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行動》區區150人的雜牌軍,怎麼會有如此恐怖的戰鬥力?

用戶5547775963


呵呵、呵呵、“區區150人的雜牌軍”?!這150人有槍有炮,有裝甲重裝備,這沒啥,湊巧弄到批血鑽,湊巧被國際不良勢力看中可利用,都可以搞到一筆鉅款,在軍火黑市這樣武裝起來。可是蛟龍特戰隊開戰,人家炮兵迅速展開,並且首發就精確命中,這種專業素質,我軍國內炮兵部隊有多少能拍胸脯說自己能保證首發命中?有多少能拍胸脯說自己實戰能保證首發命中?



這種受到突襲,可以迅速展開,並保證首發精確命中的炮兵並隊,放到我軍部隊裡來,當然也不能說可以技壓群雄,頂尖的出類拔萃,但說一聲精銳部隊,絕對沒問題。而後其指揮官,通過圖上作業指揮,就可以準確調動火力轉移,調度部隊作戰方向,這說明什麼?說明該部隊提前已經做好守備地區地圖準確標識,火力佈置完善,指揮官水平在線,指揮上下通達順暢,部隊執行能力高效到位,這就是一個合成強化裝備的加強連級單位,請問,這個級別的強連級戰術單位,按其表現,放到那個國家的軍隊裡,水平會不合格?!所以這部電影對於有軍事常識的人來說,奇怪的是蛟龍小隊居然沒有全軍覆沒?

從八十年代開始,各種表現軍事素材的文藝作品,一直在強化一個固定概念:“特種部隊”,這種部隊,這種部隊裡的人,已經被神話了,似乎無所不能,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沒錯,選拔身體素質和腦力水平超乎常人的人,通過變態刻苦的訓練強化其各方面素質,各種專業技能培訓到近乎入道的水準,確實有很多軍事任務只有這樣的人才有機會完成,可是要清楚一件事,這樣的兵王同樣還是一個人,還在人的範疇之內,在軍事概念上,也依舊標識為“輕步兵”,他確實較普通步兵更加機敏,更有戰場嗅覺和有更多已經訓練成本能的戰場反應,在面對受攻擊時更不容易受傷害,以及受傷害耐受力遠高於常人,但並不意味著他不會被一顆莫名其妙的流彈打死,也不意味他不會被泥石流無意裹夾而來的地雷炸死,他們在執行特種任務時,最大的依仗根本不是他們各種過人的素質和技能,而是全方位的情報支援,近乎單方透明的情報支援下,以有心算無心,打對方一個冷不防,快進快出,讓對方來不及反應,利用戰場時間差來行動,才是特種行動的王道,靠素質過硬去硬莽,所謂的特種兵,他就是精銳一些的步兵,扛不住機槍壓制,火炮覆蓋一樣團滅。
按紅海行動裡的150人所謂雜牌,不會是非洲軍隊的水平,非洲軍隊除以前南非部隊可以玩炮兵曲射火力打擊外,餘者能像李雲龍的二營長一樣,能把直瞄火力玩好的都不多,所以這因該是一支打老了仗的精銳僱傭兵水平的部隊,蛟龍小隊訓練再出色,實戰機會是比不過人家的,所以只能當電影看個熱鬧,別去細究,影視作品要經得起細究的太麻煩。真正雜牌武裝,沒重火力、沒裝甲武裝,要是在自己熟悉的村莊裡,都夠八個特種兵喝一壺的,偷襲還有很大機會,強攻一個不巧,照樣團滅!


李三萬的三萬裡


在軍事模擬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公式——蘭開斯特方程。

一戰時期,英國數學家蘭開斯特和俄國學者M.Osipov分別獨立發現了這一規律。蘭開斯特用平方律定量地解釋了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的成功之道,經典的蘭開斯特方程並未考慮士氣、增援等因素,但還是能比較準確的推算出戰鬥中的傷亡比率。

英國數學家、工程師蘭開斯特。

蘭開斯特方程包括適用於遠距離交火和古代戰爭場景的蘭開斯特線性律和適用於近距離交火的蘭開斯特平方律。
在冷兵器時代肉搏戰中,敵對雙方士兵每次都只能和一位敵軍戰鬥,如果每個士兵都能殺死對方或被對方殺死,則雙方戰鬥力和戰鬥單位數量呈線性關係,以微分方程表示即為——
dy/dt=-a*x*y
dx/dt=-b*x*y
其中x和y分別為紅軍和藍軍的戰鬥單位數量,a和b分別為紅軍和藍軍單位的平均戰鬥力,因此雙方實力相等的條件為——
a*x=b*y
也就是說,如果藍軍單位平均戰鬥力(包括武器、訓練等因素)是紅軍4倍的話,100名藍軍和400名紅軍的戰鬥力相同,100名藍軍和400名紅軍交戰的結果是同歸於盡。集中優勢兵力只能拼消耗,並不能佔到什麼便宜。這一定律又稱蘭開斯特線性律,線性律同時也適用於對敵佔區的無目標隨機射擊。
當戰鬥進入遠距離相互射擊狀態時,雙方的遠程武器可以攻擊多個目標或者從多個方向接受攻擊,此時戰鬥損耗率主要取決於戰鬥單位的數量,以微分方程表示即為——
dy/dt=-a*x
dx/dt=-b*y
雙方實力相等的條件變為——
a*x^2=b*y^2
還是假定藍軍平均單位戰鬥力是紅軍的四倍,100名藍軍和400名紅軍近戰後,當藍軍100人全軍覆沒時,紅軍仍有sqrt(400^2-4*100^2)=346人留下(這裡sqrt為平方根,^2為平方),即損失54人。這一定律又稱蘭開斯特平方律,即任一方戰鬥力和本身戰鬥單位數量的平方成正比,這便是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數學依據,而且優勢兵力一方的實際損失往往比劣勢兵力一方小得多。

簡單的說,蘭開斯特方程可以總結為:

近距離肉搏時或遠距離間接射擊時,軍隊實力與軍隊數量呈線性關係,遠距離相互射擊時,軍隊實力與軍隊數量的平方呈線性關係。
事實上,在遊戲中,也經常能夠體會到蘭開斯特方程的威力,譬如在全面戰爭系列中,人數佔有的部隊在遠距離對射時會佔有相當大的優勢。而在雙方接觸面積有限,只能被迫一對一戰鬥(比如城門攻防戰)的時,軍隊的數量優勢就會顯著縮小,少許精銳部隊便能夠抵擋大量敵軍的攻擊。溫泉關之戰中,斯巴達人的輝煌戰績,就可以用蘭開斯特線性律理解。
不過,蘭開斯特方程畢竟誕生於一戰時期,它只是理想情況下的模擬,更適合模擬雙方一字排開,互相射擊,或者能夠充分接觸的肉搏場面。現實戰鬥中,很多情況都無法用蘭開斯特方程進行推算,比如巡航導彈攻擊,核彈爆炸等,不過大部分電影都不會涉及這樣複雜的戰鬥環境。

考慮到紅海行動中的戰鬥為近距離的遭遇戰,雙方基本都使用遠程武器戰鬥,在這樣的情況下,蘭開斯特方程的適用性還是比較高的。不考慮掩體等情況,根據蘭開斯特方程推算,150人雜牌軍的戰鬥力相當於18.75^2倍的8人雜牌軍,也就是說蛟龍特工隊的單人戰鬥力要達到351.5625個雜牌軍,才能和他們打成平手。那麼,究竟要多高水平的訓練、裝備和情報,才能達到351.5625倍的戰鬥力優勢呢?(由於地形、人員分佈等因素,實際的力量對比可能沒有那麼懸殊,但一定會大過人員數量的比值)

所以電影中的雜牌軍並不需要很恐怖的戰鬥力,人數,就是他們最大的戰鬥力。


獺說


明著說,特種兵無支援的情況下正面與正規軍大部隊交鋒,只有死路一條。只有垃圾兵王書看多了才會認為幾個特種兵能在沒支援的情況下打贏幾倍於自己的敵人。美軍在非洲特種部隊被部落武裝伏擊,斷後的4人面對50來個恐怖分子就全部死翹翹,這個網上有視頻。孤獨的倖存者這個電影的真實原型,也是幾名海豹突擊隊員與幾十個恐怖分子遭遇,結果就活下來一個(還是支援到了),事後倖存者說敵人也就25-30人。不曉得提問者哪裡來的自信特種部隊能打贏幾倍於自己的正規軍,尤其是正規軍還有重武器的前提下。

150人的雜牌軍——指裝備坦克,伏擊時迫擊炮首發命中,早就做好射擊諸元,只通過圖上作業就能轉移攻擊目標,戰鬥力可以在cctv7套作為兵王表演的那種,還配了能一人短時間壓制帶觀察手的狙擊小組的狙擊手。

八個特種兵,指火力支援直到最後才抵達,全員無重裝備,缺少情報缺少支援,硬是在十倍以上的敵人中間殺出一條血路。所以問題應該是,為什麼面對一百五十人還裝備坦克的的野戰部隊,區區八個特種兵,竟然敢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發動攻擊,而且竟然只是完成目標損失慘重,不是全軍覆沒。


雪糕有故事


《紅海行動》區區150人的雜牌軍,怎麼會有如此恐怖的戰鬥力?應該和以下有關:



特種部隊部署的三條失敗鐵律:

凡沒有進行充分偵查的作戰任務,基本無法達成戰鬥目的,少數達成的戰鬥目的,即便是在部分失敗的戰鬥中達成的戰目的,均為偵查目的。

沒有中重型火力部隊接應的特種作戰任務,一旦發生火力接觸而無法迅速脫離戰鬥的,將會承受重大戰鬥損失,能夠迅速脫離的也會造成不可控後果。

無法得到實時且獨立指揮和引導的特種作戰部署,將會承受重大戰鬥損失,短暫失去實時且獨立指揮和引導的也會造成不可控後果。

特種部隊部署的三條基本概念:

特種部隊是訓練,裝備和士氣較好的輕步兵單位,在正面作戰時應當以輕步兵單位同等考慮。 (順便多說一句:輕步兵單位不具備正面攻堅和陣地反裝甲能力,只適合襲擊低防備目標和或依託地形阻滯敵人進攻)

特種部隊不具備大面積毀傷效果,僅適用精確毀傷任務,尤其是在敵人有所察覺而喪失部署突然性的情況下,甚至無法有效毀傷。

選擇部署特種部隊執行任務而不選擇主力部隊執行任務的一條重要衡量標準是,由於某些原因主力部隊部署受到極大牽制而無法達成的情況下才考慮部署特種部隊。

特種部隊部署的五個基本要點:

充分簡化的特種作戰任務目的。

最大縮短的特種作戰執行時長。

豐富的放棄任務的節點和方式。

穩妥且充分的安全達成條件。

裝備,尤其是運輸裝備的可靠性。



綜上所說,應該就是為什麼區區150人的雜牌軍,會有如此恐怖的戰鬥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