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政策重磅利好,市場為什麼不“買單”?


週末政策重磅利好,市場為什麼不“買單”?

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貨幣政策方面,要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財政政策方面,增加赤字規模、地方政府專項債及特別國債“三箭齊發”。昨日央行下調7天逆回購利率20BP至2.2%,降息步伐再加快。但市場貌似並不為此利好“買單”,原因幾何?


01、流動性危機緩解,但疫情仍是短期擾動項


上週美聯儲再出大招,推出“無限量QE+PMCCF+SMCCF+TALF”政策組合拳,緩解市場流動性,短期來看,流動性危機確實有所緩和。但當前疫情“餘震”未止,依然是短期的核心擾動項,尤其是“後遺症”幾何仍有待觀察,包括對全球供應鏈和需求端的衝擊都存在不確定性。政策方面,為應對疫情對全球社會、經濟和金融帶來的負面衝擊,G20將啟動價值5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不少國家的刺激力度已遠超次貸危機,但同時,本已高企的債務水平或逼近甚至超越二戰水平,債務風險加大。


週末政策重磅利好,市場為什麼不“買單”?


02、隨著盈利下修,或進入基本面下行的第二階段


一方面,本輪美股急跌主要在“殺估值”,反彈過後或進入“殺盈利”階段,外圍企穩仍待確認。雖然近日美股、A股紛紛下修盈利增速,但從幅度看,一致預期調整或都尚未充分計入疫情衝擊的影響。


另一方面,雖然國內疫情防控已到了“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收尾階段,且復工復產在快速推進;但考慮到海外經濟“停擺”,疫情衝擊或從內需轉向外需。


週末政策重磅利好,市場為什麼不“買單”?


03、短期可關注受益於“內需發力”的行業


疫情之下,企業現金流會遭到較大沖擊,而受益於“內需發力”的行業現金流具有安全邊際,如消費、基建等。


消費板塊:必須消費品受疫情影響小,一季報業績有支撐,另外政策也大力支持“消費回補”。3月13日,23部委聯合出臺19條刺激消費舉措;自3月以來,全國已超過10個省、市、特區政府推出消費券等鼓勵性政策。據悉,杭州2天半兌付消費券2893萬元,帶動杭州市場消費4.53億元,拉動效應達15倍。


基建板塊:財政政策不斷加碼,專項債投入基建的比重從往年的不足30%大幅提升至近60%;而且15省市已下發2020年重點項目,總金額超34多萬億元,2020年完成額近6萬億元。另外,基建板塊目前的估值位於歷史極低水平,安全邊際較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