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三大冷門功績,連清朝都受益,黑也黑不動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一樁“黑不動”的成就,正是輝煌的治國業績:在大明朝開國百業凋敝,工農業近乎一片廢墟的困境下,這位鐵腕強人以爆表的“工作狂”狀態,親手狠抓國內各產業,不到三十年就令明王朝滿血崛起,華麗轉身為國富民強的“洪武盛世”。強大建設成就,恰如清朝人修撰《明史》時的擊節好評:

宇內富庶,賦入盈羨。

不過,這其中一樁比“宇內富庶”更強大的後果,或許這位鐵腕強人,在位時都未必想到:下面三個朱元璋親手狠抓的“冷門產業”,在明代三百年間後來居上,成了明代中後期外貿出口的新品牌,每次產品亮相都引來各國瘋搶,暢銷歐亞的火爆場面,甚至不輸中國傳統的絲綢瓷器等“拳頭”產業。說是造福明朝三百年,亦是毫不為過。

產業一:棉紡織業

這三個“冷門產業”裡,相對比較高調的,正是棉紡織業。朱元璋登基伊始,就向全國頒佈嚴令,大明朝每家自耕農,都必須種植棉花,違者就是牢獄之災。甚至全國撒網派技術員,手把手教著農民種。元朝時還是貴族專享的棉花,這下產量突飛猛進。可在朱元璋看來,只有棉花還不夠,織成棉布才是關鍵。但關鍵的棉紡技術,當時依然是高難度。

於是,就在朱元璋高調的“棉花種植運動”裡,一個低調的產業鏈,也開始悄然打造:明初全國各地廣設織染局,每年八月收購棉布。原本只局於松江一地棉紡業,這下成了東南各省農家的普遍副業。技術更是突飛猛進:

元朝時三四人操縱的軋棉攪車,變成了明代單人操縱,生產率提升四倍的大型攪車。高速運轉的腳踏紡車和新型羅織機,技術也是代代演進,火熱推廣全國。

這番“產業革命”下,明代的棉布產量,也是狂飆突進,明初時明王朝每年徵收棉布,不過六十萬匹,到朱元璋晚年時就有近百萬匹。明代中葉時,棉布,這個元代時的宮廷奢侈品,早已變成中國普通百姓家的日常衣料。以明孝宗年間內閣大學士邱浚的話說,真是“地無南北皆宜之,人無貧富皆賴之,”

朱元璋的三大冷門功績,連清朝都受益,黑也黑不動


而在明朝中後期的大航海時代裡,大明朝的棉布,更成了明朝外貿出口的火熱新產品。不單在北方陸路絲綢之路和互市裡,常年與草原部落換馬匹,更在“隆慶開關”後沿海上絲綢之路一路熱賣。萬曆年間,明朝每年僅向菲律賓一地,就要賣出七千斤棉線和一萬斤棉布。遠至墨西哥秘魯的市場上,都可見明朝棉布風光招搖。從“隆慶開關”至明末,幾十年如一日為明朝賺錢。

比起這批量銷售的明朝棉布來,同樣是明朝中後期的“國際市場”上,另一個“冷門產業”,卻成就了“明朝製造”的“精品”稱號:鐵器加工業。

產業二:鐵器加工業

明朝開國時,拜常年戰亂所賜,從打造農具到冶煉兵器,簡直各行業都嚴重缺鐵。急紅了眼的朱元璋,乾脆全國各地設十三處鐵冶所,每年大量人力物力投入鍊鐵,明朝的鐵產量,很快就接近每年萬噸。但比解決“缺鐵”意義更大的是,大量先進的冶鐵技術,也從此在各地開花結果。隨著晚年朱元璋徹底放開民間冶鐵禁令,鬆了綁的明朝鐵器加工業,這下百花齊放。

其中最為異軍突起的產品,當屬廣東的佛山鐵鍋。

明初時,朱元璋在廣東設“陽山鐵冶所”,從此高質量的“廣鐵”馳譽天下。“佛山鐵鍋”更是響亮品牌。《廣東新語》記載:明代的廣東佛山,全城鐵匠數千人,鐵鍋行業更以精工細作著稱,憑著領先世界的“紅模鋳造法”等工藝,精美的佛山鐵鍋產量暴增。鄭和下西洋時,佛山鐵鍋就是明朝使團必帶的高檔禮品。嘉靖年間的明代商圈,更有“佛山鐵版(鐵鍋)無壞……可積也”的說法。囤佛山鐵鍋?簡直躺著就賺錢。

在紅紅火火的明代海外貿易裡,《籌海圖編》估算,佛山當地賣七分銀的普通鐵鍋,賣給日本人就變一兩白銀。如此“霸王價格”,卻引得各國商人砸錢爆買,動輒單筆數百上千口鐵鍋的大交易。火熱暢銷場面,正如《廣東新語》裡生動形容:南走澳門,至於紅毛、日本、琉球、遙羅解、呂宋、帆綽二洋,倏忽數千裡,以中國珍麗之物相貿易,獲大贏。

這“獲大贏”的鐵鍋買賣,就這樣從明代中期起,一直延續到鴉片戰爭前,

令明清兩個王朝,相繼賺得盆滿缽滿。

朱元璋的三大冷門功績,連清朝都受益,黑也黑不動


不過這熱賣的佛山鐵鍋,主要的銷售對象,還是東亞以及南洋地區。明代更遠赴重洋,在歐洲大陸引來火熱歡迎的,卻是明代一個更低調的冷門產業:漆器產業。

產業三:漆器產業

比起棉紡與冶鐵來,漆器生產看似低調,其實卻無比重要。中國獨創的從桐樹種子裡提煉桐油,再加入天然生漆製成混合塗料的技術,自戰國起就領先世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各式文物上,那些歷經兩千年考驗的漆器塗料,更是驚呆了多少觀眾。

但這先進塗料技術,在明朝以前,卻是絕對的奢侈技術。秦漢時基本是貴族專享,一隻漆器圖案的小杯子,價格就相當於十個銅杯。一直到元代時,這昂貴的產業,也只集中在揚州和嘉興一代。朱元璋登基後,在南京設立了官營的漆器產業。朱棣登基後再接再厲,在北京也新建了漆器工場。民間的漆器作坊,也陸續在大江南北鋪開,

成熟的全國手工業體系,終於在明代形成。

明代的漆器技術,也是越發登峰造極。品種有了數十種之多,有“百寶嵌”“雕漆”“描紅”各種品牌顏色,現存明代各式漆器圖案,從尋常傢俱到建築,各種精美絢麗。中國第一部介紹塗料技術的《髹飾錄》,由明代著名漆匠黃成完成。這個曾經“奢侈”的產業技術,此時已是空前的規模生產。

朱元璋的三大冷門功績,連清朝都受益,黑也黑不動


而其中最為高精尖的桐油塗料,是明代中國漆器的“國際標牌”。十六世紀時,西班牙學者門多薩,在其《大中華帝國史》裡,繪聲繪色的介紹了神奇的“中國塗料”:塗有桐油的中國船隻,使用壽命可以達到歐洲船隻的兩倍。

見識這神奇效果的歐洲各國,十七世紀時一度紛紛仿製中國船,擁有神奇效果的桐油,更是身價暴漲。於是,自從1516年,葡萄牙人在明朝做成第一筆桐油買賣起,之後的二三百年間,包括桐油在內的中國漆器,一直在歐洲大陸賣火。法國意大利等國,也紛紛掀起了“山寨”中國漆器的熱潮。直到十八世紀中葉時,法國人羅貝爾才建立了獨立的歐洲漆器產業。但中國特產的桐油,則繼續在歐洲大地熱賣。甚至在兩次工業革命期間,成為西方必須的工業原料。直到20世紀初,美國移種中國桐樹成功,才算打破中國壟斷。

朱元璋的三大冷門功績,連清朝都受益,黑也黑不動


這一款明代時熱銷國際市場的產品,就這樣持續火熱了近三世紀,彷彿中國古代工藝智慧,在近代史上一抹絢麗的餘暉。多少的自豪與反思,盡在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