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糧食問題的思考

50歲以下的中國人,沒有經歷過糧食饑荒,總認為糧食問題不是問題。50歲以上的中國人,經歷過“大躍進”、“大食堂”的人自然懂得糧食問題是最大的問題。儘管我未經歷過糧食饑荒的年代,但我小時候聽爺爺奶奶說過糧食的故事。爺爺奶奶教育我,主要是告訴我“糧食是珍貴的,哪怕是一粒米也不能浪費!”。爺爺說,解放前某年夏至前傍晚,他跟長輩順河放原木出梧州,在藤縣地界碰到三個從廣東信宜放木排出梧州的人,由於斷炊餓了幾天,到藤縣的時候,幾個廣東人爬在木排上連喊“救命”的力氣也沒有,我曾祖父上去查看,知道他們是餓昏了。當時,水稻處在灌漿階段,為了救人,他赴著天黑上岸拔了幾把禾苗回到木排上,將批谷用石頭搗碎,煮了一鍋湯,然後將湯水送給他們。他們吃過禾湯之後,才有力氣爬起來。所以,不要小看一粒米的作用。有時也許一粒米就可以救人一命。我爺爺奶奶也跟我說過,在饑荒年代,錢和黃金比不上糧食那麼珍貴。解放前,國民黨敗退的時候,用麻袋裝一袋錢換不到一袋米。更生動的故事是:某年發洪水,一個財主和一個長工拖家帶口爬在屋頂上面逃難,財主帶上一擔金銀財寶,長工帶上一擔糧食,他們被洪水圍困了半個月,結果,財主為了活命用一擔金銀財寶換了長工的半擔糧食。洪水過後,長工變成更加有錢的大財主。我讀小學的時候,老師又講過一個有關糧食的故事。大概是1963年的時候,有個農民趕集賣了一擔柴,在飯館看到擺在桌面的米飯裝得滿滿的,價錢看起來合理,因為很久沒吃過大米飯了,所以忍痛將賣柴的錢換了兩碗米飯。當他爬開上面一層米飯的時候,發現在薄薄米飯下面覆蓋的競然是一碗豬肉,於是眼淚滴滴溚溚地掉了下來。為什麼呢?因為當時人都無法吃飽,什麼雞呀豬呀之類動物根本無法繼續養下去,所以大家都殺豬殺雞渡饑荒,才會造成大米貴過豬肉的局面。通過以上幾個故事,使我充分相信了糧食的重要性。現今中國糧食現狀如下:中國14億人口,每日1斤,是14萬萬斤,摺合70萬噸,一年用量70×365=25550萬噸,約2.6億噸。肉類需求0.5斤/人.日,每年糧食消耗5億噸以上,中國實際年需求糧7.6億噸,國內總產量6.1億噸,實際缺口1.5億噸/年。根據國家公佈數字,2019年進口糧食1.3億噸,這與本人預計缺口1.5億噸誤差0.2億噸,其實在廣西與東南亞各國之間,民間邊貿交易何止0.2億噸?所以,只要印度、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封鎖糧食出口,中國缺糧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