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薪与欠薪同在撕下中超繁荣表象,“降薪”能否推动职业化进程?

疫情打破了“秩序”,当大家都面临着经济危机时,欧洲足坛近来频频传出降薪的消息。降薪的背后是自救,当梅西、C罗这样的顶级球员在降薪问题上公开作出表率,拜仁和多特蒙德这样的豪强在官宣降薪后,联合莱比锡和药厂成立基金会去救助德甲中小俱乐部,这是责任感的体现。在这一背景下,关于中超是否该抱团取暖,跟风降薪的讨论也油然而生。

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的生存危机跟疫情关联不大


限薪与欠薪同在撕下中超繁荣表象,“降薪”能否推动职业化进程?

虽然在欧洲降薪引发了热议,但降薪在欧洲所引发的争议并不大。首先国际足联已经表明了支持暂时降薪的态度,而西班牙、法国等国的法律,给予俱乐部降薪操作的空间之时,也给予了球员一定的保障。其次欧洲的职业联赛早已进入了市场化进程,无论是俱乐部的运作还是球员的薪水,都跟市场直接挂钩。疫情下没有比赛,所谓的市场影响力就不存在了,球员和俱乐部的市场价值都在下跌的背景下,降薪成为了大势所趋。

当然很多俱乐部,包括国际足联也都表明了,降薪只是暂时的,等联赛恢复,这些球员该拿多少钱还是多少钱;甚至有俱乐部表态,只要联赛恢复,暂时扣下的这些钱,后续还会给球员补上;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欧洲足坛的降薪既是抱团取暖,也同样是利益最大化的体现。中国足坛是否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式,来实现利益最大化呢?客观的说,操作起来有难度,这种难度首先源自于联赛体制的不同。

卓尔球员艾志波之前在个人社交软件(已被本人删除)对于欠薪的一番表述,在中国足坛引发了一些争议。艾志波认为,欧洲球队减的根源是球员都放假了,回家了,没有训练,等同于停工休息。但是国内的大多数球队,除了疫情严重时有过短暂的放假外(不让回家),几乎都是没有回家休息,大部分时间还是在正常训练准备冬训。正常上班的不给发钱,这个理由有点不好开口啊。

限薪与欠薪同在撕下中超繁荣表象,“降薪”能否推动职业化进程?

艾志波的话有没有道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中国职业联赛的市场规模、俱乐部的运作方式与欧洲是完全不同的,欧洲很多俱乐部可以做到自负盈亏,比赛日收入+电视转播费+商业广告收入+体育场周边旅游收入,是大多数欧洲俱乐部的收入来源;英超狼队背靠的中资机构,每年还能靠投资足球俱乐部赚钱。但是在中国,单就投资足球俱乐部是绝对不可能赚钱的;而很多足球俱乐部其实相当于是某些集团的“广告部”,理想状态下,足球俱乐部能发挥出广告效应,投资人就已经很满足了,这就导致中超俱乐部离不开母公司输血。

限薪与欠薪同在撕下中超繁荣表象,“降薪”能否推动职业化进程?

一个习惯了靠母公司输血的俱乐部,他们的生存跟疫情有多大的关系?不能说一点都没有,毕竟疫情可能造成母公司经营困难。但是现如今国内各行各业已经在逐渐恢复,如果有俱乐部投资方感到比较吃力,问题恐怕还是长期累积所导致的话。

欠薪问题迟迟无法得到解决又何谈降薪


限薪与欠薪同在撕下中超繁荣表象,“降薪”能否推动职业化进程?

中超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生存问题跟疫情关系不是很大,但大家还在持续对降薪问题进行讨论反应了两点:第一大家对中国球员拿高薪不太服气,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国家对企业停工停产出台了相关规定,很多企业实际上已经在给员工降薪的同时,外界普遍认为这些被贴上“高薪低能”标签的球员也应该被降薪。第二恐怕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有些俱乐部和有关方面也希望借此机会给球员降薪。

上可以借鉴国家的相关规定,下可以借鉴国际足联的指导性意见,但是在中国足坛要想执行降薪政策却有一些难度。足协这两年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限制球员薪水,且足协跟劳资双方又没关系,短时间内足协很难对降薪出台强制性措施的背景下,降薪问题只能完全交由劳资双方自己去谈。换做是欧美成熟的体育市场,有代表俱乐部利益的职业联盟,也有维护球员利益的球员工会;要不要降薪,可以先由职业联盟和球员工会双方交换意见,定一个大框架后,俱乐部再跟球员谈具体的比例。但是在中国足坛,成立职业联盟的口号已经喊了10年,到现在还没落地,也没有球员工会;如果想要降薪,谈判由谁来牵头,这个大框架由谁来协商设定?

限薪与欠薪同在撕下中超繁荣表象,“降薪”能否推动职业化进程?

职业联盟何时落地?

当很多企业在今年第一季度,受到疫情困扰利润相较去年在下滑,且资金链受到了影响,他们有给球员降薪的想法是合乎情理的。

但是疫情导致母公司的业务受到影响,可以成为俱乐部跟球员商谈降薪的理由,但这不能成为俱乐部欠薪的借口。

过去两年,中国足坛一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欠薪问题;哪怕是过去几个月的中超,依旧有不止一家俱乐部存在欠薪问题。江湖中已经传出了,在1月15日中超俱乐部递交去年的工资确认表之后,有俱乐部又开始拖欠球员薪水;今年第一季度已经过去了,有的球员今年的工资还一分钱都没拿到呢,再来谈降薪,这岂不是成了“克扣血汗钱”?再考虑到过去像辽足、四川FC、广东华南虎等队的球员饱受欠薪困扰,足协却无力强制要求俱乐部还球员血汗钱的钱的背景下,足以凸显出,中国足球的监管体系存在着非常大的漏洞。

如无法推动职业化进程,降不降薪区别不大


限薪与欠薪同在撕下中超繁荣表象,“降薪”能否推动职业化进程?


对于欧洲足坛来说,困难是暂时的,等比赛恢复,收入也会得以恢复。但是对于中超俱乐部来说,比赛日也不会有什么收入进账,反倒是打比赛还要支付高额的场地租金+安保费,差旅费,以及赢球奖,俱乐部的运营成本还得增加的背景下,中国的俱乐部打比赛可能还是个赔钱生意;而没有比赛日收入,打比赛赔钱直接折射出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伪职业化。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欧洲成熟的体育市场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概念;然而在中国,无论是对于俱乐部还是对于球员来说,大家还没有形成这样的思维模式。由于在我国,资方一直比较强势,胳膊拧不过大腿,无论俱乐部是协商降薪还是强制性的降薪,只要不脱离国家的相关规定,国内球员也只能认命;可是同样的办法能不能对外援适用?即便国际足联也有降薪的指导精神,但只要外援不在降薪协议上签字,恐怕俱乐部还真不敢轻易给他们降薪。偏偏这些外援、外教的薪水要远远高于国内球员,且还有不少外援、外教滞留海外,目前还处于放假状态;如果只降这些已经进入备战状态的国内球员薪水,却无法对放假的外援强制性降薪,这只会引发更大的矛盾。

私下里,已经有不少球员表达过类似于:“理解俱乐部有降薪想法”、“可以接受暂时降薪”的表达。也有俱乐部已经给部分球员提前打了预防针,只要有一家做了“出头鸟”,接下来可能会有好几家迅速跟进。但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降薪不能只降国内球员,而对外援没办法;且现在很多俱乐部欠薪问题都还没解决的情况下,贸然提出降薪本身就不是很合理。何况就算这波疫情过去了,由于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化,俱乐部严重缺乏造血能力,谁又敢说,疫情完全过去后,俱乐部的生存就不会出问题呢?

限薪与欠薪同在撕下中超繁荣表象,“降薪”能否推动职业化进程?


疫情没有对俱乐部的收益“伤筋动骨”,但已经把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伪职业化”的表象,中国足球的畸形发展撕破的背景下,职业联盟+球员工会何时落地,何时能出台劳资协议框架规范雇佣双方的行为,保障球员权益,将联赛推向真正的市场化进程,这些才是现阶段中国足球率先需要进行的。如果在机制不健全的情况贸然采取降薪等举措,这不会对中国足球的长远发展起任何积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