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宗親

這個問題在筆者看來,可以分三個方面來闡述,即宗親起源、成熟、今日之意義。


解讀:宗親


首先,宗親起源。宗親宗親,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看出血緣的要求,人是社會性的,不單獨指人的本性,更多地則是人們在不斷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在上古時期,為了生存需要,從母系到父系社會,依靠族群力量而生存,逐漸形成了以血緣為紐帶的族群,慢慢地有了族群圖騰,再到族群姓、到氏最後形成以宗廟為樞紐的宗親制度,在現在看來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階級壓迫的體現,但筆者需要提醒的是,永遠不要忘記,存在即合理,研讀歷史不能以今時作為參照,而是要以其所存在的時代背景來研讀,如此,宗親制在當時而言是作為族群能夠壯大,族人能夠安穩生活的最基本的保障,一如今日之國家。


解讀:宗親


其次,宗親制度成熟。可以說宗親制度萌芽於上古時期,發展於夏商時代,成熟於周朝,繁盛於唐宋,沒落於民國。商周時期,採取宗法控制,通過血緣關係來增加內部各諸侯勢力的凝聚力,周代通過層層的宗法關係來維持王朝的運轉。唐宋時期,儒家思想得到空前發展,士大夫提出“依據古法,規範祭祀”的主張,朱熹推動家族建立宗祠。明清時期,大學士夏言奏請允許民間設置祠堂後,民間開始大規模建設祠堂。至於民國時期衰落,更多則是國弱民貧,戰爭頻繁之故,在此不再多言。


解讀:宗親


最後,對今日之意義。在筆者看來,宗親制度雖然很多是所謂封建糟粕,很多宗條族規於法律而言形成了法外之法,但對於華夏大地而言,誰也不能否認先祖幾千年形成的道德風範,宗親制度的積極性即在這個方面,可以補拾法律之不足,可以引導良好道德風俗,為時下的中國夢增添歷史的傳承,時常聽有人言,世風日下,所謂者無他,蓋道德淪喪而已,思來歷經滿清思想禁錮三百年,更兼西夷欺壓百餘年,無數仁人志士為求強國復興,引入無數思想,多種思想交匯結果引發思潮混亂,至今尚未完全恢復過來,思來無它,實在是無本而已,正如舊房搖搖欲墜,然尚可住人,在新房尚未立基之時先拆舊屋,至時下新房未成,舊屋也無,竟無片瓦可存身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