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人物系列之王衍: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這一生,我們一直都在做選擇題,有的關乎是非對錯,有的關乎利害得失,選對了,可能一世無憂,選錯了,可能萬劫不復。


今天的文章,我們寫一個在亂世中做選擇題的“高手”——王衍


王衍(256年—311年),字夷甫。琅邪郡臨沂縣(今山東臨沂北)人。西晉時期著名清談家,西晉末年重臣,司徒王戎堂弟。




魏晉人物系列之王衍: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1.選擇拒婚


《晉書》中曾記載:王衍年輕時,因其名聲在外,所以外戚楊駿想把女兒嫁給他,王衍卻以此為恥,假裝發狂才得以免除這門親事。


王衍沒有與當時炙手可熱的外戚楊駿(皇后之父)聯姻,反而娶了太子妃賈南風的親戚郭氏,乍一看來似乎於理不通,但是再一推想就會明白:和賈家相比,楊家在晉朝的根基並不深厚,不過是靠著依附皇室而獲得了一定的政治話語權。而楊駿本人又是一個威望不足、剛愎自用、優柔寡斷之輩,其人如此,其家可知!果然,後來楊駿在和賈南風爭權的過程中失敗,最後慘遭夷滅三族,而王衍靠著自己的謀身之術成功躲過一劫。


2.選擇清談


泰始八年,晉武帝司馬炎下詔命令百官舉薦可以安定邊疆的人才。王衍本來是很喜歡談論合縱連橫之術的,所以尚書盧欽舉薦他為遼東太守,但王衍沒有就任。從此以後,他不再談論世事,整日裡只是吟詠談玄而已。


那王衍都是怎麼談玄說理的呢?


《晉書》中記載: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更改,世號口中雌黃。


雌黃:即雞冠石,過去寫字用黃紙,寫錯了就用雌黃塗抹後重寫。這句話就是說,王衍每次談論玄理時,一發現自己所說的玄理前後矛盾,無法令人信服時,就隨口更改前言,所以世人稱他是口中雌黃,信口雌黃這個成語就是從這衍生出來的。


由上可見,王衍最初並不是一名談玄說理的名士,恰恰相反,他所感興趣的是具有積極入世思想的縱橫家那一套。可是,就像葉公好龍一樣,當王衍聽到有人因自己好縱橫之術,就要舉薦他去苦寒之地為國戍邊時,竟能馬上轉了性子,避席不言國家事,我輩已為“素心”人,從以前意氣風發的少年,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名高深莫測的清談家。可是就算變成清談家。他在和人講說義理時,還依然秉持著善變的本色,可以輕易地用自己的後語來否定自己的前言。


3.選擇退婚


《晉書》中記載王衍的女兒是愍懷太子司馬遹的妃子,司馬遹被賈后誣陷時。王衍擔心惹禍上身,於是上表請求解除婚約。


王衍此舉帶有明顯的明哲保身的色彩,而且據《晉書》中言,太子曾給其妻留下一封信,這封信是太子陳述自己被賈后誣陷的經過,言辭懇切,讀之令人泣下。按常理推之,太子妃應該會把這封信轉交給王衍,由其父代為轉奏給皇帝,而王衍極有可能憑藉其一貫“出色”的政治嗅覺,覺察到了這封信的危險信號,不僅沒有代為轉達,反而坐視太子遭難。


倒是他的女兒王慧鳳,在國破家亡後,面對強權惡勢力,沒有半分退縮,最後以一死來捍衛了皇室尊嚴和家族的體面。


4.狡兔三窟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使得整個國家風雨飄搖,朝不保夕。


而此時的王衍身負宰相重責,卻不考慮如何匡亂扶正,只想著如何保全自身。為了在紛繁變亂的局勢中,使自己及家族長久地生存下去,他精心設計了兩條退路。


當時,青州和荊州都是軍事重地,物產豐饒。因此,王衍對東海王司馬越說:“中原現在已經大亂,需要依靠各地有擔當的大臣,因此應該選擇文武兼備的人才去出任地方長官。”那他所謂的人才都是誰呢?果然是“內舉不避親”,他讓自己的兩個弟弟一個擔任荊州刺史,一個擔任青州刺史,並對二人說:“荊州有長江、漢水的堅固,青州有背靠大海的險要。你們兩個鎮守外地,而我留在京師,就可以稱得上是三窟了。”此舉一出,天下輿論譁然。


別人是化家為國,你王衍是以國為家,合著億兆黎民不過就是你們琅琊王氏閃亮登場前的幕布,用過即扔。王衍終於在幕布後露出了他的笑臉,是的,不只你們,包括京城裡那麼多王公大臣,也不過就是我手中的棋子,而且是棄子。而我和我背後的琅琊王氏才是笑到最後的人。


可是,王衍真的笑到最後了嗎?


5.終極選擇


永嘉五年三月,司馬越去世,王衍在拒絕眾人推舉他擔任元帥後,與眾人奉司馬越的棺槨還葬東海國。


四月,這支隊伍被石勒軍隊擊破。


石勒以西晉的舊事詢問王衍,王衍向他陳說了西晉敗亡的原因,並推說責任不在自己身上。王衍口才很好,說起話來非常引人入勝,石勒很欣賞他,同他談了很長時間。王衍還說自己本就不喜參與政事,只想避禍免災。為了能保全性命,他後來又把中華詞庫拿出來,開始讚美起石勒,並在當時華夷之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厚顏無恥地勸說石勒稱帝。


石勒也是一位有見識的英雄,聞後大怒說:“你聲名流佈天下,又從年輕時就被朝廷委以重任,歷任要職,怎麼能說自己沒有參與朝廷政事呢?天下弄成現在這個樣子,罪魁禍首隻有一個,那就是你。”雖然,石勒後來也有些心軟,畢竟王衍才情實在難得,但是一想到他的身份及其所作所為,最終還是讓手下人在半夜裡推倒牆壁把他壓死。


據說王衍臨死時,看著身邊的一眾大臣說:

“唉!我們即使不如古人,平時如果不崇尚浮華虛誕,勉力來匡扶天下,也不至於到今天的地步。”享年五十六歲。


6.追憶


話說王衍幼年時,曾去拜訪山濤,山濤見到他後,感嘆良久。等到王衍離開的時候,山濤目送他走出很遠,又感慨地對別人說:“不知道是哪位老婦人,竟然生出了這樣的兒子!然而誤盡天下老百姓的,未必就不是此人啊。”


這段話裡有兩層含義:一是誇讚,誇這孩子模樣好又對答如流;二是擔憂,越是這樣的人,如果長大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把國家帶上不歸路啊!山濤是當時名士,同時也曾擔任過朝廷的組織部長,看人不可謂不準,雖然我們無從得知,他參考的具體標準是什麼,但卻不得不承認,山巨源真的是目光如炬,有鑑才之明。


總結


王衍一生都在做選擇題,有的選項關乎是非,有的選項關乎得失,有的選項關乎自身利益最大化,有的選擇關乎家族的興旺發達,就是沒有一項是關乎國家的運祚綿長,百姓的生死存亡。


上帝說:你該有歡樂,或者你該有權力;你不可能兩者皆有。


作為當權者,居其位卻不思謀其事,只想著著謀人,謀家、謀身。


如果當政者也是這樣的人人為我,那你奈蒼生何?


可惜王衍將死之時才悟出自己不該以清談之舉,行治國之事。


王衍本可以選擇另一條路,去當一個名士,一位書法家,或者一名畫家,可是他偏偏選擇了走向政壇,也獲得了人人羨慕的權利,可惜羸弱的肩膀實在扛不起國之重器,最終誤了蒼生,也誤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