考古專家們迅速趕到了現場。當時,考古專家們從寫在木酒海內層封口紙屑上的封印上發現,這些酒封存於清朝道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845年。於是,專家們便就此將出土的百年美酒命名為“道光二十五”酒。道光二十五年(即公元1845年)凌川貢酒是世界上窖藏時間最長的白酒,它是1996年在凌川酒廠老作坊原址發掘出土的,全世界總共只有4噸。據考古專家和釀酒專家數次考證,認定其為清朝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埋藏於地下的,該酒同時也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直接飲用的液體文物。1998年8月,該貢酒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1999年12月27日,該貢酒有部分定量原酒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從而成為20世紀最後一件封館文物收藏。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可以說與酒有著不解之緣,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還會繼續發現更多的釀酒遺址,酒文化也會繼續發揚光大傳承下去!











歲罒月


國內釀酒遺址主要有:江西李渡燒釀酒遺址、四川水井街釀酒作坊遺址、四川劍南春釀酒作坊遺址和濉溪釀酒作坊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