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麼是非要聽懂的,聽著舒服就行。”

1

小的時候去讀書,會不會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

學習之中的“應試”二字。

好端端的,為什麼會要把一本練習題,練習多次,反覆練,反覆練,如此反覆反覆地“蒸饅頭”,引用電影《銀河補習班》的一句臺詞:

“沒有什麼是非要聽懂的,聽著舒服就行。”


“這樣蒸出來的饅頭,能好吃嗎?”

但學習畢竟不是蒸饅頭。

第一,是對於檢驗教學效果的方式而言。

2

不知道,第二,對於固定知識點的本身而言,大家對此有無有什麼看法呢?

經由規定的教育之“考綱”,上面所列的條條知識點,學子們是一種什麼看法?或者說,身為教育者的教師和學習者的學子本身,應不應該對此有一種到兩種的看法呢?

做題教育,有時候是必要的,有時候,也是有害的。

引用一句英國詩人的言語:

“我們一生的光陰常消磨在兩件事情上面,第一件是在學校裡學到許多無謂的東西,第二是走出校門後把這些東西一一設法棄掉。最可惜的就是許多人剛把這些垃圾棄盡,還我海闊天空時候,卻壽終正寢了。”

這段話是翻譯別人的話。翻譯之後的意義是否完全的契合暫時放下,“這些垃圾”,此處的說法個人覺得有些不太恰當。

然而,對於這個所謂句子,總有些人,會有所深感觸。

青年們耳熟能詳的網劇《最好的我們》,成績不好,輕看學習,只一心看往“藝術”的路星河:

“沒有什麼是非要聽懂的,聽著舒服就行。”


“沒有什麼是非要聽懂的。藝術,表達的是對人和這個世界的理解,聽著舒服就行。”

“藝術的價值,不是工具性的,而是生命性的。你會有感覺,是因為它觸動了你,這不像學習(這裡指強行學習)非要追求個..什麼分數,好像一定要那個分數,才會有成就感,這才是最大的束縛。”

“腦子裡面沒有束縛,才是真正的自由。”

3

在課堂裡,就應只是全部的知識,或者只有純粹的知識?

看過一段介紹,日本的考題問:

如何避免中日甲午戰爭發生?

中國的考題寫:

中日甲午戰爭是哪一年_______。

“沒有什麼是非要聽懂的,聽著舒服就行。”


《人的元素》一書對檢驗教育效果的方式,有一些記錄:

① 繼續沿用知識教育的模式;

② 在知識教育的模式下,開展”開智教育”;

③ 開展專門的”開智教育”;

身為學習者和教學者本身,有時竟不太清楚該如何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想事情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種感受"、"也不知道該怎樣才能想到老師說的那一個點,所謂的那一個得分點",有時竟慢慢演變成密度和精度都很大的、反覆的"解"、"答"題訓練,也有時需藉助著這種"解"、"答"題的訓練,學生們才能升學,接受高等、專門化的教育。然而,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