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市场繁荣背后的危机


一切都是因为疫情而起

口罩市场繁荣背后的危机

疯狂的口罩机,该冷一冷了。有人认为“口罩机”无疑成为今年自动化行业开局的爆点。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不仅仅是湖北省口罩匮乏,全国乃至全世界口罩资源也是非常紧缺,一时间“买不到口罩”成了热门的话题,以前的口罩是大家平时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可现在口罩却成了炙手可热的紧缺货,因为只有口罩才能挡住可怕的病毒的第一道防线。

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国口罩日最低生产量少于2000万只。稳定情形之下,中国口罩的生产力完全能够满足所需,但在当前的特定时代,即使日产上亿,也做不到人均一个。更何况抗疫前线有大量的医护人员和警务人员等。日消耗数量巨大。而且,新冠疫情的发生恰逢春节,许多厂房因节假日停产,复工困难,因此当下产能堪忧。

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口罩设备

由于疫情发生在春节年关,全国企业基本都已经放假,而病毒也在这个时候正式打开,做自动化的设备厂家纷纷都争着做口罩设备,不管是之前有做过的和一点经验都没有做的都参与进来,连中石油、五菱汽车、比亚迪、富士康等知名企业都投入了口罩生产线。

眼看大家做口罩生产线都觉得很容易,没有想到一点就是制造商忽略了年关,大部分员工已经放假,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据知情人爆料,广东某一家制造公司接了上千台的订单,当接到订单签订了合同时候,笑得乐不开怀,纷纷把员工全部从外地喊过来了大量生产口罩自动化设备。由于都是过年加疫情紧张时期,能够过来开工的人数不多,老板就发愁了,有了油盐酱醋却没有柴火生灶。这时候可怎么办?不但答应了客户同时收取了项目的50%订金,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做出来吧。

一星期、半个月时间就这样慢慢过去了,口罩机的配件已经脱销,这个时候某些供应商开始利用这个时候把配件物料的物价从原来的价格整整翻了5倍左右,利用疫情挣这个钱是千不该万不该的,可有些人偏偏如此,甚至有的供应商将合同毁约。

利益可以让人失去合约精神

奸商奸商所谓的无奸不商,最近做口罩机却让一群人伤了和气,原本以为客户才是上帝,没有想到疫情期间,物资短缺,供应商才是上帝。不交货,不退钱,还要求补差价,签了合同还能不交货还要求提价第一次遇见。这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界定与处理,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但是当事人的遭遇更应该讲诚信,履行契约精神,不管目前市值价格怎么样,总不能把货囤在自己家里然后继续涨价格。

另外,好多企业最初不是专业做这方面专业的设备,随着自身经验除外,大家都是从网络上面购买回来的资料图纸,而工程师直接按照该图纸进行生产,外形样子有了,差了台发动机,车子无法开走,结果就瘫在那了。以前的高傲,现在的低声下气,供应商毁约加价,客户追货,最终逼得自己走投无路,接下来啃不出去,当初拿回来的图纸以为就是能够顺利生产的,只能说一味追求利益,而不顾一切了。

现在终端客户也着急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就在2月29日晚上已经有人按耐不住,开车把门堵了,该终端客户告诉说厂家第一次做口罩机就敢接上千台订单,拿不到机器大家都损失惨重!只有每天顶住生产才是最终结果,甚至派上了武警值守协助厂家完成供货,可以看出如此着急!

口罩市场繁荣背后的危机

原材料价格翻倍惊人

口罩的生产没有太多技术壁垒,一台口罩机,备好原材料即可生产,哪怕机器是二手的,原料只是张纸,也能做出口罩来,但往往就是最简单的东西越容易出差错,所以这一点就是我们国人比较骄傲的地方也是比较容易失败的缺点。

实际上,专业技术和“半桶水技术”对口罩生产来说至关重要。开发一条无故障的生产线,成本虽然不高但多则也需要几十万,对小企业来说失败了就代表损失元气打伤。像此次跨界生产口罩的比亚迪、富士康、中石化等,虽然跨界,但他们各自本身就有满足口罩生产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无菌产房,省下了装修厂房的三个月时间,产出的口罩质量也比较令人放心。

有人认为,疫情下的口罩机生产让我们看到智能制造的未来,这也是智能制造本该有的样子;也有人说,疫情就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一位位扰乱市场的“倒爷”。

市场依然一片狂热,但终究会趋于理性和冷静。谁能尽早理性看待自身优势,量力而行,谁也许就能把握住下一个逆势上扬的拐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