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 樣 之 問

南灣村位於太行大峽谷內,群山拱翠,流水碧潭,村民分散居住在露水河兩岸及峽谷中。走進村裡,如同走進了石頭世界。小街是用石頭鋪的,院牆是用石頭壘的,房子是用石頭建的。因古時山道崎嶇險峻,這裡交通運輸不便,居民便就地取材,開採山石,用石頭建造房屋。特殊的居住環境,無奈的生存選擇,恰成就了今天林州市的一個“國家級傳統保護村落”“國家級最美鄉村”。

拾級而上,經過兩條巷子,來到一處宅院。門口的牌子提示我們,這裡是“縣委書記的好榜樣”“四有書記”谷文昌的出生地。和村子裡的其他人家一樣,上房、東西廈房也都是方石壘砌。院內除了石磨、石桌、石凳外,還擺放了幾十個小凳子。我們每人找個凳子坐下,聽講解員介紹谷文昌的生平事蹟。

出生於1915年的谷文昌,小時曾逃荒求乞,稍長當長工,學打石,之後加入革命隊伍,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1949年隨軍南下到福建東山。在異鄉為當地社會主義建設奮鬥了30餘年。

聽完講述,我們挨房間看了牆上或櫃中的一張張黑白照片。邊看邊追憶谷文昌當年在東山的創業史,思索他何以使當地百姓每逢清明、春節等傳統節日都“先祭谷公,後拜祖宗”?

一撥又一撥前來學習的人絡繹不絕,村外路邊又有幾輛大巴車在停靠。來自四面的人帶著崇敬而來,也都會如我般帶著崇拜而走向八方吧……

榜 樣 之 問


又見如虹長堤,又見如黛青山,你拋卻一生名利,只為百姓夢圓……最近,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正播放電視劇《谷文昌》,一下子使我想起了兩年前的那段經歷,也使不太愛追劇的我,一集不落地被劇情牽著,成了忠實的粉絲。

其實,想看這個劇目的一個原因,就是兩年前我在紅旗渠幹部學院學習時,曾到過石板巖鎮郭家莊南灣自然村。當年看到的圖片資料、聽到的介紹畢竟不夠立體豐滿,我想更詳細地瞭解,谷文昌到底是怎樣煉成“最美奮鬥者”的。

做過石匠的谷文昌,深知民眾疾苦,既有為民造福的願望,更有著堅如磐石的意志。在任組織部長時,為使東山4700餘名被國民黨抓走的壯丁家屬摘掉“敵偽家屬”的帽子,他想方設法,努力爭取,堅持不懈,最終使他們在政治上獲得了平等,團結凝聚了十萬民心。

東山島風沙成災。有田無法種,種了無收成。居民深受其害,很多人患上紅眼病,甚至失明。不少人為尋找生路,扶老攜幼外出討飯。解放了的群眾依然愁吃愁穿,使谷文昌寢食難安。

他下定決心,要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的鬥爭。他倔強而又堅強地說:如果我們不為民造福,黨要我們到這裡來幹什麼?他以“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的決心,開始了與風沙的搏鬥。

一年四季,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基層苦幹。從1958年開始,他親任指揮,身先士卒,試驗了上百種樹種,終於找到了適宜樹種。可種下的20萬株木麻黃卻因一場倒春寒幾近死亡。他說,這點困難能嚇倒我們嗎?失敗了不洩氣,跌倒了重新爬起來。改天換地的號角再次吹響……

有志者事竟成!14年的血汗付出,終於完成了造林8萬餘畝,綠化400多座小山丘、3萬多畝荒沙灘,築起了141公里海岸線“綠色長城”。14年的矢志不渝,他與群眾苦幹實幹,把一個荒島變成了一個寶島,把東山變成了綠樹成蔭、瓜果遍地的米糧川。

電視劇豐富了我對谷文昌的認知,一個有血有肉的榜樣形象在我的心中愈加巍然。誰說流水無意、歲月無痕,且傾聽山的訴說、海的呼喚……

榜 樣 之 問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與谷文昌一南一北、一樣鞠躬盡瘁、在治沙戰場上拼搏的,還有1962年到豫東蘭考縣任縣委書記、同樣是“最美奮鬥者”的焦裕祿。

李雪健主演的電影《焦裕祿》,曾是1990年的中國電影扛鼎之作。最難忘的場景是,焦裕祿晚上辦公時,為減緩疼痛,他總是找鋼筆、筷子、雞毛撣等硬物頂住肝部。時間長了,他坐的藤椅右邊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當年我們被提醒,進場時要帶上毛巾,毛巾真的派上了用場。全場持續的抽泣聲,無疑在生動證明著人物與故事的極大感染力。

面對蘭考的風沙,焦裕祿提出造林固沙、育苗固沙、翻淤壓沙。每當風沙量最大的時候,也是他帶頭下去查風口、探沙流的時候。幹起活來,他忘了辛勞,忘了病痛,心中只有黨的重託、群眾的利益、自己的責任。

在遇到挫折時,焦裕祿說,蘭考這塊地方,是同志們用鮮血換來的。先烈們並沒有因為蘭考人窮災大,就把他讓給敵人,難道我們就不能在這裡戰勝災害?

蘭考的475天,是他排除萬難、敢教日月換新天的475天。憑著頑強的意志,他帶領群眾將泡桐種滿了蘭考大地,硬是把沙丘變成了沃野,為蘭考人民建起了一座真正的“綠色銀行”。

綠色紮了根,泡桐根深葉茂。

他的精神也紮了根,影響千人萬人。

榜 樣 之 問


“最美奮鬥者”是怎樣煉成的?發自內心的相似反問,是他們牢記初心使命的鏗鏘回答;不畏艱難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是他們視群眾利益至上的英雄壯舉。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一排排木麻黃、一棵棵泡桐,是他們永遠寫在大地上迎風舞動的詩行;一聲谷公,一聲焦桐,是生活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群眾對他們最真摯最長情的懷念!

有兩篇曾被新華社全文播發的長篇通訊,光耀史冊,堪稱異曲同工,文中雙璧,那就是2003年張全景採寫的《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的縣委書記——谷文昌》、1966年穆青與他人合寫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文章合為時而著、為榜樣而歌。他們是歷史的天空中閃爍的明星,一股浩然英雄氣,在中華大地上馳騁縱橫。

文章千古秀,榜樣萬人效。不管是在南國奮戰的谷文昌,也不管是在中原奮鬥的焦裕祿,他們的偉大靈魂一樣如天空般高遠、似大海般遼闊,其綻放的光芒已將無數的心靈照亮。

榜 樣 之 問


困難面前,體現責任;國難當頭,見證擔當。災難檢驗出國人的意志和靈魂。面對新冠肺炎肆虐,已八旬高齡的鐘南山院士挺身而出,直奔武漢。他說:“醫院是戰場,作為戰士,我們不衝上去誰上去?”。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數萬名醫務人員義無反顧,慷慨奔赴武漢,捨生忘死,大愛無疆。“逆行”成為今年最美麗最豪邁的姿態。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安徽“快遞小哥”組團無償獻血。他們說,我們出不了錢,也出不了力,就出點“血”吧;白衣戰士為方便施救,毫不猶豫剪去她們鍾愛的秀髮,工作一天,脫下防護服,衣服已溼透了。他們說,為了戰勝病魔,我們不惜犧牲生命,出點汗算什麼。

感人的事蹟樁樁件件。不眠不休的建設者,10天建成一座火神山醫院;一位百歲老兵特地換上軍裝,為國家捐出2000元積蓄;一位堅守抗疫崗位的大爺,風雪中,幾乎被淋成雪人;無數的“紅馬甲”如點點星光,閃耀於社區、鄉村、路口、卡點。

黨旗獵獵,戰鼓聲聲;奉獻自強,全民皆兵!一個多月的犧牲和苦戰,我們終於迎來了勝利的曙光,一個花兒競相開放、青草起伏盪漾的春天已迎面撲來……

榜 樣 之 問


我不僅想起了又一位好榜樣雷鋒之問: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

馮清利,宜陽縣白楊鎮人,文藝工作者,洛陽市作家協會會員,散文《錦屏湖在等你》《三訪紅旗渠》《烏鎮印象》《向北望,向南望》先後刋發於《洛陽日報》和“學習強國”河南學習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