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千心千意性能治之——上善若水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千心千意性能治之——上善若水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白雪乾金飛瓊苑,黃芽坤土發玉園。” 今天繼續跟韓金英老師學習《道德經》第七十八章,修行者克服後天意識心的影響,就要學習水的柔弱不爭,心地清靜,慢慢接受大道滋養。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千心千意性能治之——上善若水

第七十八章 任信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受國之不樣,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千心千意性能治之——上善若水

這一章教人以柔以弱修身,以和以中修道。

天下之至弱莫過於水,水的性柔,體水之柔,就可以得道。天下之至堅剛者是土,萬物不能強於土,惟水能戰勝之,水之柔,能克剛。水比喻的是人之性,人之萬情萬欲,千心千意,性能治之。性若水,心地清靜。性若水,形骸隨之。水能長養萬物,性能收伏身心,水能滋土,性能固道。用心非道,離心也非道,比喻“天下柔弱莫若水”。性非氣質之性,清靜天命,本來之性,堅強莫如水。誰能行此水,誰能勝此水,叫莫能行,莫能勝。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千心千意性能治之——上善若水

能承受一國之垢者才可以為國君,承受了國家的災難叫天下王。這個國君、天下王就是水的柔弱。社稷指我身,天下指我形。性柔弱,心能和之,心和氣固,氣固道存,道存真顯,真心現,方知玄裡微妙,如水之川流不息,天下水之柔弱,如性之中和,水之川流,如性之炁運,水之恬淡,如性定而氣固,水之淵源,如性之默默。水靜魚潛,性定命伏何水無魚?何性離命?水聚魚藏,性存命固,如此類推,性命之理畢矣。所以柔弱莫若水,修命莫如性。命乃人之根,性乃命之苗,土乃萬物之父,水乃萬物之母,無父不生,無母不養,命乃人之父,性乃人之母,無父不固,無母不成,水不能離土,性不能離命,水土滋生萬物,性命煉成汞鉛,人若體此則道成。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千心千意性能治之——上善若水

水至柔而至剛,至弱而至強。人當處處以柔弱為重,不以剛強自用。水是一滴的時候,你可以視而不見,一瓢的時候你還是輕視它,到它匯成江海,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的時候,你就找不出東西來戰勝它了,水好比人身上的本性、自性,中和、默默、炁運、氣固,性命雙修,性佔90%。性修到位,修命也差不多了。不修性,見真我,入不了先天,元神不現,命無法修。勉強修命也是後天意識心操作的凡氣,被囚禁在氣功的層面,操縱不了先天真一之炁。真一之炁是天地間不生不滅的永恆的道德能量,人體的自性本心與這永恆能量是一體的。不見本心,接觸不到那生生不息的生之源。達到了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就是見到自性,同時先天一氣就接通,命氣就有了。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千心千意性能治之——上善若水

為什麼天下人都知道“柔勝剛,弱勝強”的道理,卻居剛不居柔,為強不為弱呢?就是因為人們總是居在後天意識心上,天良之動莫不有知,一動即為情慾所染,習俗所移,故倖幸自雄,不肯安於柔弱,嗜好偏,天真沒。道心離,人心起,客氣盛,正氣消。生理無存,生機已滅,想生生不息難了。聖人的至理正言,世人卻以為是違反常理的話。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千心千意性能治之——上善若水

水的柔弱比喻一陽初動,真精始生,氣機至弱,其勢至柔,漸採漸結,日積月累,成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充滿內天地,無堅不入,無強不破,最後連骨頭都化作片片金骨。有位網友評論我的相冊中“玄牝6”那張畫說:“這幅畫實在太妙了,白髮、藍紫色脫胎換骨中的肉身,如白晝般強烈至極的能量團,完全符合最後階段的所見。”我沒見過功夫到最後階段的情景,書上也沒有記載,通過這位不留姓名的高人指點,我才知道那柔弱無比的真一之氣是如此的強大。而這偉大無比的能量,卻是至柔至弱之神養之,無為而為之,無功為功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