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在前,抑鬱症患者都覺得“難以下嚥”嗎?為何?

寳勒個寳


問出這樣的問題,你一定不是抑鬱症患者,而且也很不瞭解抑鬱症患者。因為抑鬱症患者最突出的表現之一就是體重減輕,而體重減輕的原因就是因為食慾減退,對於抑鬱症患者,再好的美食也不會有興趣吃的。

抑鬱症患者的典型表現有哪些?

你所說的美食在前,也覺得“難以下嚥”其實就是抑鬱症患者的典型表現之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食慾減少,體重減輕的根本原因。那麼除了這樣的表現還有哪些特徵性的表現呢?

首先抑鬱症患者必然會有的表現一定是持續的情感低落,患者會長時間感到悶悶不樂,思考問題的角度也常常會消極、悲觀。

除了必須出現的情感低落,還會經常出現入睡困難或早醒;興趣下載或喪失,包括食慾的喪失;精力喪失,幹什麼事都特別容易疲勞;晨重暮輕,早上起來最痛苦,直到傍晚或晚上會明顯輕鬆些;社交退縮,逐漸變得想要回絕一切社交活動,但又擔心朋友們的看法;思維遲緩,注意力難以集中,思考問題比以前慢很多,很多簡單的問題也難以想個明白;自我評價過低,因為一些負面的變化,對自己變得沒有信心;自罪自責,因為一些消極的原因,覺得所有不幸的事情都應該歸咎於自己;悲觀厭世,嚴重的抑鬱是一定會產生悲觀厭世的輕生念頭的;然後最嚴重的一定不單單是輕生念頭,而是自殺的行為了。

抑鬱症為什麼會有上面這些消極和負面的表現呢?

絕對不是來自單純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因為抑鬱症不是單純的心理問題,患了抑鬱症的患者也不需要別人的大道理,甚至所謂的“好心”大道理不會有任何幫助,反而可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既然不是單純的心理問題,當然也不是所謂的“想不開、小心眼、矯情”之類的原因。其實我個人的理解是,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家庭因素、教育方式因素以及患者自身的生物因素,都會賦予患者相當的“易抑鬱質”,然後因為不同的人經歷的遺傳、環境、家庭、教育等等都不同,所以“易抑鬱質”多少也一定不同,所以在經歷相同的困難或精神壓力的時候,不同的人表現出的是否患病結果是完全不同的。殊途同歸,最終抑鬱的人當然都有5-羥色胺、多巴胺、去甲腎等主要神經遞質的變化,也許這些神經遞質的變化可以從心理上、飲食上、運動上、生活方式上得到改變,但其實需要走很多彎路,而且能走通的真的很少很少。最直接的路就擺在那裡,直接去調整5-羥色胺、多巴胺、去甲腎等神經遞質的多少不是更好,更快?那為什麼要去走彎路呢?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理解,不過基本道理是沒有錯的,目前公認最好的治療方式一定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的聯合治療方式。

抑鬱症是一種複雜的精神疾病,如果確診,輕一定儘快去進行正規的醫學治療。如果有疑問可以評論區留言,我會幫你解答的。


我說精神




淺憶的生活vlog


因為心情不好,美味起不到吸引力,抑鬱症患者情緒非常低落,我這樣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