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與小龍女的傳說

龜山位於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老子山鎮西南,與盱眙接壤。村落因山得名,山因形若巨龜浮於水面而得名龜山。



龜山與小龍女的傳說

老子山鎮龜山古村叢林掩映、“石景”錯落有致,不似城市繁華喧鬧,這裡有一份遺失許久的靜謐與溫婉。

漫步在村內的古道,一抬手一轉頭都像是與古人擦肩、對視。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石頭彷彿都是帶了生命一樣。觸摸那片石牆,想著千年前是不是也有一個人跟我這般觸摸著它?

龜山與小龍女的傳說


龜山與小龍女的傳說


龜山與小龍女的傳說


龜山與小龍女的傳說


龜山與小龍女的傳說


龜山與小龍女的傳說


龜山與小龍女的傳說


龜山,面積約1平方公里,因其水環四周,又形似臥龜狀,故名龜山。我國四大水系瀆廟之一的,淮瀆廟就建在此山之巔,又傳大禹治淮時曾在此設立指揮部歷史上有諸多考古者到此考察過,龜山由此聲譽海內外。提起龜山,當地流傳著一個動人的神話故事。相傳很久以前,老子山的龜山本是洪澤湖裡-數千年的雄性大烏龜,一天深夜,洪澤湖上空突然雷電閃鳴,使烏龜萌發了春情,思念起好久未見的戀人即東海龍王的小女兒小龍女。它趁著夜色偷偷的游到東海與小龍女幽會,相見時卿卿我我,互訴衷腸,難離難分。烏龜與小龍女約會之事不料被東海老龍王發現,龍顏大怒,立即派蝦兵蟹將對烏龜進行一頓毒打,致其遍體鱗傷。龍王鄙視道;烏龜家族歷代是我龍家的奴僕,哪有與我龍家金枝玉葉通婚之理,真是賴-想吃天鵝肉。說完後令打手將烏龜趕出龍庭門外。小龍女見此狀奮力反抗,誓言非嫁給烏龜不可,並且以死相逼父王。龍王見小龍女如此堅定鍾愛烏龜,無奈之下當著烏龜小龍女的面假腥腥地承諾答應了這門婚事,隨後提出一個條件,要求烏龜回家準備數日,等備好彩禮嫁妝後再擇日來東海娶親。烏龜信以為真,支撐著傷痕累累的身軀趁著黎明前的夜色開始回返洪澤湖。烏龜離開東海後,老龍王立即與天庭雷公謀劃毒計,暗使雷公監視烏龜行蹤,使法停降大雨,讓所有的溝河水系乾枯,然後數日烈日高照,致烏龜死於途中。烏龜懷著慶幸之情,趁著大雨未停水位尚高返回,當臨近洪澤湖時,忽然天空烏雲消散,溝河水系水位陡降,它意識到已中了老龍王的毒計,只有拼命地向洪澤湖游去,但最終因水系迅猛枯竭,烏龜遊至淮河與洪澤湖交匯處,也就是今老子山境內湖面,再也無法前行。數日烈日高照後,烏龜倍受煎熬。老龍王見烏龜未死,隨即請來仙家張果老登上龜背,在龜背上載下一棵神樹即銀杏樹。銀杏樹根系遇到了龜血日扎數米,莖長數丈,神樹根系穿透了烏龜的心臟,將其固定在湖面上。烏龜在最後時刻仍不忘小龍女,朝著東海的方向呼喊,以示訣別,不過多日,痴情的烏龜變成了湖中的一座山。東海小龍女得知自己的郎君烏龜被父王使計害死後,悲痛欲絕,衝破龍庭層層阻擾,執著來到洪澤湖上空俯視緬懷已變成青山的烏龜,後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都是如此,傳說這天龜山上空都會天降細雨,細雨是東海小龍女思念戀人的眼淚。千年來龜山山清水秀,唯獨那棵銀杏樹被小龍女的眼淚醃死,至今朽木猶存。

下龜山位於洪澤縣老子山鎮南約7公里處,因其形如龜,名龜山,又叫下龜山。位於淮河之濱,三面石壁臨湖,一面與陸地相連,形如一隻巨龜,匐伏在淮河出口入湖處,是淮運分流的天然魚嘴。距洪澤縣城西南約80華里。相傳大禹治水,三至桐柏,獲淮渦水神巫支祁,並將其鎖於龜山之足,淮水始安。這座頗具傳奇色彩的土山,雖不大,但自唐至清卻一直是文人薈萃、僧侶膜拜之勝境,大詩人蘇軾也曾在此流連忘返。
漢晉時,龜山曾為縣治,由於它臨於天險淮水,歷史多為用兵之地。故龜山又稱軍山。唐宋時龜山有靈慧塔,山麓廟宇連綿,殿閣雄偉,有淮瀆神象、大鐵佛、五百鎏金鐵羅漢等。可惜毀於戰火。龜山孤峰峙立,磔主中流,登山縱目,千里長淮,八方煙雨,盡收眼底。古代名人多來此遊覽吟詠。宋米芾有“龜山寺晚鐘”詩句:“危峰高聳接雲樓,落霞映照夕陽村”,別具一番新意。宋代高麗使臣樸寅亮曾到龜山一遊,並作《過龜山》詩一首。詩曰:“巖巖峻石疊成山,下著珠一水環。塔影倒垂淮浪底,鐘聲遙落碧雲間。門前客棹洪濤急,竹裡僧棋白日閒。一幸勝遊堪惜景,故留詩句約重還。”由此可見當年龜山的繁盛情景。據說,古時候,這塊彈丸之地,城池眾多,寺廟林立、香火鼎盛,蘇東坡《龜山》詩中就有過“木魚呼客振林莽”的描述。歷史上,在這裡築城的有“魏武城”、“項王城”、“小兒城”等;寺廟有淮瀆廟、安淮寺等等。據碑文記載,淮瀆廟在北宋天禧年間就建成了,明嘉靖年間再次大興土木重修該廟,規模宏大,光鐵羅漢就有五百尊。安淮寺則建於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傳說,這一年治水總督麟慶率眾考察淮水,登上龜山舉目遠眺時,發現水中有一若隱若現的怪物,經人打撈,撈上了二十尊鐵羅漢,他認定水患源於此,便選區出一個適中位置,建了這座淮安寺,為安定淮水,把鐵羅漢放在裡面。有名的支祁井就在下龜山西南腳,百姓又稱為水母井。傳說水怪巫支祁就被鎖在裡面,南宋詩人張禧寫詩道;“長淮日夜赴東溟,千里龜一抹青,神禹尚疑疏鑿在,支邪空鎖雲腥。”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來看過支邪井內水怪,當翻開井蓋時,只見水面翻滾,水怪揚言要吃人,嚇得乾隆魂飛魄散,趕緊合攏井蓋。隨著時代的變遷,下龜山上寺廟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了。如今,龜山上尚存有兩塊殘碑、一棵枯白果樹和一口枯井。但這座山自然風貌和古剎遺蹟仍在吸引著好奇的遊客。


《山海經》說:“水獸好為害,禹鎖于軍山之下,其名曰無支奇(無支祁)”、“其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輕利倏忽”。大禹治淮時,巫支祁做惡被其擊敗,鎖於淮井之中。具體地點,《太平廣記》傳說是在淮陰之龜山足下。

宋代《太平廣記》引用的《戎幕閒談》:“禹理水,三至桐柏山。驚風走雷,石號木嗚,五伯擁川,天老肅兵,功不能興。禹怒,召集百靈,授命夔龍,桐柏等山君長稽首請命。禹因囚鴻蒙氏、章商氏、兜盧氏、犁婁氏,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隰之遠近。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驅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禹授之童律,不能制;授之烏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鴟脾、桓胡、木魅水靈、山襖石怪,奔走聚繞,以數千載,庚辰以戟逐去。頸鎖大索,鼻穿金鈴,徙淮陰龜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此段引文前又有記,略雲:唐代永泰中,楚中刺史李湯,聞人見龜山下水中有大鐵鎖,乃以人牛曳出之。剎時風濤陡作,有一獸形如猿猴,高五丈許,白首長鬚,雪牙金爪,闖然上岸,張目若電,顧視人群,欲發狂怒。觀者畏而奔走,獸亦徐徐引鎖曳牛入水去。當時李湯與楚州知名之士,皆錯諤不知其由。此後,又有李公佐訪古東吳,泛洞庭,登包山,入靈洞,探仙書,得《古嶽瀆經》第八卷,乃得其故。與李公佐同時之李肇已所著《唐國史補》中記“淮水無支奇”雲:“楚州有漁人,忽於淮中釣得古鐵鎖,挽之不絕,以告官。刺史李陽大集人力引之。鎖窮,有青獼猴躍出水,覆沒而逝。”刺史李陽者,即李湯。《山海經》一書中,也有相關記載:“水獸好為害,禹鎖于軍山之下,其名曰無支奇(無支祁)。

無支祁是中國著名神話人物孫悟空的原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