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地動儀為何被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士:房樑吊塊肉都比它強

你還記得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嗎?

據報道,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5課不再收錄張衡地動儀的相關內容。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士: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事實上,在2018版課本中,“兩漢的科技和文化”課程的“課後活動”欄目仍明確提到了“東漢張衡發明創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器地動儀。”只是刪除了正文介紹。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士: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2018版初中歷史課本

而,2016版歷史課本卻顯示,在第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中,課程正文、“課後活動”和“知識拓展”中都沒有提到張衡與地動儀。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士: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2016版初中歷史課本

實際上,2010年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就選擇暫時拿掉了“張衡地動儀”這一知識環節。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士: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原歷史課本內容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從教科書刪除?

早在2010年11月28日,有網友在微博上發帖,稱:

“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那個國寶級的張衡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才造出來的,王振鐸(考古學家)根據古書描寫的196個字,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設計併發明瞭這個張衡地動儀。由於選進了教材,國人都以為是東漢貨色,事實上,那珠子掉不出來”。

這條微博在網上引發熱議,被轉發數萬次,評論近過萬條。

在大家感覺被騙的時候,其實原來的教科書中有提示到該地動儀乃複製品。只是許多人沒有注意到而已。

《後漢書》中記載的“驗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候風地動儀,其實早已失傳,沒有留下實物與圖樣,只留下一些簡略的文字記載。

1951年,王振鐸著手設計這臺卵狀體上含有8條飛龍的模型,即是在教科書中看到的地動儀。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士: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不過由於存在原理性錯誤,這個復原模型不能正常工作,一直受到中外科學家的質疑和否定。

舊人教版教材(2010年之前)介紹了張衡和他的地動儀。課文稱:“科學家張衡製造了一種儀器,能測定地震方向,叫做地動儀。這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方舟子就曾對此提出質疑,認為現代復原地動儀並不科學,古代地動儀的故事更是編造的。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士: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而早在宋朝,江少虞一文《宋朝事實類苑》提出質疑:“如嶺表兼海中洲渚頻動,居人以為常也。此儀可驗,則揚州之分,日日時時落丸也。”

意思是,山海一帶地震頻發,那東南揚州方向是不是要天天有銅丸掉下來?這樣說來,地動儀確實有諸多可疑之處。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士: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上世紀60年代,張衡地動儀就被美國、日本等國地震界的權威專家質疑。

日本專家關野雄在1972年就用精密計算方式否定了“直立杆原理”,他這一研究成果被國際地震學的專家所承認。

1984年,美國地震學權威專家博爾特院士更斬釘截鐵地說:“張衡地動儀模型工作原理模糊,模型簡陋粗糙。由於機械摩擦太大,降低了地動儀靈敏度,對地震的反應低於居民的敏感,其作用應予以質疑,而且利用銅丸的掉落方向來確定震中也是不確定的。”

不僅如此,我們的老師也早就質疑張衡發明地動儀。在北京某初級中學教歷史的韓老師說,他們一般不會刻意向學生說明歷史課本圖片上的地動儀是原物還是復原模型。他介紹地動儀時,只會跟學生講“裡面有機關,發生地震就能感受到,珠子就會掉下來”。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士: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除此之外,中國科學家們也質疑聲不斷。中國地震學奠基人、中科院士傅承義曾當著王振鐸的面說:“房梁下吊塊肉都比它強”。

正因為學術界對“張衡發明地動儀”一事的真實性爭議較大,所以教育部早於2010年暫時刪除了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有關地動儀的內容。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士: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

儘管質疑聲不斷,我們仍不可否認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至於它的科學性還有待後人進一步去驗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