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和日語有大量發音相似,還有文言文相似,歷史上有什麼關聯?

吉瑞wang


閩南語和日語發音比較相似,我覺得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吧:

  1、公元4世紀,漢字系統引入日本,日本跟著中國人學習系統漢字。

  2、日本發明“萬葉假名”,雖然忽略了漢字的本義,但是用漢字的發音來標記的。

  3、由於日語引入漢語主要是在隋唐時期,漢語官方方言是河洛,而河洛最完整的保存是現在的臺灣人。因此,在一些日語口語中,許多單詞的發音與臺語完全相同。

日語和漢語雖然說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完全是屬於兩個語系,我們在學習時候千萬不要因為其中的漢字就望文生義。


睡著的帥哥


閩南語是古漢語,硬要說相像我個人覺的勉強

其實東亞各國語言,哪怕是方言都有很多相像之處,

我是閩南人,但家裡長輩是廣州人、所以也會說廣州話。

硬要說閩南話和日語像的話,也可以理解,畢竟閩南語是唐朝的官話,但日語發展到今天,雖然不能說完全去中國化、但受其它外來文化影響和自我民族文化。要說閩南人學日語容易的話,我覺得還是太牽強!(我還聽過江西人說他們家鄉話和日本很像呢=.=)

廣州話也一樣,有些字詞發音,你說它像吧?也對,但又不全一樣。

日語就是日語,它有自己的一套發音規則。學日語的時候就把它當一門語言在學,不要想和什麼像不像的,培養日文的語感和節奏才能學好。(就像學英文,我從來沒見過用中文諧音“學”英文的人能把英文學好!!)


扎心電影


1.閩語和日語的相同之處:漢字圈的年輪語言。

第一層:核心基礎詞彙,

閩語=孫吳漢語;日語=倭語,

倭語部分詞彙、地名字音來自孫吳漢語/樂浪漢語(「香」「良」肯定來自孫吳漢語)。

閩南語:長(很長),重(很重),張(張開),姓氏「陳、許、鄭」

日語:香(ka,香味),鏡(kaga-mi),境(kagi-ri),良(ra,地名:奈良-nara等)

第二層:南朝金陵通語,

閩南語:長(長老),重(重寫),張(張姓),姓氏「張、楊、邱」,「佛」「和尚」「相思」

日語:香(kyō,香車),「佛」「和尚(wa jyō)」「紅蓮」

第三層:唐代長安通語,

閩南語:文讀,「美人(bi jin)」

日語:文讀,「美人(bi jin)」

第四層:宋代汴梁官話 & 南宋臨安吳語,

閩南語:「少年(siau lian)」

日語:「杏子(an zu)」

閩語&日語,是漢字圈的年輪語言。

孫吳閩人也好,東洋倭人也好,由於隔絕於中原的地理環境,

他們沉醉於南朝的佛偈,大唐的書音,宋代之後出現了神佛習合與航海文化的大爆發。

2.閩南語與文言文

閩語

以下選段摘自《福建人》雜誌第14期鄭琦琦

易中天談福建方言時談到:如果如贛語像刀,客家話像圈子,那麼閩語就像是石頭,而且是活化石。

閩語的形態是很古老的,老得有時候你會覺得福建人說話簡直就是在說古漢語:你叫汝,他叫伊,吃叫食,走叫行,臉叫面,黑叫烏,鍋叫鼎,繩叫索,翅膀叫翼,圖章叫印,房子叫厝,棉襖叫裘。當兩個福建人相互詢問“食糜未”(喝過粥沒有)或“有佇無”(在不在家)時,你會不會覺得自己進了時間隧道?

閩語中以極具代表性的閩南語為例:

閩南語保留了很多古漢語的精髓,尤其是唐宋時期的語音、詞彙,而且它曾經還是唐朝通用的官方語言,這是國內外語言學者普遍認同的觀點。

據學者考證,唐朝“安史之亂”時期,部分中原人為了避難,逃到閩南一帶定居,唐朝官話在當地推廣開來。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原地區的語言產生了翻天覆地的異變,而閩南地帶一直保持著相對封閉的狀態,當地普遍使用的唐朝官話並沒有發生太多變化,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現在的閩南語。而福建其他地區方言的情況也與此類似,大都是因為交通阻隔,受到外界影響較小,保留了自古傳承下來的特色發音。例如古漢語中的“入聲”,在普通話中已經消亡,現在只有在方言中才能聽到。

所以你用閩南語的讀法來讀古詩也是通順的,甚至有的古詩用普通話讀不出押韻但是閩南語卻可以。





猴孩子王


1:有史為證的,日本最早在東漢初年開始與中國有往來。

2:隋唐朝時期特別是唐朝時,日本頻繁向中國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和留學生,全方位的學習中國文化包括文字,日本文字就是在那個時期參照漢字創造的。唐朝民間也有一些人東渡日本,比如大和尚鑑真就是傑出代表。

3:福建大部在隋唐朝時期還是一片蠻荒之地,唐高宗武則天時期才派大軍降服當地部落,遷徙中原人口前往開發王化。

4:元世祖忽必烈曾兩次派大軍渡海征討日本,結果都以失敗告終,而征討軍隊中有大量的漢人,這些人後來有許多日本俘虜並最終留在了日本。

5:明朝中期開始海盜倭寇橫行沿海,這些海盜倭寇據考證有許多是東南沿海包括閩浙的漁民或窮苦百姓,這些人甚至在日本都有很大影響力,甚至在日本還有根據地,與日本強藩勢力勾結長期駐紮日本,比如王直、鄭芝龍等。

6:綜合上述,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閩南語有些發音為何與日語相似也與文言文相似。


南公懿


大家好,我是阿梅,很高興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由於閩南語保留了不少古音,而日語的漢字讀音多是在中國 南朝至明朝等時從中國傳入,所以有不少漢字兩者的發音很像。例如“世界”一詞,閩南語念sè-kài,日語念セカイ(sekai),發音接近。人們通常認為,在中國文字傳入日本前,日本人沒有自己的文字體系。日語源於阿爾泰語系,與古老的土耳其語、蒙古語、朝鮮語和建立中國清朝的滿族人的早期語言,屬同一語系。

漢字標記日本語音的方法對日本古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方法很快由從大陸到日本列島去的移民傳入日本,在幾個世紀裡被日本人採用,在某種意義上成為日本文化中的一種時代標誌。:

1、公元4世紀,漢字系統引入日本,日本跟著中國人學習系統漢字。

2、日本發明“萬葉假名”,雖然忽略了漢字的本義,但是用漢字的發音來標記的。

3、由於日語引入漢語主要是在隋唐時期,漢語官方方言是河洛,而河洛最完整的保存是現在的臺灣人。因此,在一些日語口語中,許多單詞的發音與臺語完全相同。

謝謝,我的回答完畢,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羽騏寶


閩南語據傳起源於黃河、洛水流域,在西晉時期、唐朝、北宋遷移至福建南部,發祥於福建泉州。閩南語的發音與古音接近,是由於閩南語的形成來自中原地區大規模的移民流入,而之後中國幾次被遊牧民族統治都是從北方入侵,統治中心也在北方,而南方由於山河阻隔,語言受到的衝擊較少,在語音方面基本沒有外族語言的融入,所以閩南話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古漢語的發音與聲調。在閩南話中,子音(聲母)是直接繼承上古中原語的聲母系統,並且還保留著七聲八調。\r

日本在公元3世紀以前是隻有語言沒有文字的。直到公元3世紀初期,也就是中國西晉時期,漢字傳入日本,這才給日本文字發展帶來轉機。但兩國存在文化差異,直接使用漢字並不現實,於是日本人想出了稱之為“假名”的方法,即忽略漢字原有的字意,利用漢字的音和訓標記日語的方法。所以日語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我們的古音。\r

閩南話和日語都源自西晉時期中原古音的流入,並且在之後沒有受到太多其他語言的汙染,所以閩南話和日語都與古代的文言文更為接近。




筱君929


這個問題說起來是源遠流長的,需要追根溯源。在古代,尤其是唐朝,中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迅猛,國力很強,大唐李氏開創了盛世,一直到清朝康熙乾隆兩朝,雖然中間經歷了宋元略顯低迷,但整體國家實力依然是屹立東方的大國形象。因此中國先進的文化對周邊國家的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特別是文字方面,古朝鮮,古越南,古日本等小國很長時間裡都和中國一樣使用漢字。尤其日本受到的影響最大,在沒有漢字之前,日本是沒有本國固定文字的。

日本人最初認識漢字是在印章,銅鏡,兵器上,到了公元4世紀,漢字體系大量傳入日本,當時向日本傳授漢字的是朝鮮人,後來,日本很多人東渡,直接向中國人學習漢字。到了8世紀,日本人發明了”萬葉假名”,即忽略漢字原有的字意,利用漢字的音標來標記日語,”萬葉假名”的發明是日語”中為和用”的里程碑,從那開始,日本開始有了自己的文字。

但是漢字的影響畢竟是根深蒂固,尤其在古代書面語言上,即文言文,還是無法被替代,所以直到現在,日語裡不僅有大量漢字存在,還有中國成語甚至詩詞的文化傳承。不管他們怎麼折中,都無法抹去中國文化在日本文化發展中打下的烙印。

這也是今年疫情爆發時,日本向中國贈送援助物資時,會出現”山川異域,日月同天”,”何曰無裳,與子同袍”等中國唐詩及詩經之詩的原因,不是他們多麼熱愛中國文化,而是中國文化早就滲透到了他們的文化血液中,是無法剝離的。

文化上是這樣,在口語中就更是這樣了,之所以日語發音與閩南語相似,是因為日本引進大量漢語是隋唐時期,當時中國的語言以河洛話為主,而保存河洛話最完整的就是現在的閩南話。

綜上所述,漢語與日語雖然是兩種語言體系,但根脈幾乎是同一條,因此才有了日語與閩南語發音相似,文言文也相似。



霜扣兒


中國和日本隔海相望。在漫長的歷史中,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頻繁。現代日本文化對中國的現代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在相對遙遠的古代,卻恰恰相反。 中國古代由於其先進的文化,特別是在寫作方面,對周邊國家的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古代朝鮮,古代越南和古代日本與中國同時使用漢字。雖然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家取消了漢字,但日語中仍有大量的漢字。可以說沒有漢字就沒有今天的日語。 正是因為日語中有大量的漢字,所以日語的出現與漢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事實上,在將漢字引入日本之前,日本並沒有自己固有的文本,這是大多數語言學家的共識。雖然日本聲稱在將漢字引入日本之前,日本也有所謂的“歷史文字”。然而,根據研究,這種所謂的“歷史文字”無非就是平安時代的發音系統。
古代日本人第一次看到的漢字是在印章,銅鏡,武器和其他物體上的簡單字。公元4世紀,漢字系統開始大量引入日本。最初向日本人教漢語的人不是中國人,而是更接近日本的韓國人。根據日本《古事記》,在應神天皇時代,百濟學者王仁東渡日本獻《論語》和《千字文》。後來,日本人跳過韓國人,直接從中國人那裡系統地學習漢字。

到了8世紀末,日本人發明了“萬葉假名”,忽略了漢字的本義,並用漢字的發音來標記日語的方法“萬葉假名”。 “萬葉假名”的發明是日語的里程碑。之後,日語中的漢字精簡有序地進行。所以現在我們會看到漢字和中文漢字之間存在很多差異。例如,“本”表示日語中的“書”,“新聞”表示“報紙”。
我們都知道語言是分口頭和書面的。在書面語言中,古代日語與日語完全相同,尤其是古典漢語。早期的日本文學,如大和奈良的《古事記》,《日本書紀》,《風土記》也應用了很多漢字。《古事記》的前言幾乎用中文寫成,正文部分用中文編寫。 “當天地首次發射時,高天元的眾神成為眾神之神,眾神之神。
要知道《古事記》是日本的第一部文學作品,其中包含古代日本神話,傳說,歌曲,歷史故事等。在這樣一個重要文件的前言中,漢字的使用被記錄下來,可以看出漢字對新日本人的影響有多大。 《古事記》除了在序言中使用漢字外,文中還出現了大量的漢語成語和諺語。
雖然它是用中文版寫的,但它仍然沒有涵蓋漢字對日語產生巨大影響的事實。 根據語言學家的劃分,日語屬於阿爾泰語系(有些學者認為日語不屬於任何語系)。 因此,日語和漢語在語法上有明顯的區別。在日語中,對象和補語在謂詞前面,謂詞在最後。但這並不妨礙英語口語和漢語口語之間的聯繫。現代日語的口語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
例如,日語中使用的漢字是繁體中文字符。 另外,由於日語引入漢語主要是在隋唐時期,漢語官方方言是河洛,而河洛最完整的保存是現在的臺灣人。因此,在一些日語口語中,許多單詞的發音與臺語完全相同

普加喬夫


在明朝有很多閩南商人盤踞在日本,作為日本軍閥的背後金主,也有很多閩南的僧人去日本傳揚佛法開宗收徒。肯定會影響日本啦


城會玩PLAYCOOL


可能千多年前中國大陸為戰事而過日本去安家發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