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中國人愛吃,這個是全世界都公認的!

曾經有這麼一個公式: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仔細想一想,還真是這樣!

例如,螃蟹曾經被認為是邪靈的化身

直到它遇到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然後成了餐桌上的美味(emmmm·····)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再如,被國外視為“禍害”的小龍蝦

那也是我們中國人夏天必吃的“絕味”

蒜蓉、清蒸、紅燒、冰鎮······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會吃,是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基因

但是,和創造出這種基因的老祖宗相比

我們還差了點火候!

咱們的老祖宗連“主食”都吃得很有門道,不信就來看看!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小麥

首先登場的是有“糧食鼻祖”稱號的小麥

自秦漢開始到兩宋時期

小麥一直處於不斷上升的地位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最初的小麥由於脫粒困難,口感較差且不易於人體消化吸收,地位遠不及粟。

從唐代中後期開始,由於糧食加工技術的進步和麵食製作水平的提高

,小麥逐漸攀升為主要糧食。

至於糧食加工的工具嘛,大致就是下圖所示的機器啦!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在我們現在看來,“南米北面”是中國人主食的常態

但是,在宋代,小麥卻出現過“南移”的現象!

這其實和政府的推廣有著很大的關聯。

“詔江南、兩浙、荊湖、嶺南、福建諸州長吏,勸民益種諸谷,民乏粟、麥、黍、豆種者,於淮北州郡給之;江北諸州,亦令就廣種秔稻,並免其租”

至於“南移”的原因嘛,可能有兩點:

一、小麥產量高

二、小麥對於環境的適應性強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廣泛的小麥種植給宋朝人的食物創新提供了可能

有了小麥,就有了麵粉

所以宋朝的“麥麵食物”相當豐富

就其種類而言,大致有饅頭、包子、胡餅和湯餅四種。

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饅頭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饅頭的雛形最早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叫做蒸餅

到了宋代,人們將餡料填入蒸餅之中,並且做成隆起的圓形

當時的饅頭一般都包有肉餡,直到清朝後期饅頭才全部沒有餡料了

包子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宋朝時期的包子種類很多

“梅花包子”、“鹿家包子”、“鱔魚包子”、“諸色包子”等等

可見,包子也是民間的一種日常麵食

胡餅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胡餅其實和饅頭同源,只不過一個是

;一個是

在漢代的時候,胡餅就已經開始流行了

北宋時期胡餅的形狀大致是圓形,顏色嫩黃,香脆可口

湯餅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湯餅,其實是一個統稱

餃子、麵條、餛飩等都統稱為湯餅

在宋代,最常見的“湯餅”要麼是餃子;要麼就是面片兒

上至皇室,下到臣民,都是“湯餅”的忠實粉絲


稻米

我是南方人,從小就吃稻米長大

對這水稻確實再熟悉不過了!

宋代的江南地區是全國水稻的主要產出區

畢竟這也得益於江南地區水資源豐富嘛!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和“小麥南移”一樣,水稻也曾出現過“北遷”的情況!

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占城稻”的引進

和傳統的水稻相比

占城稻具有“不擇而生”的特點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大中祥符四年,真宗皇帝派遣使者到福建取三萬斛占城稻良種,分給江、淮和兩浙耕種,它的推廣避免了因旱災導致江淮稻作全面歉收的情況。

在宋代的稻米消費中,粳米佔得比重最多

雖然稻米也可以像小麥一樣磨成粉

但是,宋朝人更願意將其做成米飯或者粥食用

稻米飯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光有飯,沒有菜怎麼行?

宋朝人通常將菜餚蓋在飯上一起食用

等等!這不是就是我們今天吃的蓋澆飯嘛!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和“不小心加多了水”一樣的道理

宋朝人也經常會“一不小心”就把大米飯做成了粥

當時人們所食用的粥主要有稻米粥、粟米粥,還有少量的麥粥、豆粥等

另外各類蔬菜和肉類也可以做成粥。其中粳米粥地位較高,當然滋味也更美,豆粥、麥粥和稻米粥相比口感稍差些

論吃,一碗粥也是有學問的!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總之,以稻米為原料的主食在宋朝人的飲食生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此稻米飯和稻米粥成為宋朝居民的日常重要主食之一。


粟米

粟米俗稱“小米”,關於它的起源你可能真的想不到!

它的祖先居然是“狗尾巴草”!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宋朝時期,粟米的比重雖然不如小麥和稻米多

但是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北方

可能在現代,吃粟米的人比較少了

僅僅只是作為一種輔料,可在宋朝卻不是這樣的!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粟米營養價值較高,在熱量、蛋白質和脂肪含量等方面均優於稻米和麥粉,另外礦物質、維生素和氨基酸含量也很豐富。

宋朝人一般將粟米做成燜飯,並配以酸醬

所謂的“酸醬”,大概也就是類似於我們今天的腐乳一類的佐菜

菜、肉吃出花樣不稀奇?那吃主食也能吃出花樣總該服氣了吧!

例如,著名詞人蘇軾就曾為“粟米飯”賦詩:

“廚中蒸粟埋飯甕,大杓更取酸生涎”

由此可見,雖然地位不如小麥和水稻,但是也是頗受宋朝人的喜愛!

不僅如此,現代人也意識到了粟米的重要性,經常會在粥裡放一些粟米,均衡一下營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