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芳:“國有難,召必上”

張慧芳:“國有難,召必上”

張慧芳:“國有難,召必上”

□全媒體記者 郭建光

“國有難,召必應,戰必勝!畢竟,有國,才有家。”樸實無華的言語,難掩一顆金子般閃光的心靈。

遵從自己的內心,主動請戰,奔赴疫區,投入到新冠肺炎患者的心理疏導與救治中,張慧芳如一朵開遍中原大地的迎春花,帶給病人希望。

“當我成了你,更應義無反顧”

危難時刻,方顯英雄本色。聆聽張慧芳的心聲,你會隨著她的敘述,感知她從醫以來的心路歷程。2003年非典時期上班,僅僅在醫院幫忙測量體溫登記患者名單,能做的工作實在太少;2008年汶川地震,作為值班醫師,她第一時間向醫院總值班報告,和同事一起指導患者做好自我保護,開展心理疏導,穩定科室醫護人員和患者情緒,全科人員無一人出現心理應激反應。此次,全國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她自1月22日以來,一直在本院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堅守,時時刻刻想以拳拳報國心來為國家和人民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我一定把畢生所學用於此次援鄂行動中,與武漢的人民一起,共渡難關,不辱使命,爭取早日抗疫勝利。”張慧芳坦言,她曾十分羨慕白衣天使奔赴祖國最需要地方,如今她也成為一名醫生,更應義無反顧奔赴一線,實踐心中的諾言:以己之力,共築抗疫鋼鐵長城。

駐馬店小組承擔了湖北省中醫院光谷院區的心理援助任務。這個醫院首批被徵用為新冠肺炎定點治療醫院,共設置了10個隔離病區,1個ICU病區,主要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最多時收治500多名患者。

“我們把10個隔離病區的患者名單全部導出來,以電話形式挨個進行查房,主要詢問其發病以來心理方面的問題及應對方式。患者向我們傾訴武漢疫情暴發以來他們的生活經歷、內心的恐慌、發病後的憤怒,以及治療後重新燃起的希望和對未來生活的擔憂。我們對每一位患者都針對性地給予心理支持,並將有焦慮、抑鬱、失眠、應激反應等問題的患者篩查出來,在電話中給予心理疏導,結束談話後向與主管醫師溝通,根據病情給予適當的治療建議,到病房去床邊查房、心理治療。”張慧芳說。

來不及告別的背後,是沉甸甸的責任

“報名參戰沒來得及跟家人商量,臨行沒能與女兒告別,直到我快到武漢才給女兒發個出征的照片。看到照片,女兒一下長大了。”回憶出征時的場景,張慧芳說,“倔強的女兒兩天沒有理我,但兩天後繃不住了,微信發來一條消息‘活著回來!’瞬間讓我淚奔。我能想象到女兒噘著小嘴、犟著小鼻子、揮舞著小拳頭的模樣,我能想象到女兒那兩天躲在房間裡偷偷哭泣的情景。雖然因為父母工作忙碌早早學會了照顧自己,但她畢竟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別家孩子還窩在爸爸媽媽懷裡撒嬌的年齡,她也有難以克服的恐懼,害怕媽媽此次走上抗疫戰場,一去不返。”

張慧芳在日記中寫道:“親愛的寶貝,媽媽是來江城打‘怪獸’,不是赴死的。病毒雖然可怕,但我們人類有堅定的信心打敗它!穿上藍色的隔離衣、白色的防護服,媽媽和其他那些‘抗疫戰友’就變成了一個個‘鋼鐵戰俠’,將會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在家好好學習,安心等待媽媽凱旋。”

出征武漢,張慧芳來不及告訴自己的父母,公公婆婆也矇在鼓裡。她的丈夫王冬告訴記者,他父親得知張慧芳奔赴疫區後的一個月裡,每天一大早就打開電視看新聞,關注武漢疫情發展情況。

“慧芳在前線抗疫,我在後方支援。每次電話中,我一遍遍囑咐她注意安全。我們渴望武漢疫情早日解除,也渴望妻子平安歸來!”王冬在疫情期間為妻子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愛妻雖無大才,其心可用。戰疾之初,不復家矣!豈曰無家?上有古稀高堂,下有待哺幼兒。何以如此?醫者仁心!入黨誓詞在耳,須臾不敢忘也!捨己病痛之身,救人於危急之中。舍小家,為大家,餘亦深以為榮焉!”

“有人說:英雄人物要具有大無畏的精神。我不是英雄,但我依然願意擁有這種‘關鍵時刻衝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的大無畏精神。這是一個時代的召喚,這是特殊時期的需要,這是對我23年黨齡的考驗,是對我醫者仁心的考量,我相信自己一定能經受得起這次‘大考’。”張慧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