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變“播物館”,各行各業開直播,請問你怎麼看?


博物館變“播物館”,各行各業開直播,請問你怎麼看?| 申論熱點

熱點概況

從今年2月開始,抖音、淘寶、騰訊、快手等大型互聯網平臺相繼舉辦“雲遊博物館”直播活動,全國幾十家博物館參與,網友反響熱烈,單日觀看量超過千萬,接近法國盧浮宮一年的客流量。作為閉館期間博物館提供文化服務的一種新方式,直播備受觀眾歡迎和社會關注,已成為文博行業數字化發展的新趨勢。

各方觀點

@北京青年報:多家博物館藉助大型互聯網平臺,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向觀眾提供文物講解服務。從實踐效果來看,此舉創造了多贏,觀眾、博物院、網絡平臺等方面都是贏家。

@光明日報:疫情過後,文旅產業將進入一個嶄新階段,為經濟增長注入更加強勁的動力。

@中華讀書報:直播為文化帶“貨”,就是說它應該是以文化的理念、精神價值的引導、真善美的內容,來影響和塑造著我們的行為、生活和文化,它應該是有利於培養我們所有的高尚的情操,發揮它培植人性中精神和美學的作用……


深度分析

(一)“高冷”博物館遇上直播火爆的原因:

1.疫情帶來空閒時間。

2.博物館藏品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轉變思維、主動適應。

3.博物館直播講解員知識淵博、專業性強、幽默風趣,擁有滿足年輕人需求的闡述方式、表達能力,抖包袱、說段子、講金句,使效果不一樣。

(二)博物館直播的意義:

1.避免了交叉感染。

2.撫慰人心,帶來精神層面的溫暖,緩解疫情之下的緊張感和焦慮感。

3.豐富和充實了人們的居家文化生活。

4.節省時間、經濟成本,打破了時空和地域的限制。

5.使文化、傳統、歷史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使傳統文化、非遺文化、民俗文化愈加立體鮮活,滿足了人們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6.作為新業態的一種,釋放“新力量”,促使中國經濟舵盤更穩。

(三)博物館直播“火”給文旅產業的啟示:

1.將網絡直播活動常態化、制度化地發展下去。

2.藉助疫情帶來的產業轉型升級機遇,充分利用數字智能科技為自身賦能,引入大數據、人工智能、AR等新技術。

3.要認識到社交媒體的影響力,加強網絡社交營銷力度,實現低成本、高效率地傳播和營銷。


參考文章


博物館變“播物館”,各行各業開直播,請問你怎麼看?| 申論熱點

“博物館”發掘傳統文化產業更多可能

日前,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等七個全球頂級博物館與拼多多聯手,開啟了一場長達八小時的直播盛宴。用戶通過直播圍觀印象派大師的畫作、湖南湘繡的技法傳承,在漢陽陵觸摸漢朝歷史,聽西漢南越王講述廣州商埠海上絲綢之路,並可購買心儀的文創產品,助力博物館文化傳承。

將博物館搬到雲端,是一次傳統與現代的美妙邂逅、一場文化與商業的大膽嘗試。在大眾的認知中,博物館往往與歷史、文物聯繫在一起,代表古舊與傳統,而且基於文化屬性,似乎也天然與商業絕緣。但隨著社會觀念的流變與商業活動的延伸,博物館也被注入了更多現代性。比如在科技層面,很多博物館早已引入AR、VR技術,為遊客打造浸入式遊覽體驗。在現代文化產業觀念的影響下,越來越多博物館開始試水適度商業化,併為社會所認可,最典型的場景就是打造文創產品。這次將博物館搬到雲端,利用現代網絡直播技術,網購文創產品,是一次傳統與現代、文化與商業的融合,呈現出富有活力的新形態。

博物館在互聯網平臺變身“播物館”,網絡直播體現了互聯網的作用。眼下受疫情影響,不僅很多人進不了博物館,那些給博物館供應馬克杯、絲巾、冰箱貼等文創產品的企業,很多也面臨停擺。如果這事發生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博物館要想營業,遊客要想遊覽,大概只能等到疫情徹底結束。現在不必了,互聯網可以提供某種程度的代償功能,讓一個人足不出戶,就可以遊覽博物館,從“現場”購買文創產品。網絡直播可謂一種全新的遊覽體驗,它首先打破了時空限制,只要觀眾卡準時間,就可以遠程暢遊幾大博物館。藝術的生命力在於被欣賞研習,如果因為一場疫情,那些曠世藝術品被束之高閣,意涵豐富的文創產品積壓倉庫,那一定是莫大的損失——不僅是文物的損失,也是文創產業的損失。

互聯網直播將博物館好物“激活”,將為傳統文化賦予新的生命力,打造一種新的觀賞文明。它不是以某種花樣手段將文物觀賞的目的本末倒置,而恰是用一種新的方式,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這樣的嘗試,也給傳統文化產業如何面向現代化帶來啟發:發展傳統文化產業,不妨多利用互聯網思維與互聯網平臺,以新技術發掘用戶需求,開拓商業模式邊界,推動傳統文化產業走向更大突破,在疫情大背景下,更帶動文創產業復工復產。中國有句話叫“如將不盡,與古為新”,意思是隻有適時探究,永不停步,才能和歷代經典一樣保持新鮮。傳統文化產業也是如此,它更多地擁抱新潮流、新變化,才能迸發出新的生機。

不妨把此次應對疫情作為傳統文化產業“與古為新”的契機:從現在開始,把互聯網作為一種發展傳統文化產業的“常量”,而非一時的備選方案,以此為起點,發掘傳統文化產業的更多可能。


博物館變“播物館”,各行各業開直播,請問你怎麼看?| 申論熱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