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隻關注車外安全碰撞,車內安全碰撞也很「要命」(下)

別隻關注車外安全碰撞,車內安全碰撞也很「要命」(下)

當我們對內飾小細節的處理不太理解,可以嘗試用安全角度來解釋。

上篇我們聊到了座椅和車門內飾板,大家已經發現了,這些零部件的安全性雖然平時不太關注,但也同樣重要。今天我們會接著聊聊儀表板和副儀表板的安全性,有意思的是,在C-IASI、NCAP等碰撞測試中也有相關的技術指標與他們有關。

不僅是好看,儀表板安全不可忽視

說到儀表板,不太關注汽車產品的朋友可能會不清楚指的是啥,因此我們先來認識儀表板這個零部件。

别只关注车外安全碰撞,车内安全碰撞也很「要命」(下)

上圖方框部分就是儀表板,大家也習慣叫它中控臺。這部分是汽車上集成度最高的區域,像安全氣囊、轉向系統、空調系統、多媒體系統、儲物箱等都與之相關。

為了避免人頭部與儀表板發生激烈撞擊,工程師分別在方向盤中間區域和儀表板副駕駛位前方安裝了安全氣囊。不過受成本限制,副儀表板安全氣囊並不是所有車型都配置的;又或者因為未系安全帶,副駕駛乘員依然有可能與儀表板發生碰撞。

别只关注车外安全碰撞,车内安全碰撞也很「要命」(下)

因為這些原因,工程師設計了儀表板頭碰測試。像GB 11552(國標)和ECE R21(歐標)都明確了關於頭部碰撞的相關法規。

具體做法是用模擬錘頭以24.1km/h速度撞擊儀表板(副駕駛位區域),來觀察儀表板是否會出現凹陷或碎裂,導致尖角、稜邊刺傷乘員頭部。同時還要需要滿足頭部的減速度超過80g的持續時間不超過3ms。

别只关注车外安全碰撞,车内安全碰撞也很「要命」(下)

這些數據是怎麼理解呢?

錘擊速度24.1km/h,大概就是快速騎著山地自行車頭部撞擊牆面的效果。減速度超過80g的持續時間不超過3ms,可以理解為希望能夠快速吸能,不要出現硬碰硬(越是硬碰硬,大力撞擊的持續時間越長)。

比如下圖這種測試結果就比較理想,沒有出現減速度超過80g的時候,並且超過53g的時間控制在4ms左右。

别只关注车外安全碰撞,车内安全碰撞也很「要命」(下)

通常來說,軟質材質包覆、儘量少的突出物是比較合理的儀表板設計。不過因為成本原因以及運動型內飾開始流行,像下圖這種設計風格的內飾也會存在。並不是說這種設計的安全防護就無解了,安全氣囊可以很大解決此問題,又或者通過結構改進、座椅及安全帶裝置改進,也能有一定緩解。

别只关注车外安全碰撞,车内安全碰撞也很「要命」(下)

說到尖銳物,某些企標中還會要求頭碰過程中,手套箱和儀表板表面的儲物盒都不能打開。為的就是避免打開後的尖銳物傷害腿部,並且壓縮了逃生空間。像下圖就是頭碰測試的實際效果圖,雖然手套箱有輕微的開啟,但整體是比較理想的。

别只关注车外安全碰撞,车内安全碰撞也很「要命」(下)

消費者平時沒機會見到此類測試結果,但大家可以在看到碰撞事故時稍加留意,如果手套箱被撞開,就要注意了。

你有重視腿部保護嗎?

我們平時看汽車碰撞,最先關注車身損壞程度,再就是安全氣囊有沒有正常打開。但其實腿部挫傷也時有發生,甚至還可能造成交叉韌帶撕裂。

别只关注车外安全碰撞,车内安全碰撞也很「要命」(下)

為了避免此問題,像C-IASI、C-NCAP等測試機構都會對假人腿部進行評價。

這裡的評價主要是針對大腿壓縮力和膝蓋滑動位移兩項指標,碰撞發生的過程中,腿部會撞擊儀表,膝蓋和小腿區域產生大小不同的接觸反力。當腿部與儀表板之間的接觸反力主要集中在假人小腿區域、或小腿區域的接觸反力過大時,大腿就會相對小腿產生明顯的相對滑動,導致很高的膝蓋滑動位移。

綜合各因素分析,大腿撞擊儀表板所受到的傷害影響因素大致可歸納為三類:

别只关注车外安全碰撞,车内安全碰撞也很「要命」(下)

安全坐姿很重要,建議座椅調整不要太靠前,會增加膝碰損傷風險。

就這部分來說,因為影響原因眾多,我們消費者平時很難用肉眼評價測試結果,加之儀表板產品因為是大總成件,很難後期改進,所以完全要看廠家的用心程度。

針對這個問題,我統計了2019年C-IASI各測試車型(正面25%偏置碰撞)大腿和髖部、腿部和腳部測試結果。整體情況讓人滿意,不過也有像帕薩特、奔騰T77、東風AX7等車型的表現不理想。

别只关注车外安全碰撞,车内安全碰撞也很「要命」(下)

這裡只列舉品牌,具體型號可查閱C-IASI官網。

後排中間位的安全性如何?

所謂的副儀表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間通道/中央扶手,它是用來操控掛換檔,放置茶杯等物件的一個機構,複雜的還會將充電系統、指紋操控系統,甚至顯示屏等集成在這裡。

别只关注车外安全碰撞,车内安全碰撞也很「要命」(下)

我們說的副儀表板頭碰,是為了防止後排中間位置乘客遇到追尾時,頭部撞擊副儀表板後蓋板而設計的一項測試,它的撞擊速度也是被設定在24.1km/h,測試要求扶手對頭部模型的減速度超過80g的時間不得超過3ms,不能有可致人嚴重傷害的凸起。

以下圖為例,我們可以看出,理論上扶手箱掀開式結構比對開式結構更安全,這也是這種結構普遍使用的原因之一。當然對開的便利性會好一些,也更新潮。

别只关注车外安全碰撞,车内安全碰撞也很「要命」(下)

類似的道理,除了副儀表板頭碰,還有座椅的頭碰測試,目的是考察後排乘客頭部撞擊前排座椅所受到的傷害。像安全氣囊供貨商ZF-TRW,在2014年就設計了兩種新式的後排安全氣囊,一種是將氣囊設置在車頂,一種是設置在前座椅後背上。不過因為種種原因,這種產品現在也未見使用在哪款車型上。

别只关注车外安全碰撞,车内安全碰撞也很「要命」(下)

這兩項技術原計劃是2017年底投產,不過隨後一年被ZF收購,以及2019年的安全氣囊大面積召回案,這項計劃就此擱淺了。

雅斯頓小結

這兩期給大家介紹了汽車內部的安全碰撞測試,這些測試我們平時很少去關注,但當我們掰開來研究,會發現其實有不少學問在裡面。一些小細節處理我們不太理解的(比如為什麼對開式結構不多見),某些時候可以用安全角度來解釋。這些測試也告訴我們,一定要注意系安全帶,否則內飾件對我們的傷害不會小。

About Astoncar

Contact us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