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路相逢,真的是勇者勝嗎?我說不是!

“狹路相逢勇者勝”這句成語典故,常被用來形容在形勢十分險惡的情況下與敵人交戰,雙方都有困難,誰勇敢誰就能取得勝利。可是事實真的是勇者勝嗎?我說不是,不信的話,咱們接著往下看。

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典故,出自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那麼具體是說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公元前269年,秦國進攻韓國,把韓國軍隊圍困在了閼與這個地方,韓派使者向趙國求助。秦軍此時早就做好了兩手準備,在圍困閼與的同時,已經作了防止趙軍出兵救援的準備。他們發兵一支,向東直插武安(今河北武安縣西南),佔據地利,以成犄角之勢,牽制趙軍行動。

狹路相逢,真的是勇者勝嗎?我說不是!

當時的秦兵裝扮

這種形勢下,趙王召見自己的愛將廉頗問道:“可以去援救嗎?”回答說:“道路遠,而且又艱險又狹窄,很難援救。”又召見愛將樂乘問這件事,樂乘的回答和廉頗的話一樣。

又召見趙奢來問,唯有趙奢回答說:“道遠地險路狹,就譬如兩隻老鼠在洞裡爭鬥,哪個勇猛哪個得勝。”於是趙王便派趙奢領兵,去救援閼與。

趙奢帶領軍隊從邯鄲出發才30裡就下令安營紮寨,命令軍中加固營壘,在營區周圍修築了許多屏障,故意做出毫無進取的姿態。並且命令部隊說:“有以軍事諫者死。”軍中有一人建議火速去救武安,趙奢立即把他殺掉了。

狹路相逢,真的是勇者勝嗎?我說不是!

趙將趙奢雕塑

這樣的日子,一直過了28天。摸不著頭腦的秦軍派遣間諜進入趙軍駐地偵察,趙奢以好飯食招待後把他放走。間諜把趙軍的情況報告給秦軍將領,秦將非常高興,放鬆了警惕。

趙奢等待的就是這一刻,在送走秦軍間諜以後,趙奢立即作出決定,集合部隊向西急進。僅兩日一夜即抵達距離閼與50裡的地方。在駐守武安的秦軍反應過來,趙奢巳領軍至閼與,如夢方醒的秦軍,慌忙調集兵力奔向閼與。

趙奢​立刻發兵萬人,搶佔了秦軍途中的北山制高點。果然,秦軍後至,爭奪北山不得上,擁擠于山下,陷入十分被動地位。趙軍利用有利地勢,居高臨下,俯擊秦軍,秦軍大敗,四散潰逃。閼與之圍隨之解除。

狹路相逢,真的是勇者勝嗎?我說不是!

閼與之戰趙奢行軍圖

趙奢雖回答趙王之時說:兩軍相遇勇猛者勝。可趙奢靠的是勇猛取勝嗎?根據史籍中的記載顯然不是,發兵30裡28天不動,以秦間諜之嘴麻痺秦軍,急行軍後面對後來的秦軍,利用地形半路設伏。其中每個細節都透露著趙奢作為將軍的智慧。

若論狹路相逢是否是勇者勝?其實更為準確描述應該是“狹路相逢智者勝”,或是勇敢而智慧的人生。

除了趙奢出兵救韓的故事以外,在蘇軾所寫的《艾子雜說》裡,還有一個狹路相逢的趣事,而這個趣事更多的核心表達出狹路相逢時智慧的閃亮。

狹路相逢,真的是勇者勝嗎?我說不是!

蘇軾雕塑

說是營丘有一位讀書人,性情不善變通,好拐彎抹角地詰難別人,幾乎沒有一次是說在理上的。有一天,他去拜訪艾子(信奉道家,為虛構人物),問道:"凡是大車底下,以及駱駝的脖子上,都繫著一個鈴鐺,這是什麼緣故呀?"

艾子回答說:"大車和駱駝物體很大,而且多在夜間行路,忽然在狹窄的道路上相逢了,就難以迴避,所以要借用鈴鐺的鳴聲使對方聽到,便於預先能夠迴避罷了。"此人一聽接著問道:"在佛塔的頂端,也裝設了鈴鐺,難道說佛塔也會夜間行路,要使用鈴鐺鳴聲互相避讓嗎?"

艾子搖搖頭回答說:"大凡鳥鵲多是依託高處作窠,撒下的糞便非常骯髒,所以塔上要繫上鈴鐺,用它驚嚇鳥鵲不去作窠呀。"這位讀書人不服氣說到:"那鷹鷂的尾巴上,也繫有小鈴鐺,哪有鳥鵲到鷹鷂尾巴上作窠的事呢?"

狹路相逢,真的是勇者勝嗎?我說不是!

思考的人

艾子大笑著說:您這個人太不知道變通事理啦!那鷹和隼捕捉食物時,有的追入樹林中,常被絛條絆住腳爪,在振動翅膀掙扎時,鈴聲響了,人們就可以跟隨著鈴聲去尋找它。"

此人仍不服地說:"我曾看到出殯送葬時,走在前面引路的挽郎拿著鈴鐺唱輓歌,我並沒去究問是什麼道理,今天才知道是怕樹枝絆住他的腳,以便讓人們循聲去找到他。"

艾子聽了這句話惱怒地回答說:"挽郎是給死者之導引送葬的人,因為死者生前好跟人出難題爭辯,所以才敲著鈴鐺讓他開心一下!"到了這裡讀書人再也無話可說。

狹路相逢,真的是勇者勝嗎?我說不是!

這個故事除了讀書人被諷刺以外,也能讀出哪怕是語言上的狹路相逢依然是智者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