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时刻:记忆中“千手观音”

闪光时刻:记忆中的“千手观音”

闪光时刻:记忆中“千手观音”


岁月匆匆,一祯祯褪色的画面镶嵌在记忆深处,朦朦胧胧却又清晰可见。在很小的时候,姐姐带着我去机房看望母亲。坐在工作台前面的母亲,戴着一副厚重的耳机,就像那“千手观音”,双手麻利、快速地操作前面的插线,嘴里念念有词。后来,姐姐告诉我,母亲是镇邮电局的话务员。

闪光时刻:记忆中“千手观音”


那个年代,不少人做梦也想当上邮电局的话务员。1959年,母亲初中毕业后,因成绩优秀被推荐考入镇邮电局。经历了政治、家庭背景审核、声音测试等一系列筛选,光荣地当上一名话务员,负责镇上电话的转接工作。之后几十年的岁月,母亲接听了多少个电话,完成了多少次信息转接,连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

闪光时刻:记忆中“千手观音”


在电话还没有普及的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打电话是一件很麻烦的事。那时的电话没有自动交换设备,用的是那种磁石式手摇电话机,上面没有拨盘的。用户摇动电话右则的发电手柄连接到邮电局的话务台,话务员根据需要接通的地方,将线路插向被叫方线路的插孔里,双方才能通上话。

闪光时刻:记忆中“千手观音”


每当有电话呼入时,人工接续台上有会有一块邮票大小的铁牌掉下来,每块小铁牌下面都有一个插孔,每一个插孔代表一个目标单位。这时,母亲就需要在掉下来的孔内插入一条线路,询问对方要接到哪里,然后根据对方的要求,将另一条线路插入被叫方对应的孔内,同时摇动接续台上的一个手柄,这样就完成了线路转接工作。在转接电话的时候,还要进行简单记录,比如接了哪里的电话,打往哪里,通话时长等。

闪光时刻:记忆中“千手观音”


在那个年代,一般只有行政单位才有电话,所以基本都是公务电话。每当打市外或省外长途电话时,就需要一级接一级,一个单位接一个单位的“往上拨”。有时遇到被叫方比较偏远,电话线路较少的地区,接通电话就要需要花上几个小时甚至更久。“通信基本靠吼,打电话有时还不如走路快。”每当回忆起那些情景,母亲的声音特别清脆、响亮。

闪光时刻:记忆中“千手观音”


机房里只有两个话务员,母亲和她的师傅陈真姨。每天两人轮流二十四小时值班,一共要负责150个用户,不同单位都有不同的电话代码,代码都是三个数字。母亲刚上岗时,必须在短时间内背熟所负责的代码,以便于来电时立马能反应所转接地方的代码。“001国药、002镇政府、003食品站、004南藤厂……”,无论吃饭、走路、睡觉,母亲无时无刻都在记忆代码,150个用户代码很快能倒背如流了。

闪光时刻:记忆中“千手观音”

母亲自小聪明伶俐,能拥有很强的记忆力,除了天赋外,后天的努力和勤奋也是很重要的。“电话一来,马上就要接,不能怠慢,并且话不能多,眼睛要好,口齿要清楚,耳朵一定要好,用户怎么讲就怎么听,不能随便乱说。”母亲每天要接听上百个电话,有时忙得连上个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超长时间的工作量也令人非常疲惫,一不留神就会闹出“搭错线”的笑话。

闪光时刻:记忆中“千手观音”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自动交换机开通投产,全面实现了城市电话直接拨通,随着通讯业发展,邮局接线员基本完成了使命,退出历史舞台。担任话务员三十多年的母亲,也转岗为电话计费员直至退休。母亲的话务员生涯,也见证了那个年代电话业务的变迁和发展,每次忆起往昔种种,总是娓娓道来。我经常紧紧握住母亲的双手,总能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母亲在那宽大的电话转接台前“舞动”双手,犹如“千手观音”的模样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

闪光时刻:记忆中“千手观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