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全球擴散需要宣介“平民版”中國經驗


周鑫宇|疫情全球擴散需要宣介“平民版”中國經驗

隨著中國境內疫情防控持續向好,新冠肺炎“震中”已轉至國外。面對持續攀升的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不少國家紛紛採取了與中國相似的策略,包括建議民眾勤洗手、少外出、不聚集等。有的國家如意大利、比利時和印度還採取了“封城”舉措。雖然這些措施已在中國被證明切實有效,但是依然有海外媒體或民眾表示不理解、甚至懷疑。如何使用海外受眾能夠接受的方式宣傳中國經驗?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副主任、秘書長周鑫宇就如何做好民間輿論工作撰文,提出開展“口罩外交”這一新穎觀點。

現將全文刊發於此,以饗讀者。

周鑫宇|疫情全球擴散需要宣介“平民版”中國經驗


疫情全球擴散需要宣介“平民版”中國經驗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國際上對中國的負面輿論主要集中於兩個方面,第一是炒作中國政府掩蓋疫情,從而攻擊中國政治。這方面的攻擊多是出現在西方的主流媒體上。美國智庫搶發一批研究報告也滿是“I Told You(早告訴過你)”式的政治偏見。第二是利用食用野生動物等問題攻擊中國文化,因而疫情的出現都怪中國,煽動對中國人的排斥、歧視、隔離。這種聲音主要體現在西方的社交媒體和民間行為中。很多中國人身在國外,對這方面感受更深。

應該說,近期以來,通過透明、有力的抗疫行動,中國政府的能力和制度優勢獲得了國際上廣泛認同,西方媒體在這方面的攻擊聲音已經低下去,隨著疫情的當地化,再空談意識形態政治也容易“打臉”。但是國外民間層次的文化歧視和種族主義苗頭仍然存在。隨著疫情在國際上擴散,這種聲音還可能增強,加重疫情給我國對外經濟和文化交往活動帶來的衝擊。一些政治勢力也可能轉而利用國外非理性的民眾情緒,煽動對中國的仇視和孤立,對中外關係造成長遠的傷害。

要做外國民間輿論的工作,宣介中國的抗疫經驗很重要。中國抗擊疫情的成功經驗有很多。其中,那些讓別的國家學的到、用的到,讓廣大外國民眾能夠產生“獲得感”的經驗,正面影響最廣最深。現在很多國家的民眾都要準備“抗疫”。瞭解中國的經驗、得到中國的啟發,會讓民眾正視中國的經歷和努力,也對中國產生同理心和認同感。

應該認識到,中國抗擊疫情最重要的一些法寶,比如中國共產黨的有力領導、政治體制優勢、相對完善發達的醫療體系、高素質的專業人員和服從大局的民眾等,多數國家都不完全具備。這些經驗讓外部看到了,也很難學到。一些民眾對中國的經驗產生了“羨慕感”、還缺乏“獲得感”。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對外傳播這一類中國經驗的時候,容易扭曲成 “揚我貶他”的聲音,反而傷害外國民眾感情,甚至讓“中國威脅論”趁虛而入。

因此我們應該探索傳播一些更具有普適性、操作性和“低政治”領域的抗疫經驗。在我看來,在公共場合“戴口罩”、講衛生,就是最典型的“平民版”中國經驗。口罩雖小,但卻是大多數中國人民在疫情期間的主要抗疫武器,也代表了這個特殊時期裡中國人的典型形象。我們是和口罩一起戰勝“新冠”的,恐怕別的國家也將如此。

因此,中國應該把口罩的故事講出去。在國際公共衛生領域,如何正確的使用口罩、體現社會文明,仍然是一個爭議性的話題。在很多國家、尤其是在歐美國家,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在文化上被認為是疾病、軟弱、冷漠的表現。而日本等國則具有較強的“口罩文化”,相當多的民眾習慣日常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佩戴口罩。

在全球抗疫的過程中,中國應該倡導中國經驗裡的“口罩文明”,包括合理衛生的使用方法;不恐慌、不搶購的社會責任;從公共道德層面要求有咳嗽和發燒症狀的病人應主動在公共場合全程佩戴口罩;在政府和社會組織的支持下,飛機場、火車站和樞紐性汽車站等應具備平價銷售或免費領取口罩的條件;倡導民眾對於在公共場合戴口罩的人,表達友好和禮貌,反對排斥,等等。

下一步生產物資條件充裕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由中國企業或公益組織在民用口罩的布料紋路上設計出笑臉圖樣,設計生產“微笑口罩”,也可稱之為“中國口罩”,回捐到國外去,傳播口罩文明。還可以開展針對弱勢群體的專門援助和知識普及項目。近日,國內民眾已經多次自發通過在口罩上畫笑臉、用各國語言寫感謝語、設計宣傳卡通畫等方式,在口罩上寄託中國人的樂觀精神,表達對世界的感謝。這些工作都可以由民間來開展。

我們曾經有過“乒乓外交”、“熊貓外交”,都是寄託各國民眾之間難以割裂的人類普遍情感。疫情當前,大家一起做場“口罩外交”,是不是也很好?

周鑫宇|疫情全球擴散需要宣介“平民版”中國經驗

中國大學生自發設計的口罩



周鑫宇,北京外國語大學 (我會理事單位) 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副主任、秘書長,研究專長為公共外交和美國外交,著有《中國故事怎麼講》、《中國社會組織與新時代全球治理》、《大國小鮮》、《China’s Future》等各類著作6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和中央地方各級委託課題13項。兼任中宣部新聞評閱組專家、北京市委組織部《國際交往中心幹部素質教材》副主編、華為等跨國公司國際公共關係顧問、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媒體特約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