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神轎:綜合多種木雕技法 凸顯神器木雕的精美輝煌


在潮汕地區的木雕藝術中,神器木雕工藝品佔了一定的比例,且獨具地方特色,如大龕、櫝仔、饌盒、宣爐罩、香架、茶擔、燭臺、果碟、神亭、神轎等等,其中的神轎、神亭就是潮汕地區民間祠堂廟宇必備的祭祀器物,鄉村群眾在每年舉行迎神賽會之時,由多名青壯年男子抬著神轎、神亭到廟宇請神像出來沿街遊行,祈望神靈驅邪鎮魔,確保鄉土平安。

“伯媽”神轎,(“伯公”神轎的木雕裝飾不一樣)出自揭陽民間藝人之手,它集木工、木雕、推光漆、髹漆貼金、金漆畫等多種傳統技藝於一體,其中的推光漆、木雕髹漆貼金是女藝術家楊細容製作的。神轎的結構都一樣,分別由轎圍屏、交圍椅、中盤和底座等四部分組成,其規格一般視“老爺”的大小而定,沒有統一尺寸。這座神轎鑲嵌有65塊木雕、4只木雕獅子、14幅金漆畫和其它托地浮雕紋樣,轎的圍屏呈馬蹄形,由七塊構件組合而成,內屏面推光漆肚一大六小、高低錯落,分別描繪“張良授書”及博古、花鳥等金漆畫;上面嵌木雕“丹鳳朝陽”及六個角頭“方曲”。外屏面按轎圍屏馬蹄形的造型,以對稱形式作裝飾佈局,劃分多塊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23塊裝飾面,左右各3屏,每屏分上中下三肚;中間大屏分上下橫肚、左中右直肚等5肚,中間肚依次分別嵌飾木雕《八寶追夫》《穆桂英招親》《薛仁貴回窯》《郭子儀拜壽》《千里送京娘》《昭君出塞》《井邊會》等人物題材,上肚為花鳥、下肚是走獸,全部為多層通雕花板;屏腳還用托地浮雕卷草紋。圍屏的正面左右各有一直徑十多釐米的圓柱形“屏頭杆”,分別雕刻《七賢上京》《狀元遊街》人物題材,刻劃精細入微,剔透玲瓏,四面可觀。圍屏的前面是交圍椅,椅的左右扶手飾張嘴含珠的木雕龍頭,椅座正下面用托地浮雕雲、水、旭日和雙鳳,腳飾卷草紋。中盤也是裝飾重點,中盤的正面略內凹,分別飾上金漆畫的博古、壽桃、石榴,兩側在左右兩肚也用金漆畫描繪梅、蘭、竹、菊,中間及背後的九肚木雕花板,左右兩肚分別是通雕的博古及花鳥,三塊中肚為通雕人物的《仙姬送子》《福祿壽星》《郭子儀遇月華》等。在中盤兩側還各有一個上方刻虎頭、前後貫通的長方孔,以便安插轎槓。轎腳四面中間外翻處通雕卷草紋,四隻腿足是淺浮雕的傳統吞頭咬朵花,足端墊以形象生動的轎腳獅,下面爬伏著四隻軀體渾圓的圓雕小獅子,與上面的吞頭形成對應,充滿了裝飾性和韻律感,這是民間傳統藝術約定俗成的“規則”。底座束腰的四面分別嵌上20塊大小不一的通雕花板,並在座腳飾浮雕卷草紋。整座“伯媽”神轎綜合運用了浮雕、通雕、圓雕等多種木雕技法,結構非常複雜,人物、花鳥、水族、瓜果、飛禽、走獸等題材多樣,製作精益求精,每一塊木雕花板、每一幅金漆畫,都寓吉祥美滿之意,潮汕民間對神靈的敬重崇拜,祈盼幸福安康由此可見一斑。

神轎製作過程是木工製作框架結構,木雕刻劃花板,接著就是推光漆、金漆畫、花板及浮雕紋樣的髹漆貼金,最後再裝配而成。在整個製作過程中大漆推光、木雕的髹漆貼金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人們看到的就是黑漆、紅漆和金色交輝的效果,整體組裝也是在此後才完成的。轎的所有“枝骨”、圍屏正面、交椅扶手和底座、底座的面和腳,都用大漆作為原料,每一處“枝骨”接縫都要貼上漆布,使之榫卯堅牢,不易脫落,並按傳統做法進行推光,黑漆面光滑如鏡;每一肚木雕花板的黑漆邊框還“吊金線”,線條纖細筆直,顯其筆下真功夫。交椅座下面的飾紅漆底地,所有通雕花板、浮雕紋樣都髹漆貼金,金光閃爍,僅推光漆和髹漆貼金就得花費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才得以完成。整座神轎金、紅、黑三色相襯,給人以造型精緻,錯落有致,瑰麗輝煌之感,凸顯潮汕傳統神器木雕的精美及特色。

潮汕神轎:綜合多種木雕技法 凸顯神器木雕的精美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