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父親(散文)作者: 李吉華


緬懷父親(散文)作者: 李吉華


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裡,父親是個個子高大,身材威武的軍人。他對子女要求特別嚴格。但凡子女讀書、寫字不認真,調皮搗蛋不聽話,總免不了挨他一頓罰。他教育我們兄妹誠實做人做事,待人接物要懂規矩、講禮貌,遵紀守法。我小時候也是山裡的野孩子,在外惹是生非慣了,捱打、捱罵也就不是什麼稀奇事。在他的嚴格要求、艱辛撫育下,我們兄妹幾個漸漸長大成人,沒有一個有不良習性和不良愛好,個個成家立業,工作在各自的崗位上。

父親生在舊社會,從小吃盡人間酸甜苦辣。解放後,他像所有青年人一樣,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為祖國添磚加瓦,出一份力,盡一份責。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踴躍報名參軍,毅然決然地投身於那場血與火的戰爭中。在部隊裡,他作風勤儉樸素、作戰英勇頑強,短短几年中就先後獲兩次連嘉獎、兩次營嘉獎、兩次團嘉獎。在當時,他的思想比較先進,積極上向,奮發圖強,對部隊生活充滿陽光,對黨和人民忠誠、老實,熱愛祖國,為部隊的建設做出了應盡的義務和努力。在當時那個年代,部隊裡有文化的人不多,大部分來自農村。父親雖然過去生在農村長在鄉下,但他在舊社會讀過幾年私塾,一到部隊還算是個文化人。他為人熱心,經常替戰友們寫家信。後來,連隊領導知道他有文化,就調他做連隊文書,寫發言稿和整理部隊的各種材料。此外,父親還在連隊兼做宣傳員,辦牆報。經過自己的不斷磨練和努力,父親成為了連隊的文化教員,除經常教戰友們學文化、學軍事技術以外,還教戰友們怎樣寫家信,在部隊建設和軍事訓練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就這樣,父親在部隊中待了幾年,直到奶奶病故,方才迎來了人生的轉折。父親是個孝子,奶奶的病故對他的打擊很大。他一度向部隊請假,希望能回家探親,卻因種種原因而得不到批准。每當夜深人靜時,父親都會因思念逝去的奶奶而悲傷哀痛,輾轉反側,夜不能寐。考慮到家中經濟的困難和弟弟妹妹的年幼,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父親最終決定復員回老家。

復員後,父親被分配到縣機械廠工作。然而沒過幾年,他就又被下放回原籍務農。在鄉村裡,父親任勞任怨,臉朝黃土背朝天,與村裡的社員群眾打成一片。在當時,鄉下有文化的人很少,他因有點文化而小有名氣。平常時候,村民們常請他幫忙寫合約、合同,或者代寫各種各樣的書信文章;春節時,更是紛紛請他幫忙寫對聯。父親熱心,總是來者不拒,贏得了村民們的好感與信任。因此,但凡村裡哪家操辦喜事,村民們總會請父親出場當新郎伴去迎親,乃至左鄰右舍有糾紛、哪家家庭鬧矛盾,都會請他去主持公道,協調解決。父親在鄉下的艱苦歲月裡,經歷過許多風雨。他很少抽菸,也很少喝酒。在我的印象中,從來沒見他喝醉過。閒暇時,父親喜歡和村裡那幾個有點文化的人一起“擺龍門陣”(四川話,交談的意思),他們在一起有共同的語言。


緬懷父親(散文)作者: 李吉華

當時,在農村生活,靠的是參加生產隊的勞動掙工分吃飯。我家兄弟仔妹多,卻都年幼,參加不了勞動,生活的重擔完全壓在了父親的身上。面對殘酷的生存現實,父親總是默默承受,沒有怨言,心甘情願為子女們做牛做馬。一年四季,父親起早摸黑幹農活,肩挑背扛,為的是多掙點工分養活一家人。哪怕是在農閒時,他也沒閒著,總會搞點副業,如編織羅筐、篩子、掃把、簸箕、斗笠等生活用具,划船打魚曬魚乾後拿到鎮上換錢貼補家用。為了維持這個貧寒的家,父親可謂是想方設法,絞盡了腦汁。然而,無奈家中勞力少,吃飯的人卻多,生活依然很艱難。在缺吃少穿的情況下,我們兄妹幾個總在飢寒交迫中度日,個個餓得面黃肌瘦,更少不了遭受別人的白眼與看不起。在那時,生活不管有多少困難,逢年過節時家家都要走親戚送禮,那是鄉下人樸實的民風習俗。家裡窮的,就送十個雞蛋或者河裡撈的幾斤魚,“禮輕情義重”,意思到了就好。若是到了清明節或春節,父親則會帶著我們一眾子女去給先人掃墓。除草、點香、燒紙錢、放鞭炮……寄託的是我們對先人的感恩與哀思。每年的上墳祭祖,都是父親帶領我們踐行中華孝道的生動實踐,使我深受啟發。

因為父親在村裡有點文化,能寫會算,大家都很相信他,就讓他做生產隊裡的會計。從此,父親白天勞作,深夜裡則經常坐在桌旁,專心記賬。父親為人一絲不苟,算盤打得噠噠響,總是將賬記得清清楚楚,字寫得公公正正。後來,父親還當上了大隊民兵連長,帶領民兵參加集體軍訓,協助部隊徵兵和大隊的集體活動,在工作中他認真負責,受到大家的好評。再後來,父親又被調到鎮上的一個水庫工作,做水產養殖技術員。因為他有文化知識,也有悟性,很快就熟悉了業務。他做事很認真,講規矩,講原則,與同事相處融洽,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認同與讚揚。

到了晚年,父親回鄉,然後又因房屋搬遷而住進縣城,過著晚年夕陽下的生活,印正了古語“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他含辛茹苦把子女全部養大成人,個個安居樂業。在這期間,他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更捨不得花錢,常常是生病就堅持,實在堅持不住了就去找小藥店看病拿藥,為的只是儘量節省些錢,少給子女增添負擔和麻煩,一切都是為了子女著想。


緬懷父親(散文)作者: 李吉華


父親晚年的幸福生活還沒過上幾年,身體就開始一年不如一年,隨之而來的就是病魔纏身。入院後,經醫生確認,父親患上了尿毒症,身體的多項健康指標也都亮起了紅燈——肌酐高、血壓高、尿酸高、心率不穩……尤其是因尿毒症併發的腎衰竭,已嚴重危及他的生命。此後的一段日子裡,父親臥病在床,除了血透外,整天就是吃藥、打針、輸液、透視、血檢和尿檢,接受著醫生的各種治療。

父親生病期間,我們兄妹七個全部到場。他躺在醫院的重病室裡,頭腦清醒,意志堅強,一直在與病魔作鬥爭。每當子女們去看望他時,他總是振奮起精神,滿面笑容地與每一個子女交流。彌留之際,父親還是有很多事放心不下,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一天下午,父親躺在病床上,流著辛酸和傷感的淚水,緊緊握住我的手,向我交待他內心掛念的幾件事。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見到父親流淚。他老人家所交待的事和放心不下的事,我都銘記在心裡。最讓我難忘的,是他多次提到“家和萬事興,兄妹多要團結,人窮志不窮,不能忘本忘恩”,那是他在臨終時最後對子女們的諄諄教誨,是他一生對生活的感悟。我回答他會盡一切努力照辦,並請他放心配合醫生的治療。

然而,父親的病情依然每況愈下。醫生雖然盡了最大限度的努力,怎奈父親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身體的各項機能已經漸趨衰竭,只能是儘量延續他的生命,已沒有治癒的可能。終於,父親迎來了他生命中最後的日子。那天早上,父親病情惡化,醫生搶救無果,最終撒手人寰。父親走了,我們兄妹幾個都悲痛萬分。現在回憶起來,宛如昨日,歷歷在目。父親的一生,沒有高官厚祿,沒有萬貫家財,卻給我們兄妹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正直無私、實事求是、艱苦樸素、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勤勞勇敢、樸實公正、勇於付出、敢於擔當,樂於助人……父親的一生是勤勞簡樸的一生,是忠義無虧的一生,是光眀磊落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我為能有這樣的父親而驕傲,而這,卻又讓我更悲痛於他的離去。父親的諄諄教誨猶在耳旁,它將激勵著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無悔前行。

清明來臨,我以深切哀痛的心情寫下這篇文章,以此來緬懷我的父親,願他與春天同在,願他與明月共存。借清風一縷,借明月一輪,捎去我無盡的哀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