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居風情,零星的“神居之所”

青海是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一個省份,同時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的地區。在青海省土地上生活著漢族,藏族,回族等等許許多多的民族,這些民族文化也造就了青海文化的多樣性。這些民族文化互相學習,融合而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地區文化藝術。

青海民居風情,零星的“神居之所”

青海民居


  青海有五分之四的土地是綠草叢生的廣闊牧場,自古以來多以牧為生。牧民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採取了一種容易搬遷、能避風雨、有一定保暖性能的住居形式——“帳房”。

青海民居風情,零星的“神居之所”

青海賬房建築


帳房

  “帳房”是藏族牧民一種古老的住居形式,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其質量、規模、形式和裝飾都有新的改進。帳房的平面多為方形,用木棍做支架,覆以用犛牛毛織成的氈毯。中間開口,長約1米左右,寬20公分,用以採光和排氣,四角及腰部用牛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

青海民居風情,零星的“神居之所”

夜幕下的賬房


  帳房陳設簡樸,地上鋪羊皮或毛氈,以供坐臥。除了居住帳房之外,還有經堂帳房、接待帳房、議事帳房、學校帳房等。其狀有人字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長方形等,其活動面積可容十餘人至五六十人,最大可容納近百人。帳四面白布之上飾以宗教意義的圖案,如金鹿法輪、梵文及雲紋等,製作精細,非常考究。室內陳設華麗、古樸。部分居住帳房和經堂房前設各色布幡,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在青海南部玉樹、果洛、黃南州的一些地區,藏胞的居住建築多為石砌二層或局部三層樓房,大都建在背風向陽,能防禦侵襲的山坡地段。為石木作,外牆用塊石或片石砌築,牆厚80-100公分,外形堅實、穩重、粗獷,其形似碉樓,一般稱為“碉房”。

青海民居風情,零星的“神居之所”

青海碉房建築

碉房

  碉房底層佈置牛、羊圈和雜用房,樓上住人,房內把最好的一間作為佛堂,其旁是臥室和廚房,有個別小的碉房是廚房和臥室同一間。門窗小排列不整齊,室內採光差。屋頂為平頂,草泥面用石磙壓光,在屋面之上可作打麥場、晾曬柴草及作戶外活動之處。

  碉塔式碉房是在二三層碉房之上局部突出兩三個房間,多作為經堂、佛堂之用,其上做坡屋頂,形成頂點,示為塔狀。它是一個地區的主要建築,多是過去百戶、千戶頭人的住居,以示威嚴,有至高無上之感。

青海民居風情,零星的“神居之所”

碉房穩重粗獷


  在青海東部盛產小麥、蠶豆、土豆等農作物的田野中,在筆直的白楊樹叢中,點綴著疏落的農民住居——“莊窠”。那樸實的外形,碧綠的樹木,翻起的麥浪,交織的水渠,黃土的小徑,相互襯托、滲透,構成了青海農村特有的風光。

青海民居風情,零星的“神居之所”

青海莊窠建築


莊窠

  莊窠是青海農村農民居住的基本形式。它以一戶獨立一個莊窠為基本單位,平面為方形或長方形,包圍著內部所有的房屋和庭院。除了唯一的大門之外,莊牆無其他開洞,莊牆內二面、三面或四面佈置各種用房,一般以一堂兩室的三間為一基本單元,佈置在正中,四角暗房多為廚房、倉庫、牲畜棚、雜用房及廁所等。

  院中設有花壇,種植果樹、花卉,環境幽雅、安靜。藏民莊窠在室內增加小佛堂,房頂的四角和門前佈置各色布幡;土族莊窠的莊牆高大,有套莊和聯莊的佈局;撒拉族莊窠,莊內多為一面或兩面建房,平面以凹廊形式為多,房子進深較大,簷口木作精細,木刻花紋,透雕雀替,較為考究,外露木作多為本色。

青海民居風情,零星的“神居之所”

青海塔爾寺


  青海回族、撒拉族聚居的地區,如西寧、化隆、民和、大通、門源、循化等地伊斯蘭教建築——清真寺很多,幾乎在信徒居住的每一個村鎮,都建有不同規模、不同式樣的清真寺。它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擴建、改建,形成了較固定的內容和型式,也是青海地方建築重要的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