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抵抗日軍,東北還會淪喪嗎?

張學良抵抗日軍,東北還會淪喪嗎?

文中內容不代表東亞評論觀點和立場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先給出標題的答案:毫無疑問,還是會淪喪。

自第一次直奉戰爭,22歲的張學良嶄露頭角開始,到他36歲發動西安事變,之後的歷史就沒他什麼事了。

在這短短的15年間,也是他生命歷程中最重要的15年,他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成為東北王,第二件丟掉東北,第三件逼蔣抗日,這是他政治光譜中最顯著的三條譜線。

那麼,一代東北之王,到底是怎樣丟掉東北的呢?

“哪怕賊擄逞豪強”

中國東北是張學良的家鄉。

近代以來,中國的東北地區始終籠罩在日、俄兩個國家的野心之下。1897年,沙俄佔有了中國的旅順口,在此駐軍並設立所謂“關東州”;1898年,沙俄修建了哈爾濱到旅順的“中東鐵路”支線。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中東鐵路路線圖

不過,當時僅有旅順是俄國的租借地,其餘地區都是在清政府控制下,沙俄表面上看是“幫助”清政府修建鐵路,卻取得了鐵路兩側地帶的治外法權,相當於將大清的土地割出了一個長條形的獨立地帶。

1904年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取得了旅順和長春以南的鐵路路權,並將其改名為“南滿鐵路”。和沙俄一樣,日本也擁有鐵路兩側地帶的治外法權。

隨後日本即設立“關東都督府”,下設民政部和軍政部。後又將民政部改為“關東廳”,軍政部改為“關東軍”,這就是日本關東軍的由來。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關東軍司令部門前本莊繁中將

一直到1928年日軍發動“皇姑屯事件”為止,東北的局勢基本都還在以張氏為首的奉系軍閥的控制下。

1924年,張作霖在直奉戰爭中取勝,將其勢力擴張到關內,在背後支持段祺瑞。兩年後張作霖又擊敗了馮玉祥,把段祺瑞趕下臺,自己直接控制北洋政府。在張作霖忙著去北京爭權時,日本正大張旗鼓地展開鯨吞東北的部署。

日本是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

首先,一面加緊對東北地區進行全面的考察;其次,積極擴充關東軍的軍備。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滿鐵調查部

通過“滿鐵調查局”,日本收集了大量關於東北地區地理、環境、經濟、人口的調查資料,為日後佔領東北作了充分的準備。

隨後在1931年4月,由情報部長建川美次少將主持下,就如何“佔領滿洲”制定了詳細計劃,而關東軍少壯派軍官(石原莞爾和板垣徵四郎)則伺機制造事端。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萬寶山事件中,日本派來“保護”朝鮮人的警察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在1931年春夏之際,關東軍以“萬寶山事件”和“中村大尉事件”為藉口向朝鮮增兵兩個師團,並同時下令在東北的日僑組織——“在鄉軍人會”會員迅速在東北各大城市集結。

關東軍的兵力(正規部隊+在鄉軍人會成員)從數千人,擴張到三個師團將近2.7萬人。

張作霖被炸死後,張學良繼任奉系軍閥首領,日本希望年輕的張學良能夠給予日本人更多的方便和特權。

“誰也休想操縱我”

此時,東北暫時還在奉系軍閥手中。張學良後來回憶說:“操縱我父親比操縱我容易,日本人沒想到我這傢伙是這樣的。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東北易幟——表面上全國統一

東北易幟後,張學良積極響應南京國民政府的“革命外交”政策,想要先收回正被蘇俄控制的北段中東鐵路。

張學良為什麼不先對付日本,而要先對付蘇俄呢?

原因是顯而易見的,蘇俄此時正在搞激進的農業政策,僅在烏克蘭就餓死數百萬人,而國內局勢動盪不安,又遭到西方國家的集體抵制,根本無暇東顧。

1929年7月,張學良在北平會晤蔣介石後,決定強行收回中東鐵路。7月14日,雙方軍隊開始調動,18日蘇聯撤走外交人員,中蘇斷交。

戰爭千鈞一髮之際,南京國民政府在幹什麼呢?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蔣介石和胡漢民

蔣介石在召集胡漢民、戴季陶、孫科等黨內大佬開會,與會者一致認為蘇聯不會出兵。因為列寧早就承諾放棄沙俄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歸還中東路是應有之義,蘇聯頂多恐嚇,最終會放棄中東路;即使出兵,日本可能也會干預,不讓蘇聯好過。

蔣甚至表示說:“(請漢卿放心)已有全盤考慮,(一旦交戰不利)全國軍隊隨時增援”。

然而,事情的發展似乎並不如國民政府設想的樂觀。

事實上,斯大林確實忌憚日本的威脅,直到蘇聯得到了日本人的秘密保證,只要蘇聯不深入南滿地區,日本就不會干涉。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被蘇軍繳獲的東北軍督戰隊旗幟

由此,斯大林決心給中國人一個“教訓”。蘇軍糾集八萬兵力,佔領了滿洲里;由於內戰的牽制,國府根本無法出兵增援東北,張學良只能孤軍與蘇軍交戰。

而其能調動的機動兵力不過十萬,軍事裝備也遠不如蘇軍。經過幾個月的戰鬥,蘇軍取得勝利,東北軍則損兵折將。

1929年12月,蘇中代表簽定了《伯力議定書》,規定雙方停戰,中東路恢復兩國合辦。

這一次中東路事件,給了意氣風發的張學良當頭一棒。

他本想借此獲得比肩其父親的民望,撈取在國民黨中的政治資本,並鞏固自己對東北軍的掌控,但結果卻讓他的目的一個都沒達到。

而且,他也深深懷疑國府對局勢的判斷力,懷疑高層人物們承諾的效力,這也為日後他在東北的作為埋下了伏筆。

就在中蘇因為中東路開戰的時候,日本人沒有閒著,整個戰爭經過他們在一旁看得一清二楚,東北軍到底有幾斤幾兩,日本人早已知根知底。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九一八事變期間,進入瀋陽的日軍部隊

中蘇衝突兩年以後,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左右,日本就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按照事先的部署,日本關東軍在大連通往瀋陽的南滿鐵路柳條湖附近製造爆炸和東北軍破壞鐵路的現場,並立即向駐守北大營的東北軍發起進攻;並以南滿鐵路兩側的附屬地帶為中心迅速出擊,一天之內就佔領了瀋陽、長春等城市。

張學良針對的報告指示東北軍“絕對不抵抗”,在此命令下,東北軍沒有抵抗就撤離了東北,致使日本迅速佔領東北全境。

多年之後張學良對唐德剛說,“我要正式聲明,九一八事變,不抵抗,現在很多人都說這是中央的命令,這個絕對不是事實!”對於囚禁了自己多年的蔣介石,張學良沒有以個人意氣掩蓋歷史事實,不得不讓人敬佩。

那麼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呢?

當時的中日關係,並非簡單的敵我關係。中日之間一直保持著外交關係,兩國互有往來,並沒有到交戰的程度。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九一八事變”前,東北軍和日軍的兵力對比

以中國當時的實力,斷不能自己先啟戰端,善保和平是正確。張學良即使沒有想到這麼深,但他應該知道對日的一貫政策。比如:南京事件、濟南事件,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張學良語閻錫山)。

當然,想要能“小、了”,乃至最終解決問題的前提,就是日本也不想打仗,只想通過挑釁逼迫中國讓步,進而獲取更大的利益。

應該說,只要日本不對吞併中國過於激進,這種時間換實力的政策還是可以延續下去。直到“九一八”前夕,國府還是認為,日本對中國的野心尚在可控範圍之內。

1931年7月12日,蔣密電張發牢騷:“此非對日作戰之時”。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蔣與張“兄弟相稱”

後東北軍軍官趙鎮藩在《日軍進攻北大營親歷記》中回憶說,8月16日蔣給張發電(銑電)說,讓東北軍“不予抵抗”。相似內容還出現在洪鈁、楊正治的回憶中。

但該電並無檔案原文記錄,張學良本人也否認銑電的存在。我們拋開銑電是否存在的討論,看看張學良自己怎麼做。

在7月6、7日兩天,張學良就“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分別指示東北政務委員會和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榮臻,“亟宜避免衝突,以公理與周旋”“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賠款,東北將萬劫不復。宜亟力避衝突,以公理相周旋。

8月24日,張學良電陳群,請示“當此危急之時,我方應用何法以為應付”。9月8日,張學良又電請蔣介石“內憂外患,應付殊難,僅密奉聞,敬乞指示”。

如果已有銑電,張何必在9月連電中央,請示如何處置呢?

此時的張學良和中央的想法基本一致,那就是我方絕不首先挑起戰端,使日本找不到全面侵略的藉口。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1928年,東北易幟後的國內勢力分佈圖

那麼,為什麼張學良和國府對九一八事變的態度如此一致呢?

在蔣介石看來,在國家尚未真正統一的情況下難以與日本決戰,所以仍堅持“先安內政策”。而對於“九一八事變”,將希望寄託於國際聯盟,期待國聯及“非戰公約”國出面對日本施壓,提出“以求公理之戰勝”

9月22日,蔣在南京黨員大會上說:“此刻必須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對強權,以和平對野蠻,忍痛含憤,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

應當指出,雖然在事發當地的東北,蔣介石並沒有明確要求和命令張學良進行抵抗;但是,在處理若干其他地區的案例中,可以看到蔣介石的態度既非堅持抵抗,也不是一味放棄抵抗。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抗戰時期,日軍甲種師團和國軍德械師軍力對比

比如:“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於9月22日電煙臺市長劉珍年,命令他“如果其海軍登岸,則我方劃出一地,嚴陣固守”。

再比如: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國民黨軍事當局擔心日本海軍在上海尋釁,曾於9月22日由南昌行營參謀長熊式輝請示蔣介石如何應對突然事變,蔣介石即於23日明確覆電熊式輝:“應正當防範,如日軍越軌行動,我軍應以武裝自衛可也。” 待到10月6日,面對開進吳淞港的4艘日艦,蔣介石急電上海市市長張群:“日本軍隊如果至華界挑釁,我軍警應預定一防禦線,集中配備,俟其進攻,即行抵抗。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1931年12月,蔣介石接見請願學生代表

可見,蔣介石雖然在東北問題上主張不抵抗、訴諸國際社會,但並非意味著在關內其他地區也聽任日軍攻佔而完全不抵抗。

值得一提的是,國府高層對於張學良的“不抵抗主義”並不認同,如立法委員邵元衝就認為:“其實所謂不抵抗者,乃不先向人開火攻擊,並非武裝軍人遇敵來襲擊至包圍繳械時,猶可束手交械而謂之為不抵抗主義者。”

而張學良後來回憶說:“政府的回答就是‘你妥善辦理,相應處置’,都是這一套話”。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在長春市街頭休息的日本軍隊

此時的張學良經過中東路事件後,既不信任中央,也不信任自己的軍隊。

東北軍雖然總人數高於日軍,但一部分在北部守備蘇聯,南部能調用的部隊不比關東軍人數多多少,且裝備和戰鬥力嚴重落後。

張學良選擇在此時保存實力,留待來時,就成為唯一合理的解釋。只是31歲的他不知道,日本豈是我不犯人,人便不犯我?

“我跟汪精衛鬧彆扭”

據張學良晚年回憶,他年輕時就佩服汪精衛,曾經跟汪精衛有長期的密切往來。

“九一八事變”之後,張學良率領東北軍完全退回關內,將東北拱手送給了日本人。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汪兆銘像

全國輿論沸騰,張學良也被扣上了“不抵抗將軍”的帽子被口誅筆伐,1932年6月,時任行政院長的汪精衛到北京會晤張學良。

汪精衛要張學良的東北軍跟日本人打一仗,以象徵性的“抵抗”緩解全國的“輿情”,此時的汪精衛也並沒有要跟日本全面開戰的意思。這讓張學良再一次感覺到了自己只是一個棋子。

先是國府出爾反爾,在中東路事件上讓張學良損兵折將;然後國府又不負責任,缺乏應對日本挑釁的全盤策略,導致張學良背起了不抵抗的罵名;現在又要張學良去平息眾怒,讓東北軍將士去做國府收拾人心的炮灰。

張學良不幹了。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汪精衛與東條英機談笑風生

而汪精衛此舉則是與蔣介石長期政治鬥爭的一部分,他希望自己扛起“抗日”的大旗,獲取國內反蔣勢力的擁戴,還希望年輕氣盛的張學良能逞一時義氣,答應出兵打日本。

張學良倒是沒這麼好騙,不僅不答應,反而怒斥汪精衛,倆人不歡而散。

結論

張學良將東北“拱手送出”,既是突然事件,也是必然事件。此時的南京國民政府表面上統一全國,而實際上全國還是被大大小小的軍閥盤踞。而國府對東北的控制力僅僅取決於張學良本人的忠心,對東北軍的命令權也完全掌握在張學良之手。

國府和東北必然有所隔閡、相互猜嫌,無法協調一致;再加上日本長期經營東北,早就做好了吞併東北的準備,一旁的蘇俄虎視眈眈,也牽制了很大一部分東北軍。

鑑於當時的中日實力對比,國府本希望通過綏靖政策換取日本緩進,以待實力足夠再與日本開戰。這一心態被日本看破並加以利用,日本則希望速戰速決,在“九一八”發動突然襲擊,施加最大壓力,讓張學良和國府應對不及。

即便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北軍全力抵抗,只是延後了東北三省淪陷的時間,對最終結果沒有任何改變。

但是,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一點,他武斷的採取這種徹底的“不抵抗主義”以及後面的種種策略,都說明他在政治上是極為幼稚的,一方面個人權威不僅在東北軍中造成動搖,而且國內的政治形象也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這種政治幼稚病一直持續到“西安事變”的爆發。

最終,年輕的少帥不僅丟掉了東北祖業,也丟掉了自己剩下的全部本錢。

附錄

國際聯盟對九一八事變的處理過程和結果:

1. 1931年10月24日,國聯理事會通過法國提出的議案,

限日軍在11月16日前完全撤兵的決議。

2. 國聯理事會根據中國的要求決定派遣調查團赴中國東北調查,調查團以英國前駐印度總督李頓伯爵為團長,於1932年3月14日抵達中國進行調查。

3. 1932年10月2日,調查團的報告書認定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計劃性和佔領中國東北的非法性,指出東北偽政權的傀儡性質;報告書主張恢復東北在九一八事變前的狀態。4. 1933年2月17日,十九國委員會根據李頓調查團報告書,通過《國聯特別大會關於中日爭議報告書》,堅持中國在東北的主權和不承認偽滿洲國等重要觀點。2月24日,報告書以42票贊成、1票反對(日本)的結果獲得通過,日本代表松崗洋右發表了反對宣言後退出會場。5. 1933年3月27日,日本發表退出國際聯盟的通告,昭和天皇發表了退出國聯的詔書,使日本徹底孤立於世界各國,1940年9月27日,日本在柏林同德、意兩國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加入軸心國集團。

唐德剛撰:《張學良口述歷史》

王家楨:《1929年中東鐵路事件片段》

產經新聞編:《蔣介石秘錄》

張友坤編:《張學良年譜》

王建朗、黃克武主編《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上》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在未來的365天,東亞君將與各位朋友一起去分享110本曾在全球知識界產生過廣泛影響、同時也曾給予我諸多刺激的名作。

希望能以此為各位讀者帶去新的衝擊與啟示。期待各位加入東評學社,我們不見不散!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张学良抵抗日军,东北还会沦丧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