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職業瓶頸的你:在這兒,3個方面突破人生拐點

致職業瓶頸的你:在這兒,3個方面突破人生拐點

本文共計6477字,職業的三個拐點。

這是智遠的第083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職業瓶頸不可怕

可怕的是自己看職業拐點的思維方式”。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工作做的還算挺輕鬆,那麼就要小心了,說明自己被別人取代,離被淘汰不遠了。

你越熟悉的工作方法論,越容易被“SOP”化。

前幾天和一個做用戶運營的朋友聊天,他說自己非常的焦慮,焦慮的是近幾年一直做用戶運營,把用戶運營的方法論全部專研透了,但是卻“熟能生慮”了。

現在每天上班自己就做做活動運營,什麼事都沒有了。

我問他為什麼這麼焦慮,他說:剛開始來到公司那會,企業,品牌,運營體系都不全

,都需要人工操作。

在這工作了3年,而現在看來,技術的驅動,基本每天根據後來數據,就可以做用戶不同維度的活動。

現在我們已經不需要用戶運營了,更多的是“數據分析師”,“用戶行為觀察專家”這樣的崗位,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裡。

時代在不斷的進步,企業想發展,每一天都會遇到瓶頸,對於個人來講,原來工作講究的是“熟能生巧”,現在工作反而給我們帶來的是“熟能生慮”。

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努力鑽研的時候,就是自己到達職業平和期了。

如果你一直沒有努力鑽研,學習新的東西,可能你就在一直往下,下滑到你剛開始飽滿熱情低度的時候,你所在的行業也基本就和自己無緣了。


致職業瓶頸的你:在這兒,3個方面突破人生拐點

01.職業發展的“邊際效益”。

現在互聯網的時代,自己工作做的好好的,沒準就進入“職業瓶頸期了”。

好像誰要是不做一點喜歡的東西,彔彔短視頻,做下直播,做做自媒體個人IP,搞搞副業,出去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

  • 做廣告的M先生:

以前在公司工作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市場部做social營銷的同事,有一天突然跟我提出離職,我問他去哪裡高就,找到更好的機會了?他說沒有,打算回家寫小說。

一年之後,我在另一個社群中發現了他的影子,又回來上班了,我心想,估計是錢用完了,小說也沒有發版的原因。

我找他聊天,他說,我這麼一折騰,發現更喜歡現在的職業了。

當然這種情況比比皆是,有的回來上班了,有的直接創業了,每次看到他們都談不同的生意,邏輯一次一次比一次強大,前景一次比一次廣闊,搞的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上班的。

其實很多人心裡都明白,之所以不回頭,是因為上班時累積的那點家底還沒有消耗完。

過去是熟能生巧,現在是“熟能生慮”,熟能生“厭”。

只要自己在某個領域有點能耐,好像都要經歷“職業瓶頸”。其實也不難理解,工作做到得心應手的時候,同時也就意味著自己在這個領域未來的進步相對來說越來越小。

這是為什麼呢?這叫做“邊際效益遞減”。

好比自己早起上班去吃早餐,吃了3個包子吃飽了,雖然這3個包子都是一樣的,但是對自己的意義肯定是第一個最香,第二個,第三個就會出現“邊際效益遞減”。

用我寫過邊際成本當中的概念,其實可以解釋很多東西,比如解釋“厲害的人反而比你勤奮”,“為什麼寧可把100塊錢給富人,也不給窮人”等現象。

致職業瓶頸的你:在這兒,3個方面突破人生拐點

(配圖來源圖蟲創意)

  • 為什麼會出現再努力也就這樣的情況:

邊際其實可以理解成“增量”的意思,你昨天比如賺了50塊錢,今天賺了70塊錢,那麼20塊錢就是“邊際效益”。

如果你明天賺了100塊錢,又多賺30元,這就叫做“邊際效益遞增”。明天賺了130塊錢,只比昨天多賺了10塊錢,這種情況就是“邊際效益遞減”。

與邊際相對的概念,就是“存量”或“總量”,窮人羨慕富人,是因為看到富人的總量比較多。

窮人覺得富人住別墅,玩遊船,揮金如土,但是富人並不覺得自己多快樂,因為他們用自己的“增量”,也就是“邊際效益”,來判斷的。

如果去年做了500萬業績,超過了任務100萬,今年指標是700萬,那麼你做不到800萬,就很難獲得和去年一樣的成就感,這就會出現“邊際效益遞減”。

那麼明年呢?做到1000萬也沒有用,因為增量對自己可能只是一個數字遊戲了,想要“邊際效益遞增”,

必須要用新鮮的東西,比如從負責區域變成了負責城市,管的人變多等。

因為我們自我評價習慣來自於“邊際”,而不是“總量”,一旦工作能力出現了瓶頸,也就是“邊際效應遞減”的拐點。

往往這個拐點就會產生“職業倦怠感”,轉化成自己的直觀感覺就是我沒有了激情,業績也沒有驚喜,所以就會讓我們陷入“職業瓶頸期”,進入熟能生“焦慮”的階段。


致職業瓶頸的你:在這兒,3個方面突破人生拐點

02.把個人“成就”和“資源”進行拆分。

其實職業生涯當中“邊際效益遞減”,是我們每個人的常態,而“邊際效益遞增”就屬於逆流而上了。

如果想要始終保持“遞增”,那其實很難上加難,首先我們就得搞清楚,怎麼讓“遞增”實現了。

致職業瓶頸的你:在這兒,3個方面突破人生拐點

  • 一個人工作上的成就和資源分為兩個方面:

資源要素A:

專業知識,技能,知識面,思維方式,性格優劣勢,社會關係,人脈網絡等。

資源要求B:

時間,努力的程度,再投入的資本。

A資源相對來說是一個公司的房租,水電,辦公用品,註冊各種資質等固定的投入,所以它的主要投入期是在大學或者進入職場的前3-5年左右。

在這短短的5年內,我們的上升坡度很陡,也很快,然後5年後就會越來越慢,直到停滯不前,投入曲線開始走平。

你也可以這麼理解,就好比一個人的工資一樣,前5年漲的很快,

但是5年後換企業,越來越要不上價是一樣的道理。

而B資源是需要自己長期不斷投入的,相對於一家公司要運營持續投入的營銷成本,人力成本,流動資金等。

致職業瓶頸的你:在這兒,3個方面突破人生拐點

(個人成就和資源拆分圖)

它的投入曲線基本上可以看成一條向右傾斜的直線,我們假設50個要素A可以和50個要素B結合,然後產生50個個人產能。

這樣比喻好比你在打王者榮耀的時候的“銘文裝備”,50個碎片A+50個碎片B才能合成10個符文升級是一個概念。

但是唯一不同的是王者榮耀的銘文是同時合成,而個人產能是階段性增長。

因為要素A是先投放的,在50個A投入下去之後,B再開始從0-50的投入,這個階段的產能就像汽車剛剛啟動,增長速度越來越快的,屬於“邊際效益遞增期”。

這就是工作最初的快速進步期,感覺每天都能學特別多的東西,每個人做的事情熟練度都在增加,每一年看問題的眼光都在不斷的變化。

但是B在50之後,繼續投入的話,就會受到要素A無法同步增加的制約,進入“邊際效益遞減”期了。

致職業瓶頸的你:在這兒,3個方面突破人生拐點

(配圖來源圖蟲創意)

  • 大學生和高職生的不同出發差距:

一個大學生和一個高中畢業的學生在同一車間同一個起點工作,但是幾年後的成長高度相差會很大。

為什麼呢?從“邊際效益遞增”到“邊際效益遞減”的拐點,就是“職業瓶頸”,並不是取決於資源B的投入,而是跟資源A的高度有關,出現“再怎麼努力也就如此”的情況。

比如這個大學生資源A有豐富的人脈,不定期和企業家打交道學習,而高職生下班天天喝酒,網吧,那麼他們的“拐點”也是不同的。

而職業倦怠感,俗稱“幹煩了”只是一種自我心理保護,讓現狀看上去並非是自己能力有限,而是忽然對工作失去了興趣而已。

出現“幹煩了”,確實讓人無能為力。

因為資源要素A是一種類似固定資產的早期投入,感到瓶頸已經是職場幾年後,正值資源B的大量投入,時間精力上都成問題。

而且資源要素A的投入沒有即時回報。

導致很多喜歡走“捷徑”的“聰明人”不重視基礎知識,思維方法的累計,只想著“投入就要產出”的乾貨,投入就要賺錢,而在後期發不上力。

身邊往往越是聰明的人,職業焦慮出現的就會越早,在該領域的成就反而不如那些早期表現平平,但厚積薄發的人。

致職業瓶頸的你:在這兒,3個方面突破人生拐點

  • 我在電商公司工作的時候就發現一個規律:

那些還沒有畢業,就在學校開始接“活動策劃”的聰明學生,在職場初期很佔優勢,但是很容易就對崗位產生厭倦,其實就是“能力瓶頸”

而能在這個營銷策劃這個浮躁的行業紮根下去的人,最先往往是做其他行業工作,帶著相當多的人生累積和不受專業限制的思維方式進入這個行業的。

因為A要素的積累很高,才能把“幹煩了”,儘量往後推延。

當然,這個建議可能出現的有點晚,很多人更關心的是,一旦出現了“幹煩了”,我們該怎麼走出這種狀態。


致職業瓶頸的你:在這兒,3個方面突破人生拐點

03.工作“幹煩了”不是最可怕的。

在職場的最初幾年的“邊際效益遞增”期間,讓我們對自己做出了更積極的評價,自信滿滿等。

但就總體水平而言,我們還是很嫩,還有很多幼稚的想法,效率還是比不上老員工。

所以事實上,還有一條曲線,叫做“個人產能”,這條線才代表自己真實能力。而根據這兩條線的關係,可以把我們的職業生涯分為3個階段。

  • 職業發展走勢圖:

第一個階段:邊際效益遞增期,從拐點之後,就進入第二階段—“邊際效益遞減,個人產能遞增”的階段。

雖然增量在減少,但是要它仍然為正,你就仍然是在進步,只是進步的幅度越來越小,而自己的產生仍然是增加的。

前面說了,決定自我評估的是“邊際效益”,但決定我們薪水的仍然是個人產生這個客觀的標準,不會有老闆因為你進步小了,就給你降工資。

但是如果“邊際效益”遞減到零甚至於負數,這就是真正停止進步了,也就意味著自己的“個人產生”也出現了拐點,這就是第三個階段—“邊際效益和產值同步遞減期”。

致職業瓶頸的你:在這兒,3個方面突破人生拐點

(職業成長拐點三階段)

這就是工作中常見的兢兢業業但是能力有限的老員工,無法承受任何職業變化的打擊,這才是真正意味上的職業危機。

“幹煩了”只是一種心理預期的問題,而職業危機確是實實在在的的生存問題。此時再回頭看看第二階段,只要還有進步,只要“邊際效益”為正,進步小一點根本不是問題。

所以,第二個階段的瓶頸期很重要,不是去安慰自己的玻璃心,而是延緩第三個階段的到來。

“幹煩了”產生的心理機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習慣性地通過加大B要素的投入,來強行提高自己的產能,比如加班,簡單的技能學習充電。

但是由於資源要素A的瓶頸仍在,反而越投入,越遞減,越努力,越煩躁。

應對“職業瓶頸”,反而要把要素B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轉移到資源要素A上,進行升級改造,突破瓶頸。

讓“邊際效益遞減”曲線的下降端變得平緩,從而延緩“個人產能拐點”的出現。

致職業瓶頸的你:在這兒,3個方面突破人生拐點

(配圖來源圖蟲創意)

  • 為什麼公司會有輪崗制度:

在大公司都有“輪崗”制度的安排,主要就是針對於“幹煩了”的中層技術人員和管理者。

我一個朋友,之前的職業生涯在一家大企業做社群運營的位置上停留了好幾年,陷入了典型的“邊際效益遞減”的職業發展瓶頸,後來他有一個機會輪崗到了產品部。

這兩年的時間裡,新的工作職責和業績考核迫使他從“運營活力”而非“社群健康”的視角重新審視業務,挑戰他之前根深蒂固的社群運營的思維方式。

雖然輪崗對職業發展有暫時的損失,但是對個人能力絕對是有好處的,因為不同的職位需要不同的資源要素A。

輪崗經常能刺激A的投入水平,所以當他又重新回到社群運營部門後,他很快就突破了“職業發展瓶頸”。

當然,還有一種思路,既然職場三階段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那就跳出職場不行嗎?


致職業瓶頸的你:在這兒,3個方面突破人生拐點

04.你必須要跟上這個時代。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有人通過做短視頻賣貨積累資金千萬。

此時他在去開一個小的咖啡館,雖然個人產生大幅度下降,但是“邊際效益”確實從零開始提升,重新獲得那種不斷進步的快感。

致職業瓶頸的你:在這兒,3個方面突破人生拐點

  • 我應對“職業倦怠”有效方式:

智遠是怎麼做的:

當我在市場品牌瓶頸的時候,我現在開始通過碎片化的時間開始寫作,雖然個人產生有些大幅度下降。

然後通過寫作個人出書,我的另一條邊際效益也在從零開始提升,再結合自己所做的工作,本質是總量的提升,底層的提升,這只是從個人角度出發。

儘早的讓自己多賺錢,擴大影響力,然後想做的事情就更多。

而不是持續的在一個公司某一件事上綁定著,讓自己永遠處於“邊際效益減“的狀態,當然也可以同步進行,比如上班寫作兩不誤。

要知道,方法雖然挺好,只是難度太大了,中間要投入很多精力成本。

如果想通過本職工作實現“財富自由”,賺更多錢,也可以。

那麼前提就要有一雙火眼金睛,挑出有上市前景的好創業公司,好老闆拿出不菲的期權,或者在一些一類賽道上的頭部公司,實現“火箭一般的晉升”,當然幾率很小。

致職業瓶頸的你:在這兒,3個方面突破人生拐點

(配圖來源圖蟲創意)

  • 創業的賽道看突破職業瓶頸:

很多人選擇在“職業瓶頸期”出來創業,但是創業從好的方面說是追求事業理想。

但是用邊際效益來解釋的話,其實和身價千萬的人開咖啡店是一個道理,個人產生從零開始,以期重新獲得一個“邊際效益遞增”的曲線。

問題是,財富自由的人可以不追求個人產能,而創業者仍然需要儘快推升個人產能,早日超出打工時候的水平,壓力可想而知。

而創業又是一件失敗率很高的事,一旦失敗了幾次,被經濟所迫,鼓起勇氣回頭想繼續打工。

此時才發現,不是自己有沒有勇氣回頭的問題,而是你“人過40歲”,直接進入“邊際效益和產能同步遞減”,人家願不願意要你的問題。

致職業瓶頸的你:在這兒,3個方面突破人生拐點

(配圖來源圖蟲創意)

  • 另一種應對“職業倦怠”的方式:

當然對於年輕人來說,幹煩了,你還有另一條“邊際效益增長”的好辦法,就是去挑戰一些“新鮮的事物”,但是要和自己的工作相關。

比如“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這句話我想你已經聽很多遍,但是單憑這一句你可能沒有太大感受,結合邊際成本遞增理念,我來說一個簡單的案例:

昨天寫完筆記之後,打開公眾號後臺,看到一則朋友留言:

智遠,我現在職業瓶頸了,年齡也大了,每個月賺的錢還少,最主要是前幾年一直在小公司,現在也不敢跳槽。

我沒有大公司經驗,積蓄都投入到家庭中了,自己嘗試做一些興趣的東西,有什麼不同想法給我嗎?

這很明顯的像極了上面圖中的描繪部分,資源A的投入一般,B的配置又跟不上,邊際效益和產生同步遞減,那麼如何突破呢?

我的想法是:順勢而為,“去做短視頻”,將自己的經驗打磨成內容輸出出去,自己做培訓,搞付費課程,實現第二個階段的增長。

  • 這樣做的方式是為了什麼:

一方面擁有個人品牌,建立職場有效的壁壘,這樣才能不容易被淘汰,其次建立自己的粉絲池,通過其他付費增加自己的收入。

在未來,自媒體是一個人工作的底層配置,因為他可以幫助企業或者品牌帶來用戶,也是給你賦能的工具。

希望你早點把它用起來,儘管不是為了賺錢,盈利,但是我希望你非常的重視這個方面。

致職業瓶頸的你:在這兒,3個方面突破人生拐點

解決職業瓶頸,首先要看的就是自己的配置。

通過歷史的資源要素A,和資源要素B,其判斷自己適合走哪條賽道,通過延續“邊際效益遞增”,來獲得滿足感。

目標不同,路徑不同,但是從職業規劃個人成長角度來說,要做到底層相同,是非常重要的。


致職業瓶頸的你:在這兒,3個方面突破人生拐點

05.邊際思維和財富總量。

“邊際思維”和“總量思維”之間的差距,是造成我們幸福感確實重要的原因。

我們在評估不太瞭解的人的時候,喜歡用“總量思維”,但是在進行自我評價的時候,卻喜歡用邊際思維。

這讓我們從小生活在“隔壁家的孩子”的陰影之中,長大又陷入和“隔壁老王”莫名其妙的比較中。

相親第一次見面,我們習慣性用“總量思維”,以後再約會,就是“邊際思維”

所以談戀愛再怎麼“一見鍾情”,“兩情相悅”,也難免長期相處“激情褪去後的那一點點倦”。

致職業瓶頸的你:在這兒,3個方面突破人生拐點

(配圖來源圖蟲創意)

我們在職場中,有人習慣用“邊際思維”,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不放走任何的機會,最終在進入無法避免的邊際效益遞減期後,陷入焦慮和絕望。

有人喜歡用“總量思維”,提倡知足常樂,但不去維護“邊際效益”,結果就是早早進入“負邊際效益”,連總量也保不住,再也沒法“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啦”。

職業瓶頸拐點,更像是一個提醒,人生並不是像書裡說的越富越智慧。

而是前半生一件件地得到,後半生一樣樣地失去,而幸福感來自於取捨之間,哪些再辛苦也得追求——哪些”得亦無喜,失亦無悲”,哪些應該直接了當地拒絕。

文筆最後:

工作如“逆水行舟”,不想著進步,就意味著自己在“倒退”。

面對自己職業瓶頸拐點的時候,先審視自己曾經的資源配置,結合A/B兩個方面,去綜合下一步自己要投入的地方。

假設A不足,那就要提升學歷,知識體系,社會人脈關係。

假設A達到,那麼就在B的週期上拉長,擴面,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產能發揮到更大,或者找到除了工作以外,第二個感興趣的事物,作為長期投入,重新獲得那種進步的快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