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清:“公共消費”,形成強大囯內市場


3月2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及

“公共消費”,助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營造生產-消費-收入的經濟循環的政策環境,在其組合拳的作用下,帶來“邊際消費傾向”(MPC=ΔC/ΔY)的大幅度提高,以期拉動居民消費。


此次政治局會議提及“要擴大居民消費,合理增加公共消費,啟動實體商店消費,保持線上新型消費熱度不減”,這實際上是在高層會議中首次提及“公共消費”。


筆者以為,“公共消費”,也可以說對應著與前一階段炙手可熱的“新基建”。投資、消費、出口是傳統經濟的“三駕馬車”。不過“三駕馬車”對於經濟貢獻的次序,6年前有所調整,消費成為對經濟的第一拉動力。


筆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曾著文《對沖疫情需要“新基建”進而邁向“新經濟”》,

文章提到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中國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時,都採取了大規模擴大基礎設施建設來應對。


客觀上看2008年的“4萬億投資”有兩個邏輯:一、當時伴隨著貨幣的空前寬鬆,刺激是全方位的,而這一次貨幣政策至今仍舊相對謹慎;二、我國的宏觀槓桿率(整體債務/GDP)已經超過250%,而10多年前不到150%,加槓桿的空間越來越小。


“公共消費”這次政治局提及,筆者認為,有其一個重要的背景,即2019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57.8%,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一方面,考慮到受新冠疫情影響,消費需求明顯被壓制,因此需要藉助於公共消費來帶動居民消費,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新經濟”;另一方面,對投資驅動經濟的另一加持。事實上投資需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投資的有效供給。


公共消費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教科文衛事業、社會救濟和勞動保險等方面的支出。目前社會消費主要有居民消費和公共消費構成,而公共消費在全部消費中的比重大約是25%左右且呈下滑趨勢,在居民消費潛力短期內難以釋放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公共消費(即擴大政府的公共服務)來帶動消費。


中央提出,要著力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樹立‘全週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既包括在應對疫情過程中的治理能力的考驗,也包括“後疫情時代”疫情防控反映出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測試。公共衛生體系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關係到全體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筆者以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新經濟",公共衛生領域消費的會成為“公共消費”的熱點。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是全面提升中華民族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


“公共消費”在行動。據媒體報道,江蘇張家港市人民政府、張家港第一人民醫院、第二人民醫院等購買了數百臺“OTIS Electric 奧的斯電梯廂氣殺菌淨化系統”。江蘇日月明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嚴晟月介紹,“電梯轎廂空氣殺菌j系統”,是改善密閉空間公共衛生狀況的公共消費。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醫院、學校、部隊、小區樓宇的“電梯轎廂空氣殺菌系統”購置恰逢其時。


(袁清,財經評論員,營銷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