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不合群

莊子說:“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大意為:虛懷若谷、淡泊恬適、清靜無為是萬物生存的根本。古來聖賢皆寂寞。在莊子看來,孤獨是萬物的根本,人也只有在孤獨之中,才能更好的感受生命,認識自己。原本道家所尊奉的人生哲理,套用在現代人的身上,便是獨處。其實,人這一生,不需要呼朋喚友,不需要推杯換盞,不需要太多朋友,獨處的的能力,才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01圈子不同,不必強融張愛玲的一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女人為了混入上流社會的圈子,和太太們一起打麻將,看到他們手上閃亮的鑽戒,談論著家裡的珠寶,看到自己手上寒酸的銅戒指,在一旁尷尬的說不上話。刻意迎合,始終是會露出馬腳的,每個圈子裡的插科打諢,往往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則蝙蝠的故事:他遇見鳥裝作是鳥,遇見獸裝作是獸,結果被兩邊排擠,並趕走了蝙蝠。而,蝙蝠只能在黑夜,偷偷的飛著。錢鍾書也戲說這個故事,蝙蝠應當遇見鳥裝作是獸,表示腳踏實地;遇見獸裝作是鳥,表示高超出世。和自己價值觀完全不一致的人混在一起並沒有多大的必要,做真實的自己,或許他們反而欣賞你的不同。而真正的圈子,是以生命的本色相交。孔子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真正的圈子,是以彼此的氣場相融,即使未來際遇不同,也依然保留當初的一份情與義。曾經不被主流音樂圈認可的周杰倫,後來用才華引領華語音樂潮流,那些曾經不認可他曲風的歌手,都漸漸走起了中國風。曾經不被電影圈看好的周星馳式“無厘頭”風格,後來在香港電影界頹廢之時力挽狂瀾,一次性拿了四座金像獎盃。
所以,圈子不同,不必強融。因為,存在感,從來不是別人給的。

聰明的人,不合群

02

不必從眾,活出自我

在勒龐的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有這樣一句話:“從眾心理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前幾年“愛國主義者”的抵制日貨。近幾年,被“套路貸”毀掉的年輕人。

大部分都是人云亦云不經思考的盲目從眾者,這是一場“群體的盲目狂歡。”

心理學中有個松毛蟲實驗,講的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如果你讓若干松毛蟲,在花盆邊緣首尾連成一圈,你就會發現,它們一隻跟著一隻往前爬,哪怕七天七夜都不停歇,直到精疲力竭盡數死去。其實,花盆中間就有足以讓它們飽腹的松葉,但一味合群的松毛蟲們,卻沒有任何一隻試圖改變路線。這也是所有盲目合群之人的可悲之處。

人生苦短,歲月無常。何必強求自己合群?

合群,是一個人融入到一群人之中,而往往融進去了,就再也找不到自己了。那是生命褻瀆的模糊,猶如,一葉障目不識世界。合群的人,放棄思考,也辜負了自己的人生。“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當你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不合群的真正意義。著名作家梭羅,在瓦爾登湖的木屋內,與世隔絕兩年,寫出了《瓦爾登湖》,以澄淨的文筆名垂文學史;喬布斯,卻憑藉著自己獨處時的思考,創立出了蘋果公司,每年銷量達數十億;文學大師錢鍾書,年少時恃才傲物,年老時醉心寫作,創造出了無數明珠般的作品;平庸的人往往喜好與人交往。對於他們而言,忍受別人要比挑戰自己來得容易。但聰明的人卻不願給自己找麻煩。他們寧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那比酒桌上的觥籌交錯要有意思的多。所以,不要害怕自己的不合群,會讓自己顯得格格不入。

擦掉身上被強貼的標籤,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綻放生命原本的光芒。

聰明的人,不合群

03

人生的根本,是懂得與自己的相處

我們學習了太多如何與人相處,卻忘記了最根本的一點,如何與自己相處。只有學會了如何與自己相處,才能保持身心的和諧。人是群居動物,人的一生不可能脫離他人而存在,而孤獨又是我們的常態。

莊子說:“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意思是,獨來獨往的人很少見,但正是因為他們少見,所以才最珍貴。楊絳先生就是這樣,獨處了大半輩子。她翻譯的《堂吉訶德》發行百萬冊;且102歲還出版了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她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因為,獨處,才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它讓人重新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讓人的精神重新迸發生機,也讓人在陷入低谷之時,教會人如何走出困境,做出更多的選擇。

人生曼妙的風景,更多的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