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顯神通 不離其宗—美國慈善界響應新冠病毒疫情觀

國際公益觀察|各顯神通 不離其宗—美國慈善界響應新冠病毒疫情觀

友導讀

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宣佈COVID-19爆發為大流行病。兩天後,美國總統特朗普於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隨後,美國很多城市和州都實行了全面關閉設施的禁令,並禁止公眾聚會。但是,這些措施未能阻止病毒蔓延,當下美國疫情持續升級,高昂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費用、物資短缺以及美國民眾開始恐慌性搶購,使得美國政府應對疫情的做法飽受批評。

相對於政府的“艱難決策”,美國慈善部門的反應要靈活很多。面對病毒疫情,他們的響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疫情開始在外國爆發,慈善行動以國際援助為主,這種無國界的援助至今仍在延續;第二階段是美國本土進入緊急狀態後,慈善組織協同多方力量共建地方性的抗疫共同體。

而無論是哪一類組織,其響應行動在“靈活變通”的同時,也充分考慮組織本身的定位和優勢,體現出“萬變不離其宗”的特點。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華人慈善圈”,作者為國際公益學院公益研究中心總監程芬

本文長度約8319字,閱讀全文大概需要10分鐘


國際公益觀察|各顯神通 不離其宗—美國慈善界響應新冠病毒疫情觀

2020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宣佈COVID-19爆發為大流行病。兩天後,美國東部時間3月13日(週五)下午,美國總統特朗普於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當時,疫情已蔓延至全美47個州,全國已經確診至少1645例新冠肺炎感染者,41人已經死亡。隨後,美國很多城市和州都實行了全面關閉設施的禁令,並禁止公眾聚會。但這些措施未能阻止病毒蔓延,十天之後,美國的感染人數已經激增4萬例。

美國政府的應對遭到很多批評。相對於政府的“艱難決策”,美國慈善部門的反應要靈活很多。早在中國爆發疫情的1月下旬,贈與亞洲、蓋茨基金會就第一時間支援中國,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基金會也成立COVID-19應急基金進入備戰狀態;到3月初,隨著美國本土感染者的增加和禁令的施行,各類機構都受到影響,他們或主動或被動、紛紛採取行動應對COVID-19危機。尤其是社區基金會快速響應,1周左右新設立的COVID-19應急基金就超過100家。基金募集如此之快,一方面在於緊急狀態暴露了美國公共衛生系統的脆弱性、疫情真正影響到每個人;另一方面也在於美國慈善系統發達,有能力在緊急狀態中快速響應。

總體來說,美國慈善部門對病毒疫情的響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疫情開始在外國爆發,慈善行動以國際援助為主,這種無國界的援助至今仍在延續;第二階段是美國本土進入緊急狀態後,慈善組織協同多方力量共建地方性的抗疫共同體。但無論是哪一類組織,其響應行動在“靈活變通”的同時,也充分考慮組織本身的定位和優勢,體現出“萬變不離其宗”的特點。


國際慈善組織:緊急響應無國界

美國有很多開展國際慈善業務的註冊免稅組織,他們會根據業務所在國家或地區的需求開展籌款和項目活動。COVID-19病毒爆發是一個新興的全球健康危機,因此,對中國和全球非冠疫情爆發快速響應的組織也不少,他們的普遍做法是從已有的應急資金池緊急撥款並同步啟動應急基金募捐活動,與國際夥伴或疫情所在國及當地夥伴合作,提供緊急物資和其他醫療救援活動;大多數組織不僅考慮應急響應,也將疫情後社區恢復和後續研究、預防、倡導等問題納入整體計劃。

由於疫情最早在中國爆發,所以像贈與亞洲(Give2Asia)、蓋茨基金會這種總部位於美國並在中國設立了辦公室的慈善組織比較早就開始支援中國抗疫。隨著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生命呼籲關注衛生系統薄弱國家,國際慈善業務領域的慈善組織開始募捐支持全球範圍內可能受影響的國家備戰,比如聯合國基金會(UN Foundation)、全球捐贈平臺(GlobalGiving)等;他們都在為COVID-19發起專項捐助活動以幫助受影響的國家和地區。

聯合之路(United Way)也在幫助海外受COVID-19影響的社區。在日本,聯合之路(通過其合作伙伴日本中央公益金)在強制性停課期間幫助有需要的家庭,比如為單親家庭提供伙食、學習小組、儲備的食物銀行和兒童保育服務。在韓國,聯合之路和韓國公益金正在支持前線醫療工作者、低收入家庭,並對公共設施和公共區域進行消毒。[1]

當疫情蔓延到歐洲並日益嚴重後,業務範圍跟歐洲有關的基金會便開始為歐洲募捐,比如美國鮑杜因國王基金會(KBFUS)主要向歐洲和非洲提供慈善捐贈。當新冠病毒大流行使意大利陷入危機,KBFUS在美國為意大利的醫療應急開展專項募捐,用於米蘭、羅馬等醫院重症監護室床位和其他必要設備的補充、為醫護人員購買防護設備、補充醫療人力以充分治療患者等用途。[2]其內容跟各地支援武漢類似。


01 贈與亞洲: 第一時間支援中國,緊急籌款超過500萬美元

贈與亞洲基金會是在美國註冊的501(c)3免稅組織,也在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註冊了同名的贈與亞洲基金會有限公司(Give2Asia Foundation Limited)並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得免稅資格(香港稅務檔案號91/11865)。2017年6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贈與亞洲(美國)北京代表處經北京市公安局批准成立。自2001年以來,Give2Asia已在23個國家/地區推動了超過3.42億美元的慈善捐款。

根據筆者觀察,贈與亞洲是行動最快的組織之一。武漢爆發疫情後,贈與亞洲第一時間就聯動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等十多家中國合作伙伴開展緊急救援活動,同時在美國和香港開展募捐。根據官網2020年1月26日的消息,贈與亞洲已收到超過500萬美元的捐款和承諾來支持COVID-19衛生工作者和中國患者。Give2Asia的災難響應計劃支持緊急需求和長期恢復。其中緊急需求包括提供40萬個口罩保護衛生工作者和高危人群、為武漢的3家醫院提供4.3萬套隔離服、2萬升醫院消毒液、205臺消毒機、為湖北兩所醫院提供100臺空氣淨化器、為5個城市的7家醫院提供30臺血液診斷機和20臺呼吸機、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家庭隔離患者提供86個製氧機、為醫務人員和患者提供5萬頓飯……除此之外,Give2Asia認為長期恢復對於幫助社區和家庭恢復也同樣重要,計劃支持疫區未來的長期需求,包括為一線工人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康復,以及未來開展預防流行病的教育。

3月份,COVID-19被宣佈為大流行之後,贈與亞洲擴展了應對行動以支持整個亞洲的高風險社區,為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中國臺灣、泰國和越南設立冠狀病毒災難應急基金,並通過國際資助專家團隊與各國的非營利網絡合作以識別並資助響應工作。當前,Give2Asia的優先事項包括:支持一線衛生工作者和國家公共衛生重點;籌集資金以減緩病毒傳播的活動,包括公共衛生宣傳運動;支持非營利組織的能力建設,為衛生工作者和社區應對當下和未來的流行病做準備。[3]


02 蓋茨基金會:承諾捐贈1億美元支持脆弱國家和加速治療研發

成立於2000年的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以促進全球衛生和教育領域的平等為使命。在全球衛生方面,蓋茨基金會致力於縮小富國和窮國在衛生保健方面的差距,確保衛生保健領域取得能挽救生命的技術進展,並將這些技術提供給最需要的人。具體領域領域為傳染病、艾滋病及肺結核、生育保健及兒童保健以及全球性衛生保健活動等方面。2015年蓋茨在TED上做過一場關於瘟疫的著名演講,說過“如果在未來幾十年內有什麼能讓超過1000萬人喪生,那很可能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病毒,而不是一場戰爭。”在2019年11月美國科普電視節目《流行大百科》(Explained)的一集中,比爾蓋茨再度警告,流感大流行是人類最大風險,呼籲大家採取措施做好準備。

如今蓋茨的預言成真。COVID-19冠狀病毒已遍及幾乎每個大陸,使生命和生計處於危險之中。很多醫療科研機構都在尋找針對COVID-19的藥物和治療方法。蓋茨基金會成為其中的支持者和推動者,相繼宣佈了一系列行動計劃:美國時間2020年1月26日,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向全球對2019-nCOV的響應承諾捐款1000萬美元,其中500萬美元捐給中國。2月5日,基金會追加捐贈,承諾將提供高達1億美元用於全球響應,以改善檢測,隔離和治療工作;保護非洲和南亞的高危人群;並加快疫苗,藥物和診斷方法的開發。3月4日,針對美國國內的形勢,基金會承諾提供500萬美元,與西雅圖、金縣、華盛頓州衛生部以及美國衛生中心合作,以幫助大西雅圖地區的公共衛生機構應對COVID-19;開展疾病控制和預防,以幫助他們提高發現和治療COVID-19的能力,並指導公共衛生工作以減少病毒傳播,包括探索如何將西雅圖流感研究的資源用於監測和響應COVID-19的緊急工作。3月9日,蓋茨基金會又宣佈與惠康基金會和萬事達卡啟動計劃,以加速COVID-19的開發和治療。

蓋茨基金會重視開放合作和夥伴參與,併為新冠肺炎設立了兩支基金:抗擊COVID-19基金(Combating COVID-19 Fund)和COVID-19治療加速基金(COVID-19 Therapeutics Accelerator Fund)[4]。其中,抗擊COVID-19基金支持正在開發最有前途的疫苗和診斷劑並保護非洲和南亞最脆弱人群的組織,主要工作內容包括三方面:疫苗開發、診斷工具、保護最脆弱的社區。隨著大流行的蔓延,基金會將支持非洲和南亞的領導人和組織準備好醫療系統、培訓醫護人員,並確保對其他疾病和健康需求的持續護理。COVID-19治療加速基金的工作內容則聚焦於研究與開發,包括開發新藥以及探索重新利用現有藥物的可能性。這項工作將利用夥伴關係的力量來快速開發,製造和分配有效的治療方法。


03 聯合國基金會:多管齊下為WHO籌集COVID-19團結應急基金

聯合國基金會由美國傳媒大亨和慈善家泰德·特納(Ted Turner,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創辦人)於1998年成立,其目標是證明在聯合國的投資價值,鼓勵新的合作伙伴與聯合國合作以及促進美國在聯合國的強有力領導。基金會在頭20年動員了超過20億美元的資金、無數的倡議和合作夥伴來支持聯合國和聯合國事業。目前,基金會致力於動員思想、人員和資源,以幫助聯合國應對當今時代最大的一些集體行動挑戰,包括擴大合作規模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巴黎協定》對氣候變化的承諾。

2月初,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第一版COVID-19戰略準備和響應計劃,重點內容包括追蹤和了解病毒傳播的工作;確保患者得到所需的護理,一線員工獲得必要的物資和信息;加快開發疫苗,測試和治療的工作,確保所有國家特別是那些衛生系統最薄弱的國家做應急準備。根據WHO測算,到2020年4月底該計劃至少需要6.75億美元[5]。為此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基金會、瑞士慈善基金會合作設立COVID-19團結應急基金,以接受世界各地捐贈人、公司、基金會和其他組織的非定向捐款。捐助者必須遵守聯合國基金會或瑞士慈善基金會的盡職調查政策,比如他們都拒絕接受酒精、槍支和菸草業的捐款。

嚴格來說,這是一項全球募捐計劃,但美國境內的慈善平臺是非常重要的資金來源。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聯合國基金會開發了多種方式為團結應急基金募集資金,具體包括[6]:

(1)接受來自世界任何地方的支票或電匯,並向符合法律要求的美國捐贈方提供稅收優惠。

(2)開發COVID-19團結應急基金在線網站,全球捐贈人可以通過用信用卡捐款,不過該網站捐贈收入的95%交由世界衛生組織使用,另外的5%將由聯合國基金會用於支付在線交易費用。

(3)利用Facebook平臺接受用戶的直接捐款。Facebook為激勵人們捐款,已經宣佈最高可以為COVID-19捐助活動匹配1000萬美元。通過該平臺進行的捐贈100%將通過聯合國基金會捐贈給COVID-19團結應急基金。

(4)Google籌款活動,捐贈者可以通過Google的捐贈平臺進行捐贈。Google會為每1美元善款匹配2美元,至多500萬美元。通過該平臺進行的捐贈100%將通過聯合國基金會捐贈給COVID-19團結應急基金。


04 全球捐贈平臺: 開放眾籌平臺支持各國發布募捐活動

GlobalGiving是全球最大的在線眾籌平臺,在美國註冊為501(c)3免稅組織全球捐贈基金會(GlobalGiving Foundation)並在英國取得慈善資格。自2002年以來已幫助170個國家/地區的25507個項目籌集了4.52億美元資金,捐贈人數超過105萬。

新冠病毒爆發並在多個國家蔓延後,GlobalGiving通過旗下的災難恢復網絡(Disaster Recovery Network)發起冠狀病毒救助基金,旨在為處於危機前線的全球各地的組織提供迅速行動並保護最弱勢群體所需的資源。該基金籌款目標是500萬美元,截至北京時間3月18日23時已經籌集31.386萬美元,這些捐款將用於向有需要的社區派遣醫生、護士和其他前線響應者;為醫院和診所購買口罩、呼吸機和其他救生醫療用品;在被隔離的城市和難民營中向困境家庭和老年人提供基本物品;向以學校餐為唯一營養來源的兒童提供食物並支持衛生意識的提高,等等。隨著形勢的發展,該基金將過渡到恢復階段,支持疫情本地組織進行長期恢復和教育工作。

多個國家的慈善組織也在GlobalGiving上發起了募捐活動。截至3月18日24時,該平臺已經發布22個募捐項目,總籌款目標為91.166萬美元,已經籌集8.798萬美元。其中在亞太地區開展的項目最多,有15個;歐洲和中東有3個,美洲2個,全球2個,中國壹基金也在此開設了募捐頁面,是這22個項目中籌到最多款項的機構:壹基金的籌款目標為20萬美元,已經籌集5.92萬美元。[7]受中國法律影響,GlobalGiving不能接受中國大陸的捐贈,而且GlobalGiving必須先獲得政府批准(備案)才能將所籌集資金分配給在中國大陸註冊的組織。

國際公益觀察|各顯神通 不離其宗—美國慈善界響應新冠病毒疫情觀

國際公益觀察|各顯神通 不離其宗—美國慈善界響應新冠病毒疫情觀

專業應急機構:快速響應彌補政府行動不足

健康領域是美國慈善事業的捐助重點,很多醫學院、癌症研究所、衛生智庫等機構由美國慈善家捐建或資助。公共衛生也是美國健康領域捐助的重要方向之一,這些衛生領域的專業機構對新冠病毒爆發事件比其他慈善組織更為敏感,也更有備戰意識。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基金會(CDC Foundation),1月下旬就開始配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止感染者將病毒“輸入”美國,並快速啟動應急基金彌補政府資金的不足。與此同時,美國各大救災和人道救援機構也展開了響應行動。


05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基金會 引領國內應急響應

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基金會(CDC Foundation,以下簡稱“疾控中心基金會”)是美國國會在1995年創辦的唯一實體,旨在動員慈善和私營部門的資源來支持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以下簡稱“疾控中心”)的關鍵健康保護工作。疾控中心基金會雖然具有政府背景但治理上保持高標準和獨立性,已連續第12年獲得Charity Navigator授予的4星級評級(僅有1%的慈善機構獲得了12次連續的四星級評估)。在過去二十年中,疾控中心基金會已經籌集了近9億美元、在美國和140多個國家/地區啟動了1000多個健康保護計劃。這些項目從慢性病到出生缺陷干預、從全球菸草監測到非洲溺水,範圍很廣,涉及到1700多個來自全球的合作伙伴。

應對突發衛生事件也是疾控中心的重要職能。但美國聯邦政府的資金受限於撥款或批准、限制和採購程序,疾控中心快速行動的能力經常受限制。因此疾控中心需要應急基金以提供即時、靈活的資源來應對緊急情況。在埃博拉流行期間,疾控中心在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建立了應急行動中心,提供車輛和摩托車以進行疾病監測和接觸者追蹤;加強現場工作人員的通信技術;為該地區的培訓和交流工作提供資金;等等。

2020年1月27日,受新型冠狀病毒傳播刺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基金會啟動冠狀病毒應急基金,以滿足在聯邦和州資金不足或無法迅速滿足需求的情況下的響應需求。當天,羅伯特·伍德·約翰遜基金會(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向該基金捐款100萬美元;3月18日,Lysol捐贈200萬美元。除了這些大額捐贈,疾控中心也重視其他資源的開發。在世衛組織宣佈COVID-19為大流行的次日即3月12日,疾控中心就宣佈與全球性眾籌公司Charidy.com合作啟動眾籌活動,計劃籌集數億美元來加強公共衛生應對工作。該活動籌集的資金將用於:幫助社區預防\\檢測和響應COVID-19;配備具備滿足州和地方前線所需技能的應急人員;資助併發放重要的家庭必需品,例如為被隔離和孤立的人提供食物和醫療服務;開展教育和宣傳運動,以促進預防和減少汙名化;建立能力和基礎架構,以應對全球響應工作以及其他不斷髮展的需求。

現在,疾控中心的專項基金籌集的捐款已經超過1100萬美元,已為各種公共衛生工作提供了支持,包括購買實驗室設備、在11個公共衛生實驗室中建立加班合同,以及向被隔離的個人提供護理和醫療用品;支持交通和滯留旅客等。[8]


06 美國災害慈善中心 強化信息溝通,引導資源配置

災害慈善中心(CDP)源於印度洋海嘯和卡特里娜颶風的應急實踐。2005年多家資助者為了使與災害有關的捐助更加有效和更具戰略意義,開始設想成立一個專門機構。2010年,CDP正式成立並被認定為501c3組織,是美國唯一的365天全天候關注災難並幫助捐助者提升在美國和全球災難以及人道主義危機中的影響力的慈善機構。

CDP支持全生命週期的救災行動,包括計劃、準備、緩解、恢復和復原力。2019年,CDP向65個組織撥付了1090萬美元贈款,用於支持美國和國外的受洪水、颶風、山火和颶風影響的社區恢復工作。

災害慈善中心(CDP)著重於中長期恢復,其工作包括:

提高對災害的捐款的有效性。

更加關注災難的生命週期-從備災,減災和計劃到重建,復原和恢復。

為具有災難慈善知識的專家提供及時和相關的建議。

進行盡職調查,使捐助者可以放心地捐款。

為個人,公司和基金會創建計劃,以提供明智的捐助。

支持有針對性的,本地化的和整體的資助。

COVID-19病毒的大流行給全球範圍內的衛生安全帶來威脅,屬於“災害”範疇。CDP根據其職能應對這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納入優先事項,發揮其專業優勢,提供了從疫情信息追蹤到抗疫關鍵需求分析等豐富的知識,同時也開設了COVID-19應急基金、整理分享美國各種捐贈渠道,為捐助者應對病毒挑戰提供豐富的選擇機會。[9]

CDP COVID-19應急基金通過美國各地和其他國家的非營利組織或社會服務機構緊密合作,以追蹤可能的需求,包括:

支持醫護人員的服務:許多公共衛生,低收入和其他診所無能力大量購買口罩、防護服、手套和其他必要的個人防護設備。這些物品有助於防止因與可能感染者密切接觸而增加患病風險的基本醫療人員受到感染。

支持隔離區尤其是脆弱人群:隔離區的使用有助於控制包括COVID-19在內的任何傳染病的傳播。但是,這意味著個人無法去上班、購買必需品、參加社交活動甚至看不到家人。有必要對他們進行支援。

支持衛生促進活動: 水,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WASH)是限制任何感染蔓延的關鍵。通過支持健康人群來支持缺少醫療保健的地區,有助於限制所有病毒和其他感染的傳播。

[1]參考united way 官方網站,https://www.unitedway.org/recovery/covid19?utm_source=fundpage&utm_medium=web&utm_campaign=covid19&utm_content=learnmore

[2]參考https://kbfus.networkforgood.com/causes/16540-covid-19-response-fund-for-italy

[3]參考贈與亞洲官方網站:https://give2asia.org/coronavirus-pandemic-response-asia/

[4]參考https://www.gatesfoundation.org/philanthropypartners/funds/covid-19

[5]根據聯合國基金會募捐信息,WHO將在3月底更新資金需求數據,因為根據最新疫情發展趨勢,資金需求將比2月初的測算更大。

[6]參考 https://covid19responsefund.org/。

[7]數據由作者在2020年3月18日20-24時根據GlobalGiving實時信息彙總核算。網址:https://www.globalgiving.org/coronavirus-relief/

[8]參考:https://www.cdcfoundation.org/

[9]參考:https://disasterphilanthropy.org/disaster/2019-ncov-coronaviru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