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廣東五邑地區發生了一場悲慘的內鬥-土客大械鬥


清朝末期廣東五邑地區發生了一場悲慘的內鬥-土客大械鬥

咸豐同治年間1854-1867廣東土客(廣府人與客家人)大械鬥是一件被人們遺忘或曰忽略的重大歷史事件。這場械鬥起於粵中西部之鶴山,延及開平、恩平、高明、新興、新寧、陽春等十幾縣,綿延十幾載,屠殺過百萬。其規模之大、死傷之眾、影響之深,在中國歷史上是僅見的。當時,廣東沿海等地的人口劇增(各地移民及自然人口增長),人民生活困苦,生存資源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因為當時政治、經濟都非常急劇變動,因此慘烈的土客械鬥發生就在這種背景下。

廣東的土人和客家人都由中原遷來,只因遷來的時間有先有後,先入為主,後至為客,故有土客之分。自雍正年間,惠州、潮州客家人遷到新寧、開平墾殖以後,土人與客家人和平相處,達百餘年之久。咸豐四年,廣東洪兵起義。這時,鶴山縣許多農民參加紅巾軍,無分土客,同心戮力打擊階級敵人。他們很快就攻下鶴山城。


清朝末期廣東五邑地區發生了一場悲慘的內鬥-土客大械鬥


當時,客家地主高三的幼子被殺,他不惜傾家洩憤,與客籍秀才張寶銘推出武舉馬從龍為領袖,募集客家壯丁與紅巾軍為敵。這支地主武裝,後來協助清兵收復了縣城,並在江門、長沙等戰鬥中得勝,擒殺了鶴山洪兵領袖大鯉魚、何困仔等。於是省清政府嘉獎客勇勇敢,並令鶴山知縣統率客勇清除紅巾軍餘黨。

當時,清兵和客勇進入各村搜捕紅巾軍,乘機洗劫財物,傷害及土人中的地主階級的利益。因此,鶴山土人中的地主階級揚言"客民挾官剷土",發動土人起來報復。械鬥於是開始。同時(咸豐四年十月),恩平客勇也因協助官軍平定紅巾軍而掌握了部分地方實權,使聚居雞啼營、尖石、夾水等地的客家人,凡佃耕土人的田,都抗拒不交田租。這一來,直接影響了土人中的地主階級的利益。土方地主為了維護自己利益,並進一步霸佔客家人的村居和田產,就煽動土人"逐客"。因此,在咸豐五年,土客械鬥迅速發展到開平、恩平、高明;六年,又波及新寧。

械鬥中,土客雙方人民都蒙禍,唯有官僚地主坐收漁人之利。寨門地區的械鬥結果就是這樣:土客械鬥最初的幾年,寨門地區客家人勢大,絕大部份土人逃亡陽江。八年十二月,土人紳士容休光等,在陽江與陽江局(土人械鬥機構)聯繫起來,招募陽江壯丁萬人打回寨門。到九年二月,把客家人全部趕到那扶、赤水等地去了。按新寧與陽江土人紳士的預約,應把全部客家人田地交給陽江局作酬勞(新寧知縣批准)。


清朝末期廣東五邑地區發生了一場悲慘的內鬥-土客大械鬥


可是,廣東省清政府這時又下令將客家人田產充公,迫使寨門土人出錢六千貫和交出田地四百六十六畝給陽江局。清政府官吏把一紙命令得來的大量客田投充了,就撈了一大筆錢。

在新寧東南部,同治四年三月及五年二月發生了兩次械鬥,一次在坦塘,一次在豐江,每次土人死者都在千人以上。至同治五年九月,浮石土人紳士趙樹藩等,以赤溪客家人多系紅巾軍餘黨為詞,請求廣東清政府派兵鎮壓。當年冬天,省清政府派遣湘軍數萬進攻赤溪。客家人頑強阻擊,十一月二十五日於磅礴斬了湘軍副將翁桂秋,第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又殺死湘軍付將王東林、賀國輝。六年二月,廣東巡撫蔣益澧親自帶兵來增援;四月,布政使郭祥瑞又到浮石軍營與蔣會商。

他們瞭解到客家人武裝並非紅巾軍之後,才決定採取調解的辦法,於二十日召集土客雙方紳士議和。議決雙方以產換產,凡赤溪、曹衝、田頭、磅礴、銅鼓五堡以內田廬,均割歸客民耕管,客民舊有之衝蔞、四九、五十、那扶、深井、大門、三合、大隆洞等處田廬,亦悉歸土民耕管;另在赤溪設官分治。這場悲慘的械鬥,於是才結束了。在新寧東南部,同治四年三月及五年二月發生了兩次械鬥,一次在坦塘,一次在豐江,每次土人死者都在千人以上。


清朝末期廣東五邑地區發生了一場悲慘的內鬥-土客大械鬥


至同治五年九月,浮石土人紳士趙樹藩等陷害客家人,以赤溪客家人多系紅巾軍餘黨為詞,請求廣東清政府派兵鎮壓。當年冬天,省清政府派遣湘軍數萬進攻赤溪。客家人頑強阻擊,十一月二十五日於磅礴斬了湘軍副將翁桂秋,第二年正月二十二日又殺死湘軍付將王東林、賀國輝。六年二月,廣東巡撫蔣益澧親自帶兵來增援;四月,布政使郭祥瑞又到浮石軍營與蔣會商。他們瞭解到客家人武裝並非紅巾軍之後,才決定採取調解的辦法,於二十日召集土客雙方紳士議和。議決雙方以產換產,凡赤溪、曹衝、田頭、磅礴、銅鼓五堡以內田廬,均割歸客民耕管,客民舊有之衝蔞、四九、五十、那扶、深井、大門、三合、大隆洞等處田廬,亦悉歸土民耕管;另在赤溪設官分治。這場悲慘的械鬥,於是才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